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137-04
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了解鄉土文化,對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激發學生熱愛家鄉、關注家鄉發展、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需要。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教學既響應了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又符合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促進中職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彌補其文化基礎薄弱的缺陷。當前,全國各地在發展地方經濟中,越來越有意識地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這是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而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地方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因此把鄉土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地方發展需求。在最新出版的統編版中職語文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出版)中,涉及鄉土文化的內容明顯增加,傳承和發展優秀地方文化的用意不言自明。依據教材,挖掘和整合本地的鄉土文化并將其融入語文教學中,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進而實現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培養目標。
一、可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的賀州鄉土文化資源
要充分利用好鄉土文化,首先要對鄉土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從中篩選出可以與中職語文課程相結合、適合中職生學習掌握的內容。筆者對賀州鄉土文化資源進行了認真系統的梳理,將之劃分為五大類。
(一)歷史文化
賀州,原為古蒼梧之地,屬“蒼梧之野”核心區域[,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富。由于地處湘、粵、桂三省的交界地,賀州在歷史上有“三省通衢”之稱。賀州境內有古樸滄桑的瀟賀古道,這是古代中原進入嶺南的重要通道之一,還有眾多的古城古鎮、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遺產,其中較著名的有臨賀故城、黃姚古鎮、秀水狀元村、蓮塘“大江圍屋”古建筑等,以及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國寶麒麟尊[2]序言。到了近現代,紅七軍于1931年途經賀州桂嶺鎮進行整編,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163-70;1942年到1947年,原廣西省工委機關先后在賀州鐘山縣英家街和昭平縣黃姚鎮活動,為黨培養了大批優秀干部;1947年6月5日的英家起義,更是打響了解放戰爭時期廣西武裝起義的第一槍[1185-88。教師在講授反映古代歷史和革命文化的課文時,便可結合這些歷史文化進行講解,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生態與長壽文化
今日,賀州以其生態美、人長壽而引人注目,這里擁有 72.90% 的森林覆蓋率,有姑婆山、大桂山兩座國家森林公園,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氧吧;還有富川龜石、賀州合面獅、昭平桂江等三個國家濕地公園,豐腴的水土造就了豐富的長壽美景、長壽美食和長壽人文,是我國首個全域長壽市[2]序言。賀州的物產相當豐富,有富川臍橙、芳林馬蹄、賀街李子、信都紅瓜子、鐘山貢柑等, 70.00% 左右的賀州蔬菜水果供應粵港澳地區[2]序言。此外,賀州還是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多達60余種[3]177。生態和長壽文化是讓學生了解家鄉地理風貌和自然資源的一個很好的窗口,教師在開展口語交際訓練、寫作訓練等語文教學活動中,可加以綜合應用。
(三)民族風情與方言文化
賀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區,由此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這里有深厚的客家文化,是廣西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有多個國內聞名的客家文化藝術團體,曾成功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研討會\"“首屆客家廣播節目外宣研討會”等一系列客家文化盛會,建有全國首座客家文化生態博物館[4]48-52;另外賀州還有世上僅存的土瑤支系,有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瑤族服飾和瑤族盤王節,有極具特色的民間歌舞,例如瑤族長鼓舞、蝴蝶歌、客家山歌劇、采茶戲、壯族舞火貓、盤王大歌等[3]160-165。賀州還是全國罕見的語言資源富集地區,本地話、土白話、六洲聲、鐘山話、富川梧州話、鋪門話,是賀州傳承至今的古老的語言[3]148。賀州本地人頗具語言天賦,許多人同時會說白話、客家話、桂柳話和普通話四種語言,為保存這些珍貴的地方語言,賀州建有國內第一座實體語言博物館。這些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的方言文化很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可以作為組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理想題材,更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載體。
(四)民俗節慶及飲食文化
由于是多民族、多文化交匯融合之地,賀州民間節慶豐富多彩。就拿春節來說,居住在山區的瑤族,把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這段時間,稱之為春節的“報年”期,各家各戶都要殺豬;桂嶺本地人在除夕守歲至零時,會用木棒敲打簸箕,逐個房間敲打,以驅除穢氣;富川富陽街每年春節都舉辦上燈炸龍節[3]50-59。此外,富川的唐姓瑤族人會在農歷十月舉行砍牛祭祖儀式;黃姚古鎮居民會在農歷七月十四晚上在姚江上流放柚子燈;農歷五月十五日是賀街鎮浮山歌節,這一天方圓百里的群眾都會前來趕節對山歌;農歷六月六是鋪門鎮的“禾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備上酒肉,到田頭供拜“田頭翁”[3]150-159節慶多,美食也多,賀州最有特色的當屬各種釀菜,例如瓜花釀、豆腐釀、筍釀、辣椒釀等,另外黃田扣肉、八步豬雜粥、公會牛腸酸、富川油茶、鐘山糍粑等也頗負盛名。語文教材中就有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些民俗節慶和飲食文化正好派上用場。
(五)姓氏祠堂文化
祠堂是姓氏祖根和聚集繁衍的象征,祠堂文化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遺存。賀州各地的村落里基本都建有祠堂,主要用于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賢,同時祠堂也是家族成員的社交場所,是寄托鄉情、增進感情的重要窗口。一些修建較好的祠堂里,會刻有緬懷和贊頌先祖的楹聯,還有祖訓族規,對后輩名字的排序也有講究。每年在祠堂舉行祭祖儀式,可以強化本姓子孫的血緣觀念,強化宗族的認同意識,增強宗族的凝聚力,促進家族成員和睦友善、互助互愛,培養子孫成才報國、創業興邦的意志。語文教材中有一個整本書閱讀單元,要求閱讀《鄉土中國》,賀州的姓氏祠堂文化可以成為學生閱讀此書的切入點。
二、賀州鄉土文化與中職語文課程結合的實踐應用
筆者對當前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充分認識每個教學單元的設計立意、培養目標以及教學要求,同時對照《中職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及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選取合適的賀州鄉土文化元素融入語文課程教學,從而實現有的放矢、精準施教。
(一)根據文本內容,在教學中融入相關的鄉土文化介紹,營造興奮點
例如,《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是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感受革命志士對革命理想的追求、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在課文《荷花淀》《江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穿插介紹賀州的抗戰故事,如富川的古城起義、麥嶺鎮和鋪門鎮的抗日斗爭、鐘山的英家起義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本地革命者的英勇事跡,由此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在上冊第二單元詩歌《雨巷》的教學中,教師可對比欣賞黃姚古鎮的古樸街道,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詩歌意象,理解詩人的情感。在上冊第三單元《詩經·伐檀》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賀州文物麒麟尊出土的故事吸引學生興趣,引出戰國時期的社會背景;分析詩歌中的勞動場景時,對比麒麟尊作為貴族酒器所代表的統治階級生活,突出階級差異,進一步認識《伐檀》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矛盾。在下冊第三單元《祝福》的教學中,師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已家族的祭祖儀式,看看是否隨著時代進步有新的變化。而教學第四單元的整本書閱讀書目《鄉土中國》時,教師可以把賀州的姓氏祠堂文化作為教學切入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下冊第七單元古詩《歸園田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賀州美麗的鄉村風光和古建筑群,以及百姓勞作的日常生活圖景,讓學生對田園生活有更真實的感受。
(二)開展富含鄉土文化元素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闊視野
中職語文教材安排有一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根據活動主題可以選擇不同的鄉土文化元素融入活動中,使整個實踐活動內容更豐富。
例如,《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偉大成就開創美好未來”,要求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反映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并加以宣傳,然后開展“做新時代好青年”的主題交流。在開展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除了關注國家重大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去了解賀州本土的生態資源開發情況和近年來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以增強自我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主題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我可以為家鄉做些什么?”等問題,培養學生關注家鄉、熱愛家鄉的意識。《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的綜合實踐活動“重溫革命歷史賡續紅色血脈”,要求品讀毛澤東長征詩詞,講述革命歷史故事。在組織這次活動時,除品讀毛澤東詩詞外,教師可增加品讀賀州革命志士留下的詩詞作品,組織學生參觀鐘山英家紅色教育基地,探尋本土的革命歷史故事。《語文》基礎模塊下冊另一個綜合實踐活動是“走進傳統節日探尋文化根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取家鄉比較隆重的傳統節日,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探究節日的起源,介紹自己家鄉過節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從節日儀式、節日服裝、節日美食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還可以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制作以介紹賀州節慶為主題的手抄報或電子海報。
除了教材提供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其他以鄉土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例如:舉辦賀州詩詞作品朗誦會或賀州文化書籍讀書交流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本土的優秀文學作品;舉辦方言挑戰大賽,通過“方言頌詩歌”“方言念對白”“方言唱歌詞”等比賽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已家鄉的方言,在各種碰撞中充分領略方言的魅力。
(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并感受鄉土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中職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任務要求之一,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的文本教學,還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之外。眾所周知,語文學習不僅在課堂,還在于課外,生活處處是語文。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口語交際的部分練習要求,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探尋各種有趣的鄉土文化,并將其作為口語訓練的內容。如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游覽家鄉的名勝古跡,了解家鄉的民間傳說,探尋家鄉某個地名的由來、某種美食的制作方法、家門口所貼對聯的含義,關注家鄉的節慶或家族祭祀等活動,并參與其中,感受節日氣氛,體會節慶活動的意義。學生回到課堂,便可圍繞這些話題,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這樣既可以達成口語交際訓練的目的,又能促進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和吸收。此外,這些由學生親身實踐獲得的生活見聞,還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
(四)結合專業培養方向,拓展鄉土文化的應用范疇
中職學校是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設置的,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專業培養要求。因此,在中職教育中比較強調文化課程為專業課程服務的功能。語文是每個專業都必修的公共課程,而鄉土文化在為專業課程服務方面具有廣闊的空間。例如,針對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和,動漫與游戲設計專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賀州鄉土文化中吸收養分,諸如歷史文物、民族服飾、生態風光、本土農產品等,以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針對烹飪專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研究本土飲食文化,特別是長壽飲食文化,挖掘每道菜背后的文化內涵,促使學生更好地運用本地食材,打造賀州味道;針對酒店服務專業,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賀州的生態旅游文化,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能夠熟練介紹賀州各地的旅游資源,以便為游客提供更周到的酒店服務;針對電子商務專業,語文教師可引領學生多關注賀州本土的農產品、土特產等,讓學生嘗試以這些本土產品為售賣商品,編寫直播帶貨的文案等。
三、提升教師文化素養,為鄉土文化的靈活應用奠定基礎
要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優秀的鄉土文化,教師首先要對鄉土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和積累,這對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假若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藝術文化品位不高,恐怕很難帶領學生深入領會鄉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師應多閱讀地方文獻等相關書籍,例如由胡慶生主編的《賀州往事》湯松波主編的《賀州歷史文化簡明讀本》,還有《賀州文化旅游叢書》編委會編寫的系列叢書等,深入研究賀州鄉土文化,并通過互聯網廣泛收集可以用于課堂教學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資料,建立鄉土文化資源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到賀州各地參觀走訪,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到地方博物館去現場學習,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學校可組織教師就賀州鄉土文化進行集體學習,或邀請當地文化名人、民俗專家等走進校園,開展鄉土文化專題講座。教研組組織教師集體備課時,應圍繞賀州鄉土文化的應用開展討論和交流,思考如何將鄉土文化與教材內容巧妙結合起來,設計出既符合中職生認知水平又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問題或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習得教材知識的同時,又能吸收本地的鄉土文化,從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領會作品的神韻。
總體而言,賀州具有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中職語文課程在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用方面還需投入更多的力量,不僅要提升語文教師傳承優秀鄉土文化的責任感,還要培養教師利用鄉土文化開展語文教學的能力,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鄉土文化的作用,使之更好地為中職語文課程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翟偉編著.知性賀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
[2]胡慶生主編.賀州往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
[3]湯松波主編.賀州歷史文化簡明讀本[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
[4]黃頌凱.依托特色資源弘揚傳統文化積極推進文化統戰工作:賀州市開展文化統戰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0):48-52.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鄉土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GXZZJG2022B068)的研究成果。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