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1.取材描寫真實
敘事、寫人、繪景,都要真實。但這里所講的“真實”,并非讓作文變成“生活的流水賬”,而是對生活場景的真實再現(xiàn)。有言道:“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里的“真實”也應如此。考生可根據寫作目的和表情達意之需,對生活素材加以提煉、豐富。在寫作時,一要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選取印象深刻、寫起來順手的事件,寫出酸甜苦辣的真實感受,寫出喜怒哀樂的真情。二要寫自己耳聞目睹的人或事。若這些人或事并非親身經歷,但經設身處地的聯(lián)想、想象,合理利用素材,同樣能融入真情實感,扣人心弦。
2.細節(jié)描寫傳神
真情實感的作文離不開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典型、傳神的細節(jié)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準確有效地表情達意。如魏巍《我的老師》里,“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這一細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了蔡老師的溫柔慈愛,也透露出“我”的調皮、狡黠,更飽含“我”對蔡老師的深厚情感與懷念。再如魯迅《祝福》中描寫祥林嫂“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破碗,空的”“竹竿,下端開了裂”等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展現(xiàn)出祥林嫂的悲慘境遇。
3.多用情志滲透
抒情,分為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對有關人物或事件表明情感的抒情方式。而間接抒情則是不直白表露情感,而是將其滲透在敘述、描寫和議論之中,或借他人之口抒發(fā)。相較而言,間接抒情更容易讓讀者產生“真實”感。因此,建議考生在寫作時多采用情志滲透的方法。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短短數(shù)語,便將自然景色與作者的情感完美交融,抒發(fā)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這般抒情言志,自然貼切,毫無雕琢痕跡,卻能直抵人心,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實感。
4.情志火候恰當
所發(fā)之情要想觸動人心,要把握好情志表達的“火候”。如同烹飪需掌控火候一樣,作文里情感的抒發(fā)也需恰到好處。若情感表達“過”了,會顯得浮夸虛假;若“不及”,又顯得冷漠生硬。唯有精準拿捏分寸,方能讓作文表達的情感真摯自然。比如在《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對妻子的情感抒發(fā)就極為精妙。憶及妻子“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平淡敘述中流淌著夫妻間的溫馨情誼,妻子離世后“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以景結情,將悲痛之情含蓄深沉地表達出來,不過分渲染,卻令人動容。
范例分析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fā),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愛交給他,只為那一聲爸媽,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上面是《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詞節(jié)選。這支歌曾經感動過許多人,你讀了上述句子聯(lián)想到了什么?有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維分析】
文題材料中的這首歌的歌詞曾感動無數(shù)人。溫暖的歌詞訴說著歲月流轉中的種種故事,關于時間,關于親情,關于青春,關于奮斗……歌詞直戳心扉,考生發(fā)揮的空間大,立意角度豐富。可以寫孝順父母,寫感恩,可以寫把握青春、珍惜時間、堅持奮斗等,主題開放,思維發(fā)散。行文可議論也可記敘,或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或抒發(fā)真摯的情感。做到記敘以情動人、議論以理服人。寫記敘文時,選材要真,要懂得通過描寫景物、環(huán)境和細節(jié)來抒發(fā)感情,這樣才能觸動人心。
【寫作示范】
老 樹
◎何志云
車窗外霧氣蒙蒙,料是冷空氣正一路南下。車窗上蒙著薄薄的水汽,如輕紗般模糊了車內人的視線。我望著車窗,思緒如脫韁的野馬,在時光長河中溯流而上……恍惚間,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棵老樹,那棵歷經滄桑卻依舊傲然挺立在老屋前的老樹。
“怎么了,回家還傻愣著?”爸爸輕拍我的肩膀,“到站啦,準備下車吧!”
我回過神來,茫然一笑,隨即下車。
下車后,一眼便望見那棵老樹。寒風肆虐,吹去老樹的樹葉,光禿禿的枝丫間彌漫著一股蕭瑟的氣息。枝丫顫抖,似在招手,歡迎我們歸來;又似在吹奏,那“嗚嗚”聲,縹緲悠遠。這棵老樹,究竟有多老,不得而知。但自記事起,我便對它情有獨鐘。我曾在樹下玩耍,看螳螂揮舞大刀,和小伙伴做游戲,或爬上樹掏鳥窩、捉知了……一晃十幾年過去,我已悄然長大,童年趣事終成回憶,時間都去哪兒了?
踏入院門,奶奶見我們歸來,忙精心烹制飯菜,還不許旁人幫忙。趁著這個時間,我在房間里翻找到了那本承載著歲月記憶的老相冊。翻開第一頁,便看到這棵老樹,照片里的老樹,雖是黑白照片,但難掩其磅礴的生命力:樹冠寬大,如籠似蓋;枝繁葉茂,遒勁有力,有幾根枝丫竟橫逸進了院內。再翻一頁,是我們一大家子的合影。那時我尚年幼,窩在爺爺?shù)膽牙镞肿齑笮Γ煺鏍€漫。后面幾張照片,是家人在不同季節(jié)、以各種姿態(tài)拍攝的單人照,背景無一例外都是那棵老樹。
飯后,奶奶拉著我來到老樹下,讓我搭把手,她要堆疊過年用的柴火。兒時盛夏,老樹伸展巨枝,撐起一片清涼。而我總纏著奶奶,聽她講那些古老的故事,百聽不厭。那時的奶奶頭發(fā)還沒有如今這么白,皺紋還沒有如今這樣深;可現(xiàn)在,奶奶已白發(fā)蒼蒼,臉上溝壑縱橫,背也佝僂了。
這次回家,以前常帶我玩的叔叔也來看我們。叔叔感慨,如今的家鄉(xiāng)已不復往昔模樣,年輕人都外出闖蕩了,只留下老人和因要照顧老人而無法離開的人,守著家門,守著村子。我不經意間抬頭,望見屋后老樹葉落枝禿,全然沒了相冊里生機勃勃的姿態(tài)。“再過幾年,我們這位‘老朋友’怕是要被人砍嘍!”叔叔見我正凝望老樹,憂心忡忡地說,“聽說咱們村子要整體搬遷了。”
離開時,我不時地回看老樹和老樹下的奶奶,直到走出去好遠,老樹下奶奶單薄的身影,依舊在風中零亂。風吹得老樹的枝丫搖擺,仿佛在與我們道別。樹有靈性,可寄托情思;樹亦有情,能通人性。時間都去哪兒了?它在我長高的身軀里,在奶奶的蒼蒼白發(fā)中,在老樹的枝干間……
回程的車上,耳畔回蕩起悠悠的歌聲:“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fā)……”
【江蘇蘇州市望亭中學,指導教師:陳燕】
◆點評
作文情感表達自然流暢,真摯動人。開篇霧氣的朦朧與回憶的開啟,奠定了淡淡的懷舊與感傷的基調。老樹冬日的蕭瑟,引發(fā)了考生對往昔的回憶(照片、童年游戲),奶奶形象的細致刻畫、叔叔關于鄉(xiāng)村現(xiàn)狀的感慨,將情感推向對時間流逝、物是人非的深切體悟。結尾回望奶奶和老樹的身影,引用歌詞,升華至對生命、記憶、家園的感喟,情感深沉,意蘊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