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004-04
黨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史詩,也是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沃土。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起“主題一主旨一方法論”的立體化考查體系,既注重對中國共產黨歷史成就的凝練,又強調對黨史經驗的傳承,更深化對黨史規律的認知。為此,筆者以2021一2024年全國高考甲卷及部分地方卷歷史黨史試題為樣本,結合“以實現民族復興為主題”“以鑒往知來為主旨”“以大歷史觀為視角”三個維度,探討黨史學習教育在高考歷史命題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具體教學建議。
一、近年高考歷史黨史考查情況分析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中關于黨史的命題呈現出穩中有變、動態平衡的鮮明特征。從縱向發展看,黨史考查比重保持在 20.00% 左右,形成常態化考查機制,充分彰顯黨史學習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程中的基礎性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高考歷史中黨史的考查比重隨著重大歷史節點靈活調整。
如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全國甲卷黨史考查占比躍升至 33.00% ,精準呼應時代主題,展現高考歷史命題的時政敏感性。在學科融合維度,全國甲卷的演變軌跡具有典型意義。其黨史占比從2021年的 33.00% 下降至2024年的 18.00% ,反映命題思維從側重單一史實記憶轉向跨學科能力整合。這種結構性調整契合了新高考改革方向,通過構建“大歷史觀\"考查框架,推動黨史知識與政治、文化等學科要素的有機融合。橫向比較顯示,省級命題呈現出差異化格局,這種區域差異映射出三大驅動因素:一是省級教育部門對黨史教育的重視程度,二是地域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程度,三是當地的教育特色、教學要求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向等。這種差異格局既維護了地方命題自主權,又形成了良性競爭態勢,為全國命題改革提供多元實踐樣本。
黨史四個階段的命題比例呈梯度分布。其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占比最高,其次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再次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內容考查相對較少。每個階段考查重點有所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命題聚焦兩大核心,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突破(土地政策迭代)與實踐創新(統一戰線策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命題凸顯集中于工業化與制度建構的雙重向度,考查辯證分析歷史條件與現實制約的能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命題以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格局考查為主,培育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解析發展規律的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命題創新性采用“歷史一現實”對話機制,彰顯“大歷史觀”指導下“歷史即現實”的命題邏輯。這種分階段、有側重的命題策略,既是對黨史發展脈絡的精準把握,也是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精心設計。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黨史知識體系,而且可以引導他們運用歷史眼光觀察現實問題,培養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從而實現歷史教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功能。
二、近年高考歷史黨史考查特點
通觀近年高考歷史黨史試題可知,試題命制主要圍繞“主題一主旨一方法論”三重維度展開。
(一)主題維度:以實現民族復興為主線,聚焦黨的歷史成就
近年高考歷史黨史試題緊扣“實現民族復興”主線,通過多維視角呈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歷史成就,引導學生從歷史邏輯感悟黨的初心使命與民族復興的內在關聯,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性。
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過黨的領導、武裝斗爭、統一戰線、群眾動員、理論創新等方式,考查學生對奠定民族復興政治基礎的理解。如2023年全國甲卷第30題以黨的“一大”對初創時期中心工作的討論為切入點,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伊始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國情、緊扣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的歷史性抉擇。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明確將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作為黨的首要任務,這一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的戰略部署,既確立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屬性,又彰顯了黨以先進理論指導實踐的政治自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救國道路中展現的先進性——將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創新性地找到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現實路徑,為實現民族獨立、復興奠定了實踐基礎。
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鞏固政權、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關鍵階段,通過政治制度構建、經濟體制變革、外交突破與思想理論創新,考查對錨定民族復興根本道路的理解。如2023年全國甲卷第42題以“武漢長江大橋”為例,要求學生闡釋“國家記憶”的歷史意義。試題通過分析大橋建設(1955—1957年)的技術突破與社會動員,展現黨領導人民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壯舉。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成為民族復興進程中攻堅克難的關鍵保障。
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一階段的歷史定位為“以制度創新引領現代化躍遷,以理論突破重構發展邏輯”。黨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舉措,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推向新高度。如2022年全國甲卷第41題以“中國海軍力量發展”為線索,要求學生概括不同時期海防特征及其影響因素。試題通過對比清朝晚期、民國時期與新中國的海軍建設,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實現了從“有海無防”到“近海防御”再到“遠洋護衛”的跨越,深刻揭示出國家主權獨立、制度優勢保障與戰略目標升級對海軍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這些里程碑式的成就,既是黨領導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果,更成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進程中,海洋強國戰略與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的生動注腳。
從近年高考歷史命題情況看,黨史類試題始終緊扣歷史階段特征,以宏大敘事與微觀視角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復興征程中與時俱進的領導智慧。這為教師進行高考備考教學提供了重要啟示:一方面,需引導學生系統梳理歷史發展脈絡,深刻領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的歷史傳承;另一方面,要強化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能力培養,引導學生通過研讀原始文獻、分析檔案數據等多元史料,自主探尋黨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系統的史料分析與階段特征總結,幫助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如何把握歷史主動,在不同歷史時期勇擔民族復興重任,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突破的有機統一,從而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二)主旨維度:以鑒往知來為內核,總結黨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通過高考命題的價值導向,成為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歷史思維、提升辯證能力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黨史考查主要從“經驗提煉與實踐遷移”“教訓反思與辯證思維”“以史鑒今與現實觀照”展開命題。
一是“經驗提煉與實踐遷移”,其核心邏輯是從歷史經驗中提煉方法論,再遷移到新時代實踐中,體現“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的認識論規律。此類題目常以“政策實施效果”“制度創新”為切入點,要求考生建立歷史與現實的橫向聯系,突出“經驗一實踐”的轉化邏輯。
二是“教訓反思與辯證思維”,其核心邏輯是通過反思歷史失誤,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實現“否定之否定”的認知升華。此類題目常以“發展模式轉變”“政策調整”為情境,要求考生運用矛盾分析法、過程論等辯證思維工具,實現從“錯誤認知”到“正確實踐”的邏輯躍遷。如2021年全國高考歷史乙卷第42題呈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重要會議,要求任意選擇兩次會議分析黨的發展原因。題目間接涉及對“城市中心論\"教訓的反思:從南昌起義(城市暴動)到井岡山道路(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蘇聯經驗的批判性吸收。學生通過歷史事件對比,認識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價值。
可見,高考黨史命題聚焦“經驗提煉與實踐遷移”“教訓反思與辯證思維”“以史鑒今與現實觀照”三大核心維度,要求考生構建系統化、立體化的備考策略。在經驗提煉維度,需深度剖析黨在革命道路抉擇、改革開放推進等歷史轉折中的戰略智慧,解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邏輯與實踐突破路徑,將歷史經驗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論,實現從歷史認知到現實應用的思維躍遷。在教訓反思層面,以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探索歷程為切入點,通過正反雙向的歷史對照與因果推演,引導考生突破非此即彼的認知局限;既要正視探索中的曲折與失誤,又要從歷史語境中理解這些經歷對后續發展的啟示價值,培育辯證分析、多維思考的歷史思維范式,摒棄簡單化、標簽化的結論認知。以史鑒今維度,則需建立貫通歷史與現實的認知橋梁。將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科技創新的戰略突破等當代成就,置于黨的百年奮斗史的宏闊視野中考察,揭示群眾路線、奮斗精神等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從歷史縱深中提煉規律、觀照現實的解題能力。
(三)方法論維度:以大歷史觀為視角,揭示黨的發展規律
在一百多年的奮斗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是黨始終掌握事業發展歷史主動的重要原因。一是從長時段看黨史發展歷程,黨史百年黨的事業呈波浪式前進,需要把握階段探索與歷史大趨勢的辯證統一,以辯證思維貫通歷史、現實與未來。學生需以“大歷史觀\"統領黨史知識,既看到黨史發展關鍵節點的“破”與“立”,更要把握百年探索中“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方能在復雜情境題中實現認知躍遷。如2025年1月浙江選考第20題以“土地、糧食,攸關國運民生”為主線,闡述從孫中山土地政策,到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土地政策演變,從宏觀上理解“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從價值觀上理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的深刻涵義。
二是從全球視野看黨史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始終與全球歷史進程緊密交織,其理論與實踐既植根于中國國情,又深受國際格局變化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與建設事業既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關鍵環節。因此,學習黨史既需要關注國內歷史進程,還應以全球史觀串聯重大節點,既看到國際環境對中國道路的影響,更應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通過自身實踐影響世界歷史進程。如2023年北京高考卷第19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切入點,展現中國共產黨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這一命題既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歷史轉型,也凸顯了其“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大國擔當。通過這一視角,學生能夠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在新時代以全球視野回應人類共同挑戰,體現其“世界情懷”與“大國使命”的歷史延續性。
因此,在黨史備考中,學生需突破單一視角局限,構建縱橫交織的思維框架。縱向維度,應以“大歷史觀”梳理百年黨史的波浪式演進歷程,既要聚焦重大歷史轉折(如遵義會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破”與“立”的創新突破,又要把握黨“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不變”本質與理論實踐“與時俱進”的動態發展規律,通過辯證思維理解階段探索與歷史大勢的統一性;橫向維度,則需立足全球視野,將黨史置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世界格局演變的宏觀背景下,分析蘇聯模式影響、“冷戰”格局沖擊等外部因素對中國道路選擇的作用,同時關注中國共產黨推動萬隆會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對世界歷史的反哺等,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立體化知識網絡,在復雜情境試題中實現歷史邏輯與全球視野的融合運用,提升綜合解題能力。
三、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考歷史備考的建議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系統建構了邏輯嚴密的黨史學習體系。縱觀教材的整體框架,場景宏大、脈絡清晰、重點突出,既突出學科的系統性,又注重學科知識的邏輯性。目前,黨史內容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均有涉及,但主要集中在《中外歷史綱要(上)》,而《中外歷史綱要(下)》共有3個單元8課時涉及黨史內容,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共有6個單元9課時涉及黨史內容,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共有6個單元6課時涉及黨史內容,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共有3個單元4課時涉及黨史內容。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教材、挖掘教材、活化教材、超越教材。
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學為例,“立足教材”就是依據教材、課程標準要求,全面吃透、理解、把握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提煉教學的重點、難點,發現教學的疑點,從點到面、由淺入深,按照課標要求和課本“思考點”抓住重點、難點,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會在20世紀初誕生于中國?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誕生是歷史的必然?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從1919到1921年,從紅樓到石庫門和紅船,百年前中國歷史上接連發生的兩件大事,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歷史必然?”這一關鍵問題,讓學生懂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重大歷史事件,應放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長河之中、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高度進行認識和把握。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以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挖掘教材”就是穿透歷史文本的表象,解構知識背后的邏輯脈絡與時代價值。因此,歷史教學不應局限于時間脈絡、口號標語與人物事跡的表層梳理,而需要深入剖析三重維度。一是思想革新的質變軌跡。五四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對救國道路的不懈求索,推動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走向革命實踐,實現了思想啟蒙到社會改造的質的飛躍。二是歷史演進的必然邏輯。工人階級的集體覺醒,為早期黨組織的建立奠定階級基礎,這一進程印證了“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客觀必然性。三是精神傳承的時代使命。從百年前青年志士在歷史轉折中的責任擔當,提煉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與奮斗精神,將歷史知識升華為價值引領,達成知識傳遞與素養培育的深度融合。
“活化教材”就是打破文本的靜態束縛,通過多元路徑讓知識“活”起來、“動”起來。教師可通過情境創設重現街頭抗議、學生集會等歷史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時代脈搏;借助史料辨析,將報刊文章、日記書信轉化為探究素材,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抽絲剝繭;設計跨學科議題,結合文學作品、美術影像、社會調查,從不同維度解構歷史事件;搭建實踐平臺,鼓勵學生以話劇展演、模擬辯論、主題宣講等形式,讓百年前的愛國精神與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產生共鳴,真正使歷史從書本走向生活、從過去照進現實。
“超越教材”就是突破既定文本的界限,以開放視野構建立體的知識體系與思維場域。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國際視角,對比同時期世界工人運動與殖民地解放浪潮,揭示中國革命在全球格局中的坐標;結合社會學、政治學理論,分析階級結構變遷與政黨政治演進的深層規律;串聯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成就,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延續性與理論創新性;鼓勵學生開展田野調查、口述史采集,挖掘地方史料中五四運動的具體實踐,將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命運相聯結。通過多維拓展與深度思辨,學生可以形成對歷史的獨立判斷,培育批判性思維與家國情懷。
總之,新時代高考黨史命題以民族復興為主線建構歷史敘事,更以鑒往知來為價值導向,以大歷史觀為方法支撐,實現了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教師應在尊重教材體系的基礎上,深化史料闡釋、拓展全球視野、強化實踐體驗,推動黨史教育真正走向深度理解與價值內化。未來,可進一步結合學生作答數據與課堂實踐反饋,探索命題改革與教學創新的互動機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學科特質的黨史學習教育體系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EB/OL].(2024-02-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2/content_6932025.htm.
[2]沐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04-01(0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專項重點課題“中小學校基層黨組織蝶變之路的實踐研究——以為例\"(2023ZJY187)、玉林市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名師工作室建設”專項課題“指向歷史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2023YZ093)的研究成果。
(責編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