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俗話說:“手工手工,動手有功。”在人工智能引發歷史性變革的時代,“手工”作為一種特別的生產力、創造力,已然重新登場,并成為一種時尚。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材料圍繞“手工”展開,“手工手工,動手有功”強調了動手的重要性。材料點明所處時代背景是人工智能引發歷史性變革的時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手工”以其特別的生產力、創造力重新登場且成為時尚。本題意在引導同學們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盛行的當下,傳統手工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同學們立意時要將手工與科技時代相結合,探討手工在新時代的存在價值、發展前景以及對人類自身的影響等。
在寫作時,同學們需要深入思考,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描述,而要深入挖掘“手工”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情感、創造力等深層次內涵,并與時代特征緊密聯系。
參考立意:親自動手,創造價值;用手觸摸美好,用心感知世界;用手打造藝術,展現別樣魅力等。
佳作展
輕舟已過,青山永在
◎安百合
日新月異,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容小覷,它已代替人從事很多崗位,但“手工”卻逆流而上,在當下展現出不可忽視的競爭力。大家對人工智能與手工的關系議論紛紛,在我看來,時間的輕舟已過,而手工青山永在,吾儕應守赤心,傳承文明。
日新月異,唯手工的初心不滅。在科技迅猛發展能快速生產復制工藝品的當下,日喀則民族手工藝人普普堅守傳統,用牦牛角刻刀、樺樹皮模具等簡易工具,讓藏裝、藏香這些散落民間的手藝,在粗布圍裙與木構工作臺之間重獲新生。她常說:“機器描摹不出匠人掌心的溫度。”曾有工廠用激光雕刻機復制她創作的紋樣,然而千篇一律的產品缺少了她手工制作的靈動。在與日俱進的科技時代,她以樸素工具雕刻匠心,讓非遺在高原大地綻放光彩。
求真求實,唯手工的堅守不改。在數控車床與3D打印席卷木構工藝的時代,各式精密儀器可將宮殿建筑的模型展現在人們眼前,而南通非遺傳承人王震華卻獨守一間素樸工棚,在1:81的微縮尺度里復刻出天壇祈年殿,全程沒有用一滴膠水。當同行笑他“用老掉牙的家伙什對抗時代”,他卻在木屑紛飛中打磨出7108個榫卯構件。在激光切割機轟鳴的時代,他用鑿子在檀木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跡,都是對“手工”的堅守。他讓我們看到,即便技術更迭迅速,那份對“真”的追求,對傳統的珍視,永遠會在時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輝。
文明傳承,唯手工的溫度不變。在手工創作中,我們能感悟人生哲理。如今,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人們難免擔憂被其取代。但手工達人們紛紛用行動做出回應,他們不僅展示了手工技藝,更傳承著中華文明的智慧與溫度。就如李子柒帶著潛心學習傳承的非遺技藝成果,亮相春晚。這些手工技藝,或是一針一線的細膩,或是一烹一調的講究,背后都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的沉淀,是無法被機器復制的靈魂。
時間的浪潮奔涌向前,手工卻如青山般佇立于歷史的長河。它以初心抵御復制的冰冷,以堅守淬煉技藝的純粹,以溫度承載文明的厚重。那些指尖的摩挲、歲月的打磨,是機器難摹的靈魂印記。讓我們守護這份匠心,讓手工的星火在科技時代永續相傳,讓文明的溫度永不消散。
◆點評
作文立意精準且深刻,牢牢把握材料核心,將手工置于人工智能引發歷史性變革的大背景下,鮮明地提出觀點。作文列舉了多個不同領域的手工藝人的案例,通過不同類型的手工事例豐富了文章內容,且都圍繞手工在新時代的意義展開論述,論證較為充實。
佳作展示二
智能為翼,手工添彩
◎王雨欣
在人工智能引發歷史性變革的時代,“手工手工,動手有功”,“手工”重新登場,傳統手工技術與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織融合。在我看來,這種融合恰是文明演進中最富張力的美學,我們應以智能為翼,手工添彩,共譜時代華章。
智能為翼,需要“寰宇一白雄雞唱,拿云系日少年心”的創新。
《禮記》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看到從曾經人們在紙上書寫抄錄,到之后活字印刷批量印制,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歷史長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如今日DeepSeek所代表的一系列的人工智能技術對各種信息進行整理匯總后呈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出當代“活字”在數字空間中的重新排列聚合。技術創新的發展日新月異,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手工添彩,需要“恰似人間驚鴻客,墨染星辰云水間”的實踐。
時序輪轉,丹心永固。中國孕育千年的手工文化亦生生不息,在這場文明的接力賽中,每一代人既是傳統的繼承人,又是未來的開拓者。江西景德鎮作為瓷器之都,近年來不斷追求發展,使青花瓷以別樣的姿態再次出現在國人眼前;蘇州繡娘用一根根細若發絲的繡線繡制雙面異色繡時,指尖跳動著與芯片光刻工程師同樣的追求,將一身技藝付諸實踐。吾輩當承其意,以文化為底色,將文化發展以實踐的形式落實。
二者相較,需要“苦盡甘來終有時,一路向陽待花期”的融合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而科技的較量是當代綜合國力的較量。科技不是傳統的掘墓人,而是文明傳承的新方法。網絡上所傳播的視頻“文物動起來”,正是將文化與科技結合起來的產物,讓中華文明向全世界傳播。《清明上河圖》中每一段畫面中的人物通過科技躍動起來,讓我們一睹先人的生活場景。這讓我們明白:傳統不是博物館中冰冷陳列于燈光下的標本,而是持續生長的生命體;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明基因進化的新可能。吾輩當承其精華,以創新驅動發展,將中華文化以新姿態大幅度向外傳播。
蘇子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傳承不是對故紙堆的膜拜,而是將先輩指尖的溫度熔鑄為文明的星鏈;科技亦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以榫卯的精妙為古老基因注入躍遷的動能。吾輩須在這變化中賡續先輩之精神,擎小我之炬火,以智能為翼,以手工添彩,共譜時代華章。
◆點評
作文立意高遠且具時代性,精準抓住手工在人工智能時代重登場的關鍵,提出智能與手工相互促進的觀點,從創新、實踐等多角度挖掘,獨特新穎。
【本版習作作者系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學(2604)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