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科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語言建構與運用”,要求考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考生要通過在語境中解讀詞匯、理解語義的過程,樹立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
知識整合
1.在語境中準確辨析實詞與虛詞
現代漢語中存在著極其豐富的多義詞,不同語境會有不同的義項,但在具體語境里,多義詞所包含的義項只能有一個被顯現出來。例如“好”字,在“好東西”“好成績”中,是表示優點多或使人滿意的形容詞;在“好大的雨”中,是表示程度深的副詞;在“好辦”中,是表示容易、便于的助詞;在“好讀書”中,是表示喜愛、喜好的動詞。
(1)準確辨析近義實詞。要掌握和運用好實詞,關鍵在于辨析近義詞的意義和用法,辨異是重點。辨異首先求同,即找到一組近義詞共同的基本義,然后在這個共同的基本義之內辨析其差異。大致可以分為意義辨析:詞義輕重、適用范圍、表達側重;色彩辨析: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用法辨析:適用對象、詞性語法、習慣搭配等。
(2)準確辨析近義虛詞。對虛詞的考查主要涉及連詞、介詞和副詞在動態語境中的使用情況,偶爾也涉及助詞的使用。辨析角度有:搭配情況、表達關系、位置、語氣、詞性等。例如“的”字,既可以是結構助詞,也可以是語氣詞,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動態助詞。結構助詞“的”和語氣詞“的”在用法和意義上完全不同,要確定其用法需分析具體的語境。
2.在語境中準確辨析成語
成語運用范圍廣,用法特殊,需特別注意。
(1)辨析關鍵語素,避免望文生義。望文生義是指只根據字面意思理解,偏離成語的真正含義。例如:“杯弓蛇影”是一個典故,不能將其簡單理解為“杯子里有弓和蛇的影子”;“破釜沉舟”也不能簡單地拆分字面意思來理解;“對牛彈琴”如果不從比喻和引申的角度去理解,就會產生誤解;“差強人意”表示“大體上使人滿意”,不能理解為“不滿意”等。
(2)辨析適用對象,避免張冠李戴。人的身份、性別、年齡不同,表達感情的方式也不同;事物的類別不同,使用得成語也不同。例如:“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華麗,不能形容風景、表演類;“巧奪天工”是指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不能形容自然景觀;“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只能用于形容書籍;“望其項背”是指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不能形容差距很大。
(3)辨析感情色彩,避免用錯。正確使用成語,需要根據語境選擇合適的褒義或貶義成語,避免褒詞貶用或貶詞褒用。例如“巧舌如簧”“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等都是貶義詞,而一些詞則褒義、貶義都有,如“無所不至”,褒義時形容無微不至,極言周到,貶義時猶言無所不為,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4)辨析是否得體,避免敬謙錯位。在使用成語時,應根據語境正確區分謙辭和敬辭。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詞語,通常用于自己;敬辭是表示尊敬的詞語,通常用于他人。在成語使用中,謙敬錯位會影響語言的準確和得體,考生需積累常見的謙辭和敬辭。例如“拋磚引玉”“班門弄斧”“蓬蓽生輝”“敬謝不敏”等,是謙辭;“鼎力相助”“不吝賜教”“洗耳恭聽”“大駕光臨”等,是敬辭。
(5)辨析適用語境,避免重復矛盾。成語使用不合邏輯,通常是指在語境中成語的含義與句子表達的意思不匹配,或者成語的使用違背了常理、邏輯關系等。例如“一個莘莘學子”中,“莘莘”形容眾多,與“一個”相矛盾。而成語中疊加修飾的成分,有時也會出現與上下文重復等情況。例如:“他獨自一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著”,“獨自一人”與“孤苦伶仃”重復;“每天日理萬機”中的“每天”與“日”重復等。
(6)辨析語法功能,避免搭配不當。根據語法功能判斷,部分詞語在句子中的搭配是有明確要求的。例如:“出奇制勝”“求全責備”“習以為常”等不能帶賓語;“不約而同”只能作狀語;“等量齊觀”“同日而語”“一蹴而就”等,常用于否定句;“大名鼎鼎”“津津有味”只能作修飾成分。
(7)辨析一詞多義,避免顧此失彼。有些詞語因感情色彩多樣化而形成多義,如“想入非非”,具有中性和貶義兩種色彩。適用對象不同也會形成多義,如“短小精悍”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文章。有些詞語因為引申和比喻產生多義,如“屋上架屋”既可比喻機構或結構重疊,也可比喻不必要的重復。
(8)辨析形似義近,避免似是而非。有些成語因為字形相近,容易混淆。例如:“臨危受命”與“臨危授命”,“一諾千金”與“一擲千金”等,其中,“受”和“授”易混淆,“一諾”和“一擲”意思差別很大。另外,考生還需注意分辨成語的語義輕重、適用范圍等。如“進退維谷(書面語)”與“進退兩難(口語)”,它們的意思相近,但不能混用。有些成語在使用中要注意語意輕重。例如:“妄自菲薄”與“自暴自棄”比較,語氣更輕。
考題連線
【2025年全國一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第四段)不過,有些諧音雙關違反公序良俗,背棄道德法則,要杜絕使用,如給餐廳取名“飯醉團伙”。有些諧音雙關表意不明,易使公眾產生誤導,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動宣傳語為“共享新夜態”,“夜態”的意思不明確,使人( ")。所以,使用諧音雙關,不僅要注意信息傳遞有效,還要在語言上格調高雅,避免出現上述問題。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莫名其妙 "B.無所適從
C.大惑不解 "D.一頭霧水
【2025年全國二卷】20.請在文中橫線上填入恰當的關聯詞語。
今天認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變成合法的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去反對它。這種理論是似是而非的。① " "采取這種態度,我們勢必對于語言里所有新出現的不合習慣的說法都一概承認是合法的,那么我們的語言還有什么規范和標準可言呢?② " 當一種說法得到社會普遍承認之后,我們③ " 能承認它的合法性。
拓展延伸
1.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 ")
有些網絡流行語具有創新性,能豐富語言表達,如“內卷”形象描述競爭狀態。有些網絡流行語含有多重含義,容易引發誤解,如某職場培訓課程宣傳語為“教你如何躺平取勝”,讓人( ")。因此,使用網絡流行語時,應確保語義清晰,避免產生負面聯想。
A.拍案叫絕 "B.莫名其妙
C.困惑不解 "D.迷惑不解
2.請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近年來,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社交媒體,甚至荒廢學業。如果過度依賴虛擬社交而忽視現實人際互動,就可能加劇社會疏離感與情感淡漠。① " 將線上交流作為現實社交的有益補充,② " 注重深度陪伴,③ " 善用網絡拓展視野,才能真正實現“社交賦能”而非“社交異化”。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