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016-05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驅動產業變革,職業教育面臨產教協同機制滯后、專業群建設同質化等結構性矛盾。傳統培養體系存在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教學資源與生產實踐割裂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系統性創新重構產教融合生態。本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應用專業群建設,提出“五融三通兩延伸”產教協同范式:通過專業與產業、技術與技能、競賽與創業、學歷與資歷、工場與工坊五向融合,構建多維聯動的教育模式2;依托課程生產資源互通、供需雙側聯通、中專本貫通的“三通”機制,破解資源壁壘3;借助課堂教學向企業車間延伸、師生作品向企業產品延伸的“兩延伸”路徑,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耦合[4。在此框架下,中職學校應著力打造“五金”新基建體系:通過“金專業”對接智能產業圖譜,“金課程”開發模塊化項目庫,“金師資”組建校企混編團隊,“金基地\"建設產教融合平臺,“金教材”構建活頁式資源包,形成支撐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底層架構[5]。本研究意在為破解職業教育產教協同機制滯后、專業群建設同質化困境提供理論范式,為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改革建立實踐模型,從而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一、建構“五融三通兩延伸”與“五金\"新基建理論框架
(一)“五融三通兩延伸”模式與“五金”新基建內涵解析
“五融三通兩延伸”是中職學校一種遞進式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專業與產業融合、技術與技能融合、競賽與創業融合、學歷與資歷融合、工場與工坊融合的五向融合創新教育模式,構建課程資源與生產資源互通、行業需求側與學校供給側聯通、中專本貫通的“三通”機制,打通課堂教學向企業車間一線縱深延伸、師生作品向企業產品橫向延伸的人才培養路徑,校企協同、產教一體,從而實現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該模式以系統論為理論基礎,通過五向融合構建教育生態、三方通達優化資源配置、兩向延伸強化實踐閉環,形成人工智能專業群建設的底層邏輯框架[。該模式將產教協同機制解構為“融合層一貫通層一延伸層”三維體系,其中“五融\"聚焦教育要素重組,“三通”實現資源動態交互,“兩延伸”推動價值鏈縱深拓展7。在此框架下,“五金\"新基建作為核心載體,通過“金專業\"錨定產業需求、“金課程”重構知識圖譜、“金師資”激活雙元動能、“金基地\"搭建實踐平臺、“金教材\"沉淀技術標準,形成支撐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要素集成系統8(如圖1所示)。
其中,“五融”體系通過專業與產業動態適配實現需求精準對接、技術與技能螺旋提升強化人才核心能力、競賽與創業雙軌驅動培育創新素養、學歷與資歷互認機制破除評價壁壘、工場與工坊虛實結合構建實踐場域,形成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生態閉環。而新基建則為“金專業”對接智能產業技術鏈、“金課程”開發模塊化項目庫、“金師資”組建校企混編團隊、“金基地”建設產教融合平臺、“金教材”構建活頁式資源包,五要素協同形成支撐人工智能專業群發展的基礎設施網絡,破解傳統職業教育資源離散化難題。
(二)人工智能專業集群“五金\"新基建維度
人工智能專業集群“五金”新基建維度以“五融三通兩延伸”模式為邏輯主線,通過要素重組與系統集成構建多維協同體系[9]。“金專業\"聚焦智能產業技術鏈動態調整專業方向,依托專業與產業融合機制實現需求精準錨定;“金課程”基于技術與技能融合邏輯,通過課程資源與生產資源互通形成模塊化知識圖譜;“金師資”以競賽與創業融合為驅動,借助行業需求側與學校供給側聯通構建雙師能力矩陣;“金基地”立足工場與工坊融合場景,通過課堂教學向企業車間延伸打造虛實聯動的實踐平臺;“金教材\"遵循學歷與資歷融合標準,依托師生作品向企業產品延伸形成活頁化資源體系[10]。五維要素在“融合一貫通一延伸”框架下形成閉環(如下頁圖2所示),構建起支撐人工智能專業群發展的結構性支點。
該體系通過“五融”機制實現要素動態耦合,通過“三通”路徑促進資源跨域流動,通過“兩延伸”策略加速價值轉化迭代。五維要素在產業需求牽引下形成螺旋上升的結構,既保持各維度功能獨立性,又通過系統協同效應強化人工智能專業群建設的整體性,為破解產教協同深度不足、資源轉化效率低下等難題提供結構化解決方案,為后續設計實踐路徑奠定理論基礎。
二、人工智能專業群“五金”新基建實踐路徑
(一)五向融合驅動“金專業”與“金課程”集群式重構
人工智能專業群“金專業”與“金課程”的集群式重構以五向融合為邏輯起點,通過多維要素的系統集成實現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專業與產業融合驅動“金專業”建設,依托產業鏈技術圖譜動態調整專業方向集群,構建覆蓋智能感知、數據標注、算法優化等核心崗位群的能力矩陣,形成專業設置隨產業升級同步迭代的響應機制。技術與技能融合支撐“金課程”開發,基于生產場景提煉典型工作任務,將企業技術標準轉化為模塊化課程單元,通過課程資源與生產資源互通、實現知識圖譜的動態更新。競賽與創業融合賦能課程創新,將行業賽項規則融入教學標準,構建“課賽創”一體化培養路徑,推動教學成果向技術解決方案轉化。學歷與資歷融合重構評價體系,引入“1+X”證書框架實現學分互認,建立能力本位的課程認證機制。工場與工坊融合優化實踐載體,通過企業真實項目與教學案例的虛實映射,形成“教學工場一創新工坊一生產車間”三級遞進式課程實施場域。
五向融合框架下,“金專業”建設聚焦產業需求側動態適配,通過專業群與產業鏈的拓撲關聯,構建覆蓋人工智能全技術鏈的彈性專業結構。基于產業技術升級周期建立專業預警模型,依托校企聯合教研機制開發崗位能力分析工具,實現專業方向調整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同步建立專業群資源共享平臺,打破傳統專業壁壘,形成跨專業課程模塊的自由組合機制,支撐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地。
圖1“五融三通兩延伸”模式與“五金\"新基建理論框架建構圖

圖2人工智能專業集群\"五金\"新基建維度圖

“金課程”重構以技術技能融合為核心,通過逆向工程分解企業項目形成教學化改造路徑。采用“技術模塊解耦一教學單元重組一能力梯度設計”三層開發邏輯,構建覆蓋基礎技能、核心能力、創新素養的課程體系。依托生產性教學資源庫建設,開發虛實結合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包,實現教學場景與工作場景的無縫切換。建立課程質量動態監測機制,通過企業技術專家參與課程評價、畢業生能力反饋數據建模,形成課程內容持續優化的閉環系統。
如此一來,五向融合機制最終驅動“金專業”與“金課程”形成協同進化關系。專業群結構優化為課程開發提供方向指引,課程實施反饋反哺專業調整決策,兩者通過數據共享與機制聯動實現螺旋式上升。這種集群式重構模式突破傳統專業與課程的線性發展路徑,為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建立動態適配的教育供給體系,為后續“金基地”與“金教材”貫通實踐奠定方法論基礎。
(二)三方通達實現“金基地”與“金教材”資源貫通
三方通達機制通過構建資源流動通道,推動人工智能專業群“金基地”與“金教材\"形成深度協同發展態勢。課程資源與生產資源互通聚焦教學要素轉化,將企業真實項目解構為可教學化資源包,依托“金基地”產教融合平臺實現教學場景與生產流程的無縫對接;行業需求側與學校供給側聯通強化標準互認,通過校企聯合開發技術手冊、工藝規范等教學材料,驅動“金教材”內容與產業技術標準動態同步;中專本貫通打破學制壁壘,基于能力遞進邏輯重構教材體系,利用“金基地”共享平臺實現實踐資源的跨層次貫通。“三通”機制形成資源流動的立體網絡,為“金基地”功能拓展與“金教材”價值提升提供系統化支撐。
課程資源與生產資源互通以“金基地”為載體,通過虛實融合技術構建資源轉化中樞。企業生產數據經脫敏處理后形成教學案例庫,將工業級設備改造為教學實訓模塊,實現生產線與教學線的雙向映射。同步建立資源轉化質量評估體系,采用區塊鏈技術追蹤資源使用效能,確保教學資源的技術先進性與實踐適配性。在此過程中,“金教材”作為資源轉化的結晶,通過活頁化設計兼容技術快速迭代特性,形成可動態替換的知識單元組合模式,滿足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更新的高頻需求。
行業需求側與學校供給側聯通驅動“金教材”開發范式革新。組建由企業工程師、教育專家構成的教材編審委員會,基于崗位能力模型拆解技術要點,將行業技術白皮書、企業內訓資料轉化為結構化教學內容。建立教材內容動態更新機制,通過校企數據共享平臺捕捉技術演進趨勢,定期修訂課程標準與實訓項目。與之協同的“金基地”建設則聚焦功能擴展,開發遠程運維、虛擬調試等新型實訓模塊,使實踐平臺既服務于教學實施,又承擔企業技術驗證功能,形成資源利用的價值閉環。
中專本貫通通過縱向資源整合提升“金基地”與“金教材”的系統效能。構建能力分級框架指導教材體系,中職階段側重設備操作與基礎開發,專科本科層次強化算法優化與系統集成,教材內容呈現梯度上升的特征。實踐平臺建設采用“基礎共享 + 專業分域”模式,共性設備跨層次共用,專業模塊按需配置,既降低了重復投入,又保障了教學的針對性。貫通機制最終形成資源利用的乘數效應,使“金教材”成為銜接不同教育層次的紐帶,使“金基地”轉化為技術技能積累的樞紐,為后續“金師”能力閉環建設提供資源協同基礎。
(三)兩向延伸強化“金師資”能力閉環
兩向延伸機制通過教學場域與價值鏈條的雙向拓展,構建人工智能專業群“金師”能力迭代升級的閉環體系。課堂教學向企業車間延伸,推動教師角色轉型,要求教師深度參與智能產線調試、設備運維等生產實踐,將工程經驗反哺教學創新,實現技術應用能力與教學實施能力的同步提升;師生作品向企業產品延伸,倒逼技術研發能力強化,通過承接企業技術改良、工藝優化等真實項目,促使教師掌握產業前沿技術動態,形成“教學一研發一服務”三位一體的復合能力。在延伸過程中建立教師能力成長檔案,記錄教師參與生產項目頻次、技術成果轉化效率等關鍵指標,為教師的能力評估提供數據支撐,形成“實踐輸入一能力提升一價值輸出”的良性循環。
能力閉環構建依托延伸過程中形成的反饋機制,通過企業評價數據與產品轉化效果反向校準教師發展路徑。此外,建立校企雙導師協同研修制度,企業工程師駐校指導技術攻關,學校教師進駐企業參與技術研發,雙向流動促進知識體系更新。同步開發能力雷達圖評估工具,從技術應用、教學改革、科研創新等維度建立動態評價模型,識別教師能力短板并定制個性化提升方案。閉環系統最終實現教師能力與產業需求的持續對齊,為人工智能專業群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同時為后續實證分析中的師資建設成效評估奠定方法論基礎。
三、人工智能專業群“五金\"新基建實踐分析
(一)通過“五融”動態對接產業鏈,構建“金專業\"彈性結構
在構建“金專業”彈性結構過程中,(以下簡稱南寧一職校)秉持專業與產業融合、工場與工坊融合專業建設理念,聯合區域內12家智能裝備制造企業,通過定期召開專業建設研討會,深入分析智能產業技術鏈動態,繪制精準的崗位能力圖譜;基于產業升級周期建立專業預警模型,動態調整并新增了智能感知、數據標注、算法優化等3個核心專業方向。此外,還搭建專業群資源共享平臺,打破傳統專業壁壘,實現跨專業課程模塊的自由組合。例如,南寧一職校將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智能視覺檢測課程有機融合,有效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專業與產業融合度超過88.60% ,構建起覆蓋人工智能全技術鏈的彈性專業結構,專業對接效率顯著提升 37.60% 。圖3數據顯示,“五融”維度中專業產業融合綜合指數達 75.30% 充分驗證了動態對接機制的高效性。
圖3人工智能專業群建設成效數據分析

(二)構建“三通”資源動態交互開發模塊化項目庫,打造“金課程”體系
在打造“金課程”體系方面,南寧一職校通過構建課程資源與生產資源互通、行業需求側與學校供給側聯通、中專本貫通的“三通\"機制,分解企業真實項目,如智能產線調試、工業機器人編程等,采用“技術模塊解耦一教學單元重組一能力梯度設計”的三層開發邏輯,成功開發出12個模塊化課程包。同時建設生產性教學資源庫,將企業生產數據進行脫敏處理后轉化為教學案例,并將工業級設備改造為實訓模塊,實現教學場景與工作場景的無縫切換。這些創新做法使得課程資源轉化率超過 81.30% ,通過活頁式教材實現技術標準的動態更新,技術技能融合指數提升至 85.20% ,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堅實的課程支撐。
(三)打通“兩延伸”師資隊伍成長路徑組建校企混編團隊,培育“金師資”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南寧一職校打通課堂教學向企業車間一線縱深延伸、師生作品向企業產品橫向延伸的人才培養路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發力,創新實施“721\"(即 70.00% 實踐賦能 .20.00% 協作研訓和 10.00% 專家引領)師資培養體系,實現教師年均參與企業技術項目2.3項,同時邀請企業工程師進駐學校指導技術攻關。建立教師能力成長檔案袋,運用雷達圖工具從技術應用、教學改革等多個維度進行動態評估,為每位教師定制個性化提升方案。通過這些措施的有效實施,學校成功打造了一支28人的校企混編教學團隊,師生作品向企業產品的延伸轉化率超過 88.60% ,形成了“教學—研發—服務”三位一體的復合型能力矩陣。下頁圖4分析顯示,實踐賦能對課堂有效性的貢獻率達 88.20% ,充分證明了“721”培養體系的科學性。
(四)“工場—工坊—車間\"融合建設產教融合平臺,升級“金基地”功能
在產教融合平臺建設上,南寧一職校在踐行“五融合、三貫通、兩延伸”創新模式下,通過校企合作、產教協同,構建了“教學工場一創新工坊一企業車間”三級實踐場景,實現 70.00% 課程教學與真實生產流程同步進行。實訓基地引進工業級智能視覺檢測設備等先進設備,兼具教學與生產的雙重功能。采用“基礎共享+專業分域”的資源配置模式,中職階段重點培養設備操作能力,而高職高專及本科階段則強化算法優化能力,既避免了資源重復投入,又確保了教學的針對性。至今,學校成功建成3個高水平的產教融合基地,教學向企業車間的延伸效能超過 89.40% 中高本的貫通率超過 80.30% ,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質的實踐平臺。
圖4創新特色數據關聯矩陣分析

(五)“教學一生產”資源貫通開發活頁式資源包,優化“金教材”內容
教材建設方面,南寧一職校組建由企業工程師和教育專家共同參與的教材編審委員會,將企業技術白皮書、內訓資料等轉化為結構化的教學內容,建立每學期更新一次算法案例庫的課程標準動態修訂機制。學校創新采用活頁式裝訂設計,根據技術迭代頻率靈活替換知識單元,確保機器人學習等前沿技術模塊能夠隨行業算法升級而實時更新。通過這些舉措的實施,學校成功開發了9部活頁式教材,課程與生產資源的互通率超過 89.10% ,學歷與資歷融合認證的覆蓋率提升至 84.20% ,為人工智能專業群建設提供了高質量的教材資源保障。
本研究通過構建“五融三通兩延伸”模式與“五金”新基建理論框架,系統破解了人工智能專業群建設中的產教協同難題。在理論層面,“五融”機制重構了教育要素融合邏輯,“三通”路徑打通資源流動壁壘,“兩延伸”策略強化能力閉環,形成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創新范式。在實踐層面,“五金”新基建通過“金專業”錨定產業需求、“金課程”重構知識圖譜、“金師資”激活雙元動能、“金基地\"搭建實踐平臺、“金教材”沉淀技術標準,構建起支撐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底層架構。南寧一職校的實踐表明,該模式使專業群與產業鏈對接效率提高 37.60% ,資源轉化率突破 80.00% ,驗證了理論模型的實踐價值。然而,動態適配技術的算法優化、能力評價數據的精準映射、跨層次資源貫通的制度設計仍處于淺層,亟須展開深入研究。未來需進一步融合數字孿生、知識圖譜等技術,開發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推動“五金”新基建從要素集成向生態進化升級,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具普適性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徐星,惠寧,韓先鋒,等.人工智能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復合效應研究:基于知識創造與知識地理溢出的雙重機制[J].中國科技論壇,2024(1):50-61.
2]王沖,易魁.創造與創新的融合:新基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涌現作用[J].企業經濟,2024,43(3):50-59.
[3]林劍.基于“崗課賽證”的人工智能專業群建設路徑優化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4(18):89-91.
[4]李超燕,曾佳.人工智能專業群“AI+X”工匠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4(3):69-71.
[5]高博.雙高背景下高職“人工智能+專業”群賦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4,33(1):82-87.
[6邵婉霞,陰晴霞.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聞生產:關系再造,實踐轉型與價值堅守J」.傳播創新研究,2024(1):203-216+226.
[7]周健,武岳,段凱宇,等.新經管下的人工智能專業課程群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4(6):66-69.
[8]紀江龍,景凱,趙海濤.人工智能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的構建與實踐[J.環球慈善,2024(2):82-84.
9]夏淑媛.AI賦能產業背景下人工智能類專業群人才培養實驗改革實踐[J].數字通信世界,2024(6):155-157.
[10]陳崇軍,楊斌,馬定中.依托虛擬仿真技術,打造中職智能制造專業群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探索與實踐[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4.
注: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基建'視域下中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群‘五金'建設路徑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24A076)的研究成果。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