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諸子百家以文字為戈矛展開了一場跨越三百年的思想交鋒,每個學派都具有獨特的論說風格。同學們可以從文體形式、思想內核與現(xiàn)實啟示三個維度把握其獨特風格。
一、觀結構之形:辨明說理方式
理解先秦諸子散文的論說風格可先梳理文章結構,能更系統(tǒng)地把握諸子散文的論說風格,更深入地把握其思想精髓。
在結構方面,諸子文章呈現(xiàn)出鮮明的學派特色。如《孟子》采用問答式的論辯形式,通過層層遞進的對話展現(xiàn)儒家“以理服人”的說理藝術;《老子》善用回文句式,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恰與道家辯證思維相呼應;《墨子》嚴密的排比論證彰顯了嚴謹?shù)倪壿嫞瑢訉优帕姓宫F(xiàn)出論證的說服力。同學們可在閱讀時著重標注這些結構特征,以體會不同學派的說理邏輯。
二、品語言之味:把準論說內核
先秦諸子的論說雖跨越兩千余年,但其語言特色至今鮮活:孔子善用“譬喻”,《論語》全書四百九十二章,涉及自然知識的五十四章,其中有四十二章將自然現(xiàn)象用于比喻人事,讓抽象概念瞬間可感;孟子擅長“推演”,如從“見孺子入井”推導人性本善,邏輯鏈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莊子則像魔術師,用大鵬與學鳩的寓言,為我們展現(xiàn)深刻的哲理思想。我們還要注意語氣詞、修辭手法的使用,如儒家經典中頻繁出現(xiàn)的“乎”“哉”等語氣詞,傳遞出諄諄教誨的師者風范。而《莊子》中“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則生動體現(xiàn)了道家思想的超脫境界。細細揣摩文章的語言,有助于我們理解諸子的言說意圖。
三、悟現(xiàn)實之道:激活古典智慧
翻開泛黃的古籍,各學派對同一議題的論述往往大相徑庭。如面對戰(zhàn)爭,儒家主張“仁者無敵”,墨家提倡“非攻”,道家卻提出“圣人不仁”的獨特見解。我們從中吸收不同學派的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維,但朱熹“讀書須切己體察”的訓導也提醒我們,古典智慧還需要與現(xiàn)代生活產生共鳴。
在閱讀先秦諸子散文時,建議從以下三個步驟著手:先像偵探般追蹤論點是如何層層展開,再如品茶一樣咂摸比喻的余韻,最后試著用現(xiàn)代事例替換原文典故——當同學們能用“手機依賴”解釋莊子“物役”之嘆時,就真正觸摸到了這些思想典籍跳動千年的脈搏。
出乎其外
【選文一】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謂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為天下之所無,未可。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不可謂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無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不為指而謂之指,是無部為指。以有不為指之無不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無”。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不可謂無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
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天下無物,誰徑謂指?天下有指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徑謂無物非指?
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與為指?
(節(jié)選自《公孫龍子·指物論》)
◆賞析
《指物論》是先秦時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子的一篇哲學論文。“指”,今作旨,即概念。“物”是概念所指稱的實體,廣義上指概念所指稱的對象。“指物論”者,概念與對象關系之論也。本篇闡明,概念乃人類認識世界之主觀意識,沒有人類便無概念;物則是客觀實在,不依賴于人類而存在。公孫龍認為,人們通常把概念等同于對象物,但實際上概念內涵遠遠小于對象物的屬性。把人為的概念等同于其所指稱的對象,這存在嚴重理論缺陷。有鑒于此,公孫龍?zhí)岢隽恕拔镏浮边@一概念,用以表示對象物自身的全部屬性。“物指”是外在的、客觀的,與人類無關。“指”與“物指”是主觀概念與客觀屬性的關系。人類賦予概念的內涵與對象物自身的全部屬性二者之間并不對等,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人們永遠也不可能把握對象物的全部屬性。
從結構特征上看全段僅百余字卻出現(xiàn)多次“指”字,形成密集的詞語回環(huán)。開頭“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論斷,與結尾形成閉環(huán)。思想表達上,公孫龍將抽象思辨推向極致。當儒家用“孺子入井”的比喻談人性,道家借“大鵬”寓言說逍遙時,名家卻直接對認知本身開刀。他把“指”(概念)比作不存在的刀刃,切開“物”(實體)的外殼,這種剝離表象直擊本質的論述方式,展現(xiàn)出厚重的邏輯思辨性。
【選文二】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運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故日月不足以言明,四時不足以言功,一為之法,以成其業(yè)。故莫不道。一之法立,而萬物皆來屬。
法貴如言,言者,萬物之宗也。是者,法之所與親也;非者,法之所與離也。是與法親,故強;非與法離,故亡。法不如言,故亂其宗。故生法者命也,生于法者亦命也。
命者,自然者也。命之所立,賢不必得,不肖不必失。命者,挈已之文。者也。故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時之命,有終身之命。終身之命,無時成者也。故命無所不在,無所不施,無所不及。時或后而得之,命也。既有時有命,引其聲,合之名,其得時者成,命日調;引其聲,合之名。其失時者,精神俱亡,命日乖。時命者,唯圣人而后能決之。
(節(jié)選自《鹖冠子》)
◆賞析
這段文字圍繞自然法則與 “命” 展開論述。首先以斗柄指向定四季為例,說明天體運行與事物成立的關聯(lián),強調 “一之法” 是萬物歸屬的根本;接著指出法與言的關系,言為萬物之宗,合于法則則強、背離則亡,生法者與生于法者皆屬 “命”;最后闡釋 “命” 是自然的,不受賢、不肖影響,有不同時長且無處不在,時與命相關,唯圣人能決斷。
各部分邏輯遞進,總分交織,形成嚴謹結構。 語言上兼具論說文的嚴謹與韻文的節(jié)奏感。開篇“斗柄東指……天下皆冬”等排比句式整齊,展現(xiàn)韻律美;短句與長句交錯,如“是者,法之所與親也;非者,法之所與離也”簡短明快,“引其聲……命日乖”則舒緩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