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閬中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閬中古城面臨改造、更新、拆建等一系列問題,古城面積不斷萎縮。古城居民疾呼:“如果古城消失,我們的歷史文化不就斷了嗎?”于是一場守護文化根脈的保護實踐開始了——“禁止裁彎取直街巷、道路”“禁止擅自升高建筑物空間”“尊重歷史、精準維修、修舊如舊”……保護古城格局、街巷布局、院落格局,成為落在紙上、記在心里的準則。閬中古城保護不是靜態封存,而是完成了活態傳承。如今,生活在閬中古城中的4萬多居民,用再平凡不過的煙火氣,延續著古城的千年生機。人與城相契相守,和城中93條井字形街巷、270多座民居院落一起,傳承著古城文脈保護的“密碼”,鋪展出一幅活態文化長卷。
在古城中,你能看到一棵500余年樹齡的黃葛樹在西街的閬中中學旁靜靜矗立、枝葉繁茂。張飛牛肉、白糖蒸饃、鍋盔、油茶……一家家街邊小店,用獨特手藝和味覺記憶傳承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深入街巷,居民晾曬的衣物、精心打理的花臺,散發濃郁生活氣息,維系著古城鮮活的生命力。
◆素材解讀
閬中古城的存續,是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人間煙火與古韻悠長,古城的人文內核,讓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跳出“靜態封存”的窠臼,以生生不息的姿態延續千年文脈。古城的保護從不是束之高閣,而是要融入生活,保持生機。
◆適用話題
古城保護 活態傳承 人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