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的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和依據,是連接論點與客觀事實的橋梁,是支撐論點的核心要素。而合理地選擇和使用論據,可以為論點提供可靠支撐,避免主觀臆斷;還可以保障邏輯的嚴密性,讓論據與論點形成因果鏈,避免論證陷入空洞。
一、論據的選擇
議論文的論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事實性論據,是基于客觀存在或可驗證的內容;二是邏輯性論據,是與論點之間存在內在聯系的內容。兩種論據交互出現,可以使議論文的內容更加豐富。對于論據的選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緊扣論點,確保相關性
在選擇論據時,同學們要尋找與論點相關的素材。如中心論點為“‘云游’與‘遠行’互補共生”,選擇論據時要緊扣“云游”的數字技術背景下的素材,以及旅游現象盛行的“遠行”類現實素材,才能論證論點,充實內容。
2.緊跟時事,確保時效性
不少同學在儲備論據時,會偏重歷史論據的積累,而忽略時新的素材。這就導致作文陳詞濫調。同學們在寫作時要注重論據的時效性,展現出自己對當下社會現狀的聯想與思考。
二、論據的使用
在議論文中,恰當使用論據能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邏輯性。如何恰當、合理地使用論據呢?
1.組合多面,詳略得當
多角度組合使用的論據,可以形成立體支撐,多方面地論證論點,能夠使論證更加嚴密。而在使用數據、事跡、名言、權威觀點等多角度論據時,要注意字數的分配,做到詳略得當。如:
“我身體里的火車從來不會錯軌,所以任憑大雪、風暴、泥石流與荒謬。”余秀華的淺吟映射了人的主觀堅定足以抵抗一切外在的不確定性。或許,梵高筆下耀眼綻放的向日葵,正是以內心不變的堅定,去沉著冷靜地應對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當坦然接受世間萬物的存在,以心靈的堅定從容,消除對“不確定性”的畏懼。因為“確定”的軌道長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人生的列車正搖搖晃晃地駛向終點。
(選自艾鈺涵《不會錯軌的火車》,浙江蘭溪市第一中學)
學生將余秀華的名言與梵高的向日葵畫作組合,綜合論述了以內心的堅定面對不確定性的中心論點,既詳略得當又突出中心論點。
2.排比疊加,豐富內容
在論據的使用過程中,單一、冗長的例子會顯得單調。同學們可以將同類素材進行排比疊加,用多個素材來論證論點,增強說服力的同時還可豐富內容。如:
一如李時珍歷時27年行走數萬里對千余種藥物的生長環境形態特征記錄。做開天辟地的“藥圣”;一如徐霞客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山水,做“華夏山水的第一知己”;一如葉嘉瑩用一生的時間傳播教授詩詞文化,做“詩詞的女兒”……遠行的意義就在實踐中綻放光彩。
(選自姚奕吉《遠行可悟深意》,浙江蘭溪市第一中學)
學生在寫作中以排比的形式運用論據,在格式上收到了和諧統一的效果,既豐富了議論的內容,又展現出作者的文采飛揚。
3.敘議結合,緊密掛鉤
議論文是以論為主,以敘為輔的體裁,論據的存在是為論點而服務的,需要通過分析來說明和論證論點。寫作時,同學們要避免“只舉例子不分析”的典型錯誤,恰當使用論據,將其化入論點的論證過程中。如:
“云游”與“遠行”的碰撞,本質是認知與探索未知的交鋒。博物館運用科技讓人們在網上“云游”拉近了文物與游客的距離;而人們選擇遠行,是因為還有遙不可及的未來與未知等待著被探索。當代深海探測者唐嘉陵,坐在“蛟龍號”的鈦合金艙內下潛至7千多米時,舷窗外的黑暗里突然掠過發光的管水母。他知道每平方厘米218公斤的水壓足以壓碎坦克,但更清楚馬里亞納海溝的沉積物中,可能藏著地球最初生命的密碼。這種在高壓黑暗中與未知生物擦肩而過的悸動,讓他的每一次下潛,都成為駛向地球邊疆的遠征。
(選自范思恬《云游享便利,遠行品人生》,浙江蘭溪市第一中學)
學生在寫作中合理地選擇了唐嘉陵駕駛蛟龍號的時事素材,夾敘夾議,使論證嚴密充實。
綜上所述,精準、選用論據是論證成功的關鍵,決定議論文的可信度與影響力。合理地選材、恰當地使用,能讓議論文的論據更加充實,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