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晚,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發表。他們采用核磁共振技術給混合廢塑料“做體檢”,精準識別內部關鍵化學結構,為不同廢塑料“定制”催化轉化方案,高效制備出了苯甲酸、乳酸、雙酚A、丙氨酸等多種重要化工原料,大幅提升了廢塑料資源化的經濟性和環境效益。
這一成果意義非凡,既攻克了廢塑料混合處理的難關,又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完美雙贏。通過這一新方法,生活和工業中產生的復雜混合廢塑料,如餐盒、包裝袋、快遞袋、紡織材料等,不需經過復雜且效率低下的分類和分揀過程,便可全部混合處理。馬丁教授表示,塑料結構中存在高度有序的碳氫結構,應將其視為重要資源加以利用,實現碳氫資源的高附加值轉化。“我們希望在減輕環境污染的同時,還能幫助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為國家減碳作出貢獻。”
【素材解讀】
塑料污染治理一直是全球性的棘手難題,多種廢塑料混合難以處理,人工分揀不僅成本高,回收產品的附加值還低,經濟效益十分有限。我國科學家采用核磁共振技術給廢塑料“做體檢”,精準識別廢塑料的化學結構并定制轉化方案,實現混合處理。此舉既降低了回收成本、提高了效率,又能創造經濟價值,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適用話題】
生態環保、科技創新、節能減碳、循環經濟
【周子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