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090-04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學段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這為高中英語教師開展英語課程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教師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單元整體教學通過整合主題語境、語篇、語言知識和文化內涵,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語言的情境。所有學習活動應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圍繞主題語境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單元整體教學圍繞同一主題整合多模態語篇,引導學生從表層學習走向對主題意義的深度探究,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層遞進的語言、思維、文化相融合的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展[2]。
當下,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主題意義探究淺表化。單元教學目標仍以語言知識(詞匯、語法)為主,對主題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挖掘不足,導致教學停留在“語言工具性”層面;單元內各課時內容缺乏邏輯關聯,語篇和活動設計碎片化,未形成主題意義探究的遞進鏈條。第二,活動設計層次模糊,遷移創新能力薄弱。學習活動以機械操練(如背誦、填空)為主,缺乏“學習理解一應用實踐一遷移創新”的梯度設計。第三,未充分激活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被動解讀教師預設的主題,缺乏主動探究的機會,未設計開放性討論活動或自主調研任務。
一、主題語境的理論內涵
主題語境理論源自《課程標準》,其強調語言學習應圍繞主題意義展開,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提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主題語境理論主張以“主題”為語言學習的主軸,通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構建學習框架。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理解語篇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3]。主題語境為單元教學提供真實的意義場域,并有機融合語言知識、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的教學。以主題整合單元內文本、活動和資源,打破傳統教學碎片化的模式,增強學習內容的關聯性?;谥黝}語境的單元整體教學圍繞同一主題整合多模態語篇,通過結構化設計、創新活動、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深度學習,實現知識、技能與策略的融合,使單元教學成為培育核心素養的載體。
二、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
筆者以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2019年版)必修一Unit6教學為例,探索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整體分析教材內容,明確教學邏輯
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Unit6教學資源共有五個板塊,分別是Startingout(開始)Understandingideas(理解觀點)、Usinglanguage(語言運用)、Developingideas(發展觀點,含閱讀和寫作)和Presentingideas(呈現觀點)。筆者梳理各個板塊教學內容,圍繞主題形成4個子主題,分別是認識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熱愛自然和親近自然。
教材以“人與自然”為主題語境,各板塊內容從不同角度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如表1所示)。Start-ingout板塊介紹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初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單元學習奠定基礎。Understandingideas板塊介紹有關龍脊梯田的知識,讓學生了解人類如何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Usinglanguage板塊既有進一步認識尊重自然的內容,又有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例子,引導學生辯證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Developingideas板塊介紹英國人對園藝的熱愛以及英國茶文化,引導學生從跨文化角度理解不同群體對自然的熱愛,進一步深化單元主題。Presentingideas板塊引導學生討論理想居住地的優點和不足,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升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意識和能力。教材內容的設計與編排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對主題的深層認知,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二)運用模型設計教學,探究課堂實踐
為了突破傳統教學中主題與語言割裂的局限,本研究運用“三層次設計模型(主題統領層一內容整合層一任務驅動層)\"構建教學框架。
1.把握主題,錨定核心方向
首先是確定單元主題。筆者基于教材內容分析主題、分解單元板塊、尋找共性線索,并觀察單元內各板塊(課文、詞匯、語法、活動)的關聯性,挖掘語篇文化內涵和單元主題意義。
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Unit6的標題是“Atonewithnature”,意為“天人合一”。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然”,涉及的主題群是自然生態,具體內容是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閱讀課文是《龍脊梯田》《對園藝的熱愛》,學習詞匯如名詞 terrace、region、soil、harmony、material、beauty、barrier、basin、canyon、valley、waterfall、channel、tunnel、desert、flavor,形容詞steep、shallow、narrow,動詞 wrap、prevent、design、replace、thunder等。單元任務是選擇一個宜居的城市。這是學生辯證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后,思考如何親近融入自然的一個實踐。單元表層話題為自然景觀、人類生存與生活,但深入探究單元內容可知,文化內涵體現為不同文明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認知與實踐方式,從倫理層面反思人類發展對自然的影響。因此,筆者提煉單元主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表1板塊教學內容架構表

2.明確內容,構建知識網絡
(1)依據子主題,重組教材資源
筆者打破單元內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根據本單元“人與自然”的主題語境,依據“認識尊重自然、利用改造自然、熱愛享受自然和親近融入自然”的主題邏輯重構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邏輯性和關聯性,以便開展有層次、有梯度的教學活動。本單元教學內容整合為四個遞進式子主題,形成“認知一理解一思辨一實踐”的邏輯鏈。
基于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的子主題,筆者整合Starting out 與 Using language 中 geographical features板塊的詞匯內容,將其與listening中的教學內容整合為一個課時,以此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后續閱讀和語言學習奠定詞匯和話題基礎。
基于利用改造自然的子主題,筆者整合Understandingideas板塊和語法學習板塊的內容,設計2個課時,旨在開展文本分析和語言學習活動,學生使用定語從句談論人類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事例,深入理解“天人合一”的實踐案例,為后續教學活動做鋪墊。
基于熱愛享受自然的子主題,筆者整合Developingideas板塊的讀和寫內容,用1個課時進行討論和辯證思考。學生在感受英國人對大自然的享受與熱愛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享感受,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思考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從文本文化差異的理解上升到思維訓練,結合寫作練習強化思辨能力。
基于親近融入自然的子主題,筆者整合Present-ingideas板塊和Project板塊,用1個課時組織學生選擇理想的居住地。在選擇理想居住地時,學生應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除了地理條件、生活條件,教師還引導學生考慮地域未來發展、人際關系等,旨在培養學生的辯證創新思維。該課程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聚焦“理想居住地”的問題展開實踐。課程不僅整合語言、文化、思維目標,幫助學生實現“學以致用”,而且從知識學習到價值觀內化,形成單元閉環,同時通過遷移實踐應用形成“和諧共生”的生態觀。
重組后四個子主題的教學內容層層遞進,從感知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進一步增強了各板塊之間的關聯性和教學邏輯性。
(2)完善教學內容,補充多模態資源
本單元教材上的教學資源緊緊圍繞主題語境進行編排,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辯證客觀地分析自然,思考如何親近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從個體行為到全球協作,把主題從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升華到親近自然、融入自然。關于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內容較少,因此,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筆者補充兩份材料,一個是小說《樹語》(“TheOverstory\"),作者為理查德·鮑爾斯(RichardPowers),引導學生分析文中有關“樹聯網”隱喻,討論科技與自然的共生可能。另一個是紀錄片《地球脈動》,展示自然奇觀與生物多樣性,引導學生思考生態平衡的問題。
3.落實任務,設計學習引擎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促成核心素養有效形成[1。這一建議明確了設計英語學習活動應遵循“學習理解 $$ 應用實踐 $$ 遷移創新”的原則。各項學習活動圍繞主題語境訓練語言技能,并對比中西方文化價值觀設計核心問題,推動深度學習,以連接現實問題,使學生通過自主選擇權切實參與學習,促進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協同發展。
(1)開展進階活動,設計任務鏈
任務1:理解性任務。學生觀看記錄欽州市變遷的視頻,了解欽州的地理風貌和自然環境,對比古今欽州的環境,并扮演“欽州古人”和“欽州現代人”的角色進行對話,用英語介紹古今欽州的自然環境及人們的生活現狀。學生可以查閱有關欽州的資料,在課上與同伴討論,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運用定語從句和自然生態的詞匯進行認識尊重自然的學習。
任務2:理解性任務。學生通過人物訪談和查閱網上資料等方式調研欽州地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基于個人經歷和認知,系統論述欽州地貌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通過批判性寫作訓練,深化理解傳統
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任務3:實踐性任務。組織學生開展課上討論和班級辯論活動,辯論題目是“欽州是否是理想的居住地?”,辯手要多方面思考欽州的居住條件,除了地理條件、生活條件,還應考慮城市未來發展、人員交往等因素。如果學生認為欽州不是理想的居住地,還需提出優化措施。在實踐應用中,筆者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
任務4:創造性任務。學生選擇制作英文視頻或設計海報,展示如何將欽州打造成一個宜居城市。創作素材有欽州北部灣海是中華白海豚的故鄉、平陸運河的開通對欽州人們生活的影響、政府及個人為自然生態做出的努力、打造欽州宜居城市的意義等。筆者建議學生適當運用主題句和說明方法。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創建工作坊,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升創新思維與協作能力,從學習者變為行動者,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情境中的現實問題,開展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轉化[4]。
(2)創設真實情境,實現素養生成
本單元創設真實情境,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整合其綜合技能。如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在使用語言的具體場景中,運用自然環境的詞匯和定語從句描述地貌,從而強化語言的實際應用。
單元教學的任務鏈設計使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理解、思考、表達的內容都與學生生長環境有關。學生參與學習的意愿明顯增強,有利于學生主動、自覺地運用語言,實現語言能力的提升。
學生在解決情境中的真實問題時,能主動聯結新舊知識,形成深層理解。辯論活動促使學生多角度分析辯題,用英語表達辯證觀點。制作視頻或設計海報的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整合跨學科知識,如生態學和英語宣傳的融合。
綜上所述,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三層次設計模型”,基于主題語境開展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促成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在后續教學中,筆者將進一步優化基于主題語境的單元整體教學,進一步優化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推動主題語境向縱深拓展,由單一話題轉向主題群構建,如把“與自然和諧共生”,升級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涵蓋能源、經濟等子主題。這樣,學習任務實現實踐化和社會化,更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在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上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
[2]程志麗.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語為例[J].廣東教育學會2019—2020年度學術成果集,2020(12):17-20.
[3]許淼淼.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拓展閱讀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2(10):3-7.
[4]高翔.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J].新課程研究,2020(31):30-3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2023C817)的研究成果。
(責編周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