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人間萬象。當科技的雨點隨創新的清風潤澤人間,AI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各地生長,有人擔憂其會刺穿社會的地基,漸漸取代本應由人類建構出來的城市。但在我看來,那一串串冰冷的數據終究不能代替熾熱跳動的心臟。
近年來,無論是ChatGPT的橫空出世,還是DeepSeek的鋒芒初露,無一不給人類帶來震撼。在能快速統計、整合信息的AI面前,人們總是感嘆自己的渺小,進而引發了一些恐慌——AI是否會替代人類?不能否認,AI的智慧已超出我們的想象,但我們擁有無盡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表達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這些是AI無法擁有的。
生命力賦予了人類對世界的感知,奏響與世界共鳴的回音。
人類無時不在與世界進行交流互動,進而獲得對世界的認識,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也能通過自己的感官,獲得對世界的初步認識。而AI永遠無法通過自我主體來認識事物,其認識僅是對人類已有認識的數據分析。正因此,它不可能理解“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愜意,不可能理解“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物是人非,更不可能理解“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閑適。正因缺乏生命的主體感知能力,即使再龐大的算力、臨摹再多詩人的月光,也無法與人眸中的黎明爭輝。
生命賦予了人類對萬物的情感,泛起與他人共情的漣漪。
當人們驚嘆AI對萬物的準確定義時,殊不知,這也正是它最大的悲哀。當一切都被數據化成冰冷的定義,情感的色彩便于沉沒于數據海洋,僅余單薄的字節。當你向AI提問何為詩詞時,它所回應的僅是冰冷的文學概念。可故鄉柳下的訣別、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啼哭、漠北邊塞的孤冢……絕非AI所能描繪的;更不必說李廣難封的無奈、倉皇北望的惶恐、替父從軍的英勇擔當、投筆從戎的豪情壯志……也絕非數據所能承載的。與人類、與文字、與世界共情的能力永遠是生命的圭臬,絕非AI可及。
華光一瞬,流表千年。無論AI發展到何種境界,其終究因少了生命的機能、缺了靈魂的紋理,無法替代人類。
【湖北荊門龍泉中學高二(16)班,指導教師:周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