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025-04
隨著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生態的快速發展,以FabLab(微觀裝配實驗室)及其觸發的創新2.0模式為代表的新型教育范式逐漸滲透至教育領域,催生了創客教育、創客文化、創客空間等實踐形態的蓬勃發展。然而,當前創客教育在具體實施中仍面臨課程體系松散、持續發展動力不足、評定標準不統一等隱性問題,亟須通過系統化探索構建更具韌性的創客教育。本研究結合學校“四系一部”組織架構與4 2+3′ 專業群建設框架,探索“創客 + ”課程集群實踐,從專業聚焦性加固、持續性影響力提升、可行性路徑優化等三個維度切入,通過課程載體探索課程重構、資源聯動與評價迭代,推動“創客 + ”課程集群的實施。
一、創客教育內涵概述
創客轉譯自英文單詞“Mak-er”,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FabLab(FabricationLaboratory,即微觀裝配實驗室)創新項目,即一群參與實驗課題的學生為“創客”,其早期應用于設計與工程領域1,本質是一種以造物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工程教育[2]
教育部在2016—2017年先后頒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技[2016]2號)(以下簡稱《規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教材[2017]4號)(以下簡稱《綱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三個文件,《規劃》強調了‘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綱要》主張的創客教育,其本質是一種經驗課程或者活動課程的綜合實踐形態;《課程標準》則更加明確了“開源硬件項目設計”的學科特點,更直觀地區分了高中階段的“創意物化”綜合實踐活動[3]。
在學術領域,我國學者從教學導向、培養模式、教學形式等屬性界定了創客教育。從創客教育的教學導向視角來界定,祝智庭等學者認為,創客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習者的創客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模式[4]。從創客教育的培養模式視角來界定,楊現民等學者認為,創客教育是融合了第三方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創造中學”為主要學習方式,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樣可以衍生出一種“創客式教育”,旨在運用創客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開展基于創造任務的驅動型學習[5]。從創客教育的教學形式視角來界定,張茂聰等學者認為,創客教育是以“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和以培養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為目的的創新教育模式。
本研究根據國內外學者對于創客教育的概念界定、適用領域、典型案例等研究資料推論,創客教育是基于不同專業屬性、課程屬性的綜合形態教學模式,可以獨立為一門基礎性創客課程,也可以基于其他專業核心課程實現局部的課堂教學嵌入,從而與專業教學疊加,形成具有專業特色屬性的創客教育集群。
二、創客“ +”課程集群的國際化人才培養
“創客 + ”課程集群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以創新創業系列項目為載體,以“四系”為實踐對象,通過培養學生跨國域的視野、跨課程的能力來實現項目成果輸出、量化培養效果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創客 + ”課程集群其本質是基于項目遴選的關聯課程集合,其功能是服務于學生的項目思維,培養學生跨課程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加固學生的專業認知與實踐應用,依托國際化視野背景遴選項目,學習國際通用型軟件,在拓寬學生專業應用廣度的同時,使學生在項目實踐中能立足于更廣闊的地域、文化、風土等現實因素,基于自身的國際專業軟知識,依托數智技術和信息裁量,跨國域解決問題,從專業視角和跨域格局上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
(一)初期探索:“創客 + ”課程集群的試點雛形
鑒于國內外文獻提及的創客教育概念與創客課程案例,本研究結合現有的“四系一部”組織架構與 …2+3′ 專業群,將“創客 .+' ”課程集群定義為將創客教育嵌入一門或多門專業課程進行教學,使其作為考量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輔助指標,其本質是將不同專業課程嵌入創客教育所形成的課程集群體系,其適用群體為理工專業的中職生,與STEAM教育的適用群體相似,而基于創客的職業教育發展將會成為主流]。
2018—2019年為“創客 + ”課程集群的初期探索階段,試點雛形課程為激光使用技術,這是機電工程系加工制造大類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課時數為72課時,依托于清華大學高云峰教授的卡魅實驗室教育理念,其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激光切割技術的光強參數、切割速度、平面組裝等專業知識,并能通過AutoCAD軟件輸出創意成果,設計出與專業相關的輔助工具作品。2019年激光使用技術課程正式列入機電工程系部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以第一專業課堂的形式橫向鏈接機械制圖、機械CAD技術、機械基礎、機械制造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授課對象為機電工程系加工制造大類專業的中職二年級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以2一4課時為創客教學單元,根據授課內容設置一個“MakerPart(創客域)\"縱向串聯整個授課周期,即在完成專業課程目標的前提下,基于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拓展衍生一個創客小任務,后統稱為“MakerPart(創客域)”,其本質為嵌入式的創客教學,并有統一的考核體系,對標學校頂層的綜評成績分配比例。綜評成績占比設計如下:期中占20% ,期末占 40% ,平時成績占比 40% (其中日常作業占比 35% ,MakerPart占比 5% )。如公式1所示,可將嵌入式的創客教育可視化。

公式1Yj :學生期評成績 (0
x1 :期中第一次考評分數 01?100 );
X2 :期末第二次考評分數( 02?100 );
N :小組總數;
ai :期中互評第一次考評分數( (0
bi :期末互評第二次考評分數 (0
d :日常作業 0? ;
c :MakerPart( 0?c?100, ;
初期探索確定了“創客 + ”課程集群的教學模式以嵌入式為主,并確定了MakerPart的可視化分值比例定為 5% 相對最優。據2017級和2018級專業學生的同類課程測評數據顯示,激光使用技術課程的MakerPart部分學生尤為喜愛。
(二)中期探索:“創客 + ”課程集群的隱性問題
2019—2022年為“創客 + ”課程集群的中期探索階段,2022年激光使用技術課程正式變更為創客創意實訓課程,其適用群體由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拓展為無人機操控與維護專業,授課形式以第一專業課堂延伸至第二興趣課堂和選修課,延用MakerPart考評機制,“創客 + ”課程集群由獨立的、單維的專業核心課程,演變為可選的、多維度的興趣選修課程,“創客 .+' ”課程集群的集合屬性亦逐漸凸顯,伴隨的隱性問題也逐漸顯現。
一是“創客 + ”課程集群概念界定不清晰。大部分中職學校誤認為創客教育是沒必要的,仍然注重具有專業屬性的短時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基于建構主義和能力本位的創客教育,或者將創客教育簡單地作為第二課堂教授,缺乏系統性的能力引導與輸出量化,又或者是各專業的創客教育各自為政、分支散射,背離了創客教育“全員參與、合作共贏”的目標,更難以形成統一孵化創新能力的課程集群,無法發揮創客教育跨域學習、任務驅動的優勢。二是忽視“創客 + ”課程集群成果的隱性影響力。我國雖已出臺創客教育的指導文件,但是指導方向傾斜于中小學,而對職業教育領域的有效建議較少,間接性加大了創客教育在職教領域的實踐難度。此外,中職生相較于普通高中的學生更缺乏自信,因而需要一個及時的可視化成果,長時孵化、層層加固,以創客課程的可視化任務成果集成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這也是創客教育之于職業教育的必要性與影響力使然。三是“創客 + ”課程集群的專業聚焦性無統一考量標準。在初期的探索實踐中,能實現同一專業學生群體的創客課程考量,也能關聯專業課程、量化考核標準、成果輸出形式等核心要素,然而以單一的成功實踐案例,輻射其他專業、其他形式的課堂,課堂兼容性、專業聚焦性、機制配適度等因素仍有待考究。
中期探索確定了“創客 + ”課程集群的隱性問題,值得肯定的是,即使改變了課程性質,將“創客 + ”課程拓展為第二課堂和其他專業的第一課堂,只要在加工制造類專業的范圍內,“創客 + ”課程集群仍能穩定發揮其創新能力孵化的優勢,表明了“創客 + ”的適用范圍不再局限于單一專業或者單一地域,由此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提供了跨課程的成功實踐數據。
(三)探索后期:基于“創客 .+ ”課程集群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優化策略
2022年至今為“創客 + ”課程集群的后期探索階段,此階段將“創客 + ”課程集群與“中國—東盟”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融合,以汽車專業為兼容載體,結合已知的隱性問題,持續探索基于“創客 + ”課程集群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優化策略。
一是明確“創客 + ”課程集群的集合屬性和專業聚焦性。在初期和中期的探索主要是針對國內加工制造大類的授課群體,“創客 + ”作為嵌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實踐時間應設置為單次授課最后的10—20分鐘,創客任務應基于當次授課的教學目標,聚焦專業性,規避脫軌的設計與教學的失序,輸出成果可依托專業屬性可視化,如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創客成果可依托激光使用技術課程,制作椅子、尺規、燈具等加工制造類的微縮作品;無人機維修與保養專業的學生可依托創客創意實訓課程,制作無人機備用機翼、支撐架、固定桿等輔助零部件作品;汽車專業學生可依托機械制圖課程,完成汽車局部外觀的三維紙質設計。每個單次、單門課程的創客任務,通過持續任務驅動授課、持續輸出成果獲得自信,使“創客 + ”以創意任務為最小單元,基于課程載體的持續孵化,從而凸顯其課程集群的集合屬性。
二是充分發揮現有的實訓生態優勢,對標“眾創空間”頂層理念,實現“創客 + ”課程集群的創新動能。目前,依托 2+3 ”專業群下設上汽通用五菱用戶聯絡中心服務基地、020電商實訓基地、東風風行售后技術培訓中心、數控綜合實訓中心、卡魅實訓室等校內實訓基地,可支撐汽車制造與維修、物流服務與管理、無人機維修與保養等專業的作業任務,實訓生態良好。當前,已有高校提出
分布式創客空間”,其本質是具有專業屬性的創客實訓基地,實訓管理權限仍在系部[8,而實訓室屬于“三體”中的教育環境主體,在實訓創新任務的設計中,可綜合運用實訓場所的天然優勢設置創意任務。首先,為創意任務篩選適合切入的課程章節,進而確定創意任務的驅動內容、專業銜接、輸出成果等;其次,確定創意任務的實踐形式,可以根據生均實訓條件確定基于專業課堂設置的創意任務,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完成創意任務,最終的任務考核仍以個人為考核載體;最后,沿用MakerPart創客域評分機制,將創客域嵌入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第二課堂等不同屬性的課程,并將創客域的得分納入最終的課程綜評中。
三是基于“創客 + ”課程集群,跨域學習國際通用型軟件,形成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閉環。創客教育已在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的K-12教育中廣泛應用且效果良好,依托中國一東盟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聯合馬來西亞馬六甲技術大學(UniversitiTeknikalMalaysiaMelak)、馬來西亞汽車大學(DRB-HICOM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Ma-laysia),攜手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柳州市優質企業,共同合作開展國際化產教融合項目。在已有18個專業的基礎上,依托廣西水運職業教育集團、廣西汽車職業教育集團、廣西敏捷制造職業集團的資源優勢,將已有專業劃分為‘ 2+3 ”專業群,以汽車專業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試點,對接國際標準。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與國際標準接軌、與國內地方汽車企業銜接,甄選部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014001(環境管理體系)SAE(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標準納入中職汽車專業的課程系統、雙語教學、創客任務等,避免因語言模糊而產生隱性的教學問題。將“創客 + ”課程模式融入國際化課程體系中,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如TCLab、SmartCarve、3D打印、AutoCAD等,以任務驅動、小組研討、自評互評的形式,以共性的國際化通用軟件搭載學生的專業知識,重構輸出創意成果,將MakerPart評價機制百分百嵌入,以保障“創客 + ”課程集群的教學效度。在教學模式方面,適度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重視線下交互、體態交流、情境構建等現實教學活動,減少因相對“放任”而導致產生的無意義感與文化疏離感,避免造成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鴻溝。
三、“創客 + ”課程集群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效
一是跨文化交流夯實“創客 + ”課程集群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與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共建國際“校一校一企”合作,累計開展學生外語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班40余次。學校受邀參加全國交通教育論壇、交通運輸行業產教融合研討會等高水平學術會議30余次;參與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1個、自治區級市域產教聯合體2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7個,產教聯盟4個,職教集團4個;成功當選中國一東盟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副理事長單位、中國一東盟“中文 + 職業教育”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成功加入“中越職業教育發展聯盟”。
二是構建動態“創客 + ”課程集群體系。項目組基于 2+3 ”專業群,以完成項目為載體重構了適用于“創客 + ”課程集群,以共同的項目孵化,不同的課程知識重構項目理論框架,將“創客 + ”課程集群成功分為“初階一中階一高階”三個階段,初階為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基礎課程,如無人機操控與維護專業的語文、英語、機械制圖等;中階為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核心課程,如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機械CAD技術、3D打印、CAD/CAM等;高階為專業核心實訓課程,如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汽車整車裝配與調整、新能源汽車結構與檢修等。
三是基于“創客 + ”理念成功建成了國際化創新創業中心,可實現跨國線上交流,為“創客 + ”課程集群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組織保障。國際化創新創業中心聚焦服務校內創新創業賽事,基于“四系一部”的“ 2+3\" 專業群,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創意實訓、創客競賽、專業實踐的平臺,幫助學校師生基于專業技能屬性參加各類創新創業賽事項目,致力培養全校師生終身學習和創客實訓的意識,以內部交流與外部競賽的形式,實現“創賽融通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孵化一批三觀正、能力強、思維活的高素質創客師生隊伍。國際化創新創業中心著力打造集“專業競賽、科學實訓、開放實驗、創新創業”為一體的高水平綜合實踐創新平臺,為師生開展各類科技活動提供良好的條件保障和先進的技術支持。目前國際化創新創業中心擁有20臺智能平板,能滿足40人的跨國線上會議與研討,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虛擬現實、大數據、3D打印、激光技術、計算機控制、智能制造等多學科知識進行創新設計與開發,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創客 + ”課程集群在機電工程系試行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項目遴選、項目執行、跨課程研討、成果輸出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培養體系,為其他系部提供了創意引入、任務驅動、輸出成果、人才培養等案例指導。然而在跨專業、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評價體系指標對于其他專業人才培養的信度、效度及配適度有待在實踐探索中進一步驗證。目前已建成國際化創新創業中心,為跨專業“創客 + ”課程集群提供實訓場地保障。項目組將以機電工程系的“創客 + ”課程集群實踐案例作為典型案例并將其推廣至學校“四系一部”,形成全校通用型的“創客+”課程集群。項目組未來計劃遴選一批市級以上競賽、課題、創意活動等項目作為“創客 + ;課程集群人才培養的教學載體,以賽促教,寓教于樂,讓中職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積極參與“創客 + ;課程集群的系列活動,基于費曼學習法邏輯,以“傳幫帶”的形式,將成功經驗不斷傳承,同時將“創客+”系列人才培養納入教學工作坊建設內容,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形成適用于國際化教育生態的“創客 + ;課程集群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閆寒冰,鄭東芳,李笑櫻.設計思維:創客教育不可或缺的使能方法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6):34-40+46.
[2]鐘柏昌.談創客教育的背景、本質、形式與支持系統[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6):13-19.
[3]鐘柏昌.創客教育究競是什么:從政策文本、學術觀點到狹義創客教育定義[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5):5-11.
[4祝智庭,雒亮.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培植眾創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7):5-13.
[5]楊現民,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6]張茂聰,秦楠.再論創客及創客教育[J].教育研究,2017,38(12):81-88.
[7劉大軍,許文果.職業學校創客教育:內涵、價值及路徑[J].職教論壇,2019(4):170-176.
[8]唐琳,張引瓊.基于 1+N 分布式創客空間的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10):44-46.
注:本文系2023年度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重點課題“國際化產教融合—中馬應用型‘創客’課程標準的探索與實踐\"(ZGDMKT2023ZD004)的研究成果。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