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4-0016-07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Sports Health Knowledge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oci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ligent Sports Monthly
WANGKaifan,YU Pengfei(School ofP.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Anhu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rhetoric,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ports of physical health knowledge in Diligent Sports Monthl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 content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journal’ s focus on sports health knowledge was influenced by social, government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with an emphasis on four key areas: physiological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hygienic knowledge, and physical exercise knowledge. Furthermore, Diligence Sports Monthly employed three main strategies to disseminate such knowledge: construct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making comparisons, and using narrative storytelling.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dissemination of sports health knowledge through modern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allenging traditional gender norms and promoting women's physical emancipation, spreading scientific health knowledge to facilit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ports in early modern China,and providing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 sports knowledg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contemporary sports health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ports health communicatio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modern sports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1]”體育學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仍存在基礎學科中國特色不突出、重點學科不明晰、二級學科定位不明確、學科社會貢獻度待提升等問題。體育健康傳播作為體育學當前研究的重點領域,大多數研究多基于實證主義范式,將媒介視為信息傳遞的中性通道,聚焦傳播效果、受眾行為等變量分析,這種研究預設了媒介內容的客觀性與傳播過程的線性特征,忽視了傳播背后的社會因素。俗話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基于此,本研究擬對近代報刊體育健康知識傳播狀況進行研究,以《勤奮體育月報》作為分析對象,以求從過去為當前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和體育健康傳播尋找一些借鑒。
1新聞作為一種知識類型:考察報刊體育健康知識的 合理途徑
作為依托技術革新發展而來的文化介質,媒介不僅承擔著人類思想交互與集體記憶傳承的功能,更構成了反映社會組織形態與傳遞象征意義系統的文化表征體系。近代報刊作為“西學東漸”的舶來品,其傳播知識的功能雖然是在傳教士散布宗教的前提下而產生的“副作用”,卻迅速將知識從少數上層階級手中帶到普羅大眾身邊,形成“知識下沉”。因此,近代報刊的興起推動了知識生產與傳播體系的更新,傳播了新的思想觀念。正如黃旦所言:“晚清‘書’與‘刊’給予我們的提示是,一種新的媒介制度化過程并最終形成‘制度性媒介’的新格局,乃是思想知識和社會變遷的重要動力。[2]”
之所以可以將報刊視為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重要媒介,是源于其兩種重要屬性[3]。一是報刊登載“新知”的工具性,這里的“知”是數量上的,因此報刊傳播的內容均可被視為知識。這就是羅伯特·帕克將新聞視為“像人類一樣古老的知識類型”的原因之一,帕克根據其導師威廉·詹姆斯提出的兩種知識的類型一一知曉類知識和理解類知識一一將知識視為一個連續區,由“知曉”和“理解”不同程度的知識相對構成的點組成,所有種類和類型的知識皆為其中的一個點,新聞因其短暫易逝和瞬時的特質也占據一席之地[4]。報刊的第二種屬性是知識生產的媒介制約性,報刊的傳播性和共享性決定了知識生產的大眾性。因此,報刊的知識傳播與科學大眾化和大眾科學相關聯,從而填補科學知識與大眾知識之間的縫隙。
然而,要想對近代報刊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播概況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報刊的選擇至關重要。鑒于此,本研究選取了被《申報》評價為“當今體育界一盞光芒四射之明燈”的《勤奮體育月報》。《勤奮體育月報》創刊于1933年10月,因抗日戰爭爆發在1937年被迫停刊。其創辦者為馬崇淦,由勤奮體育書局發行,眾多知名體育家和教育家為其撰稿。《勤奮體育月報》是近代體育報刊中發行時間最長、銷售范圍最廣、內容最為豐富的報刊之一,其所在的上海既是民國出版和商業中心,也是近代最早接觸西方體育的城市之一。因此,本研究嘗試對《勤奮體育月報》中有關體育健康知識的內容進行探析,運用知識社會學和修辭學理論,洞悉近代體育健康知識傳播概況。
2知識的社會來源:報刊傳播體育健康知識的主題建構
知識社會學的核心關注點在于探討知識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5]。它強調知識并非純粹的客觀真理,而是嵌人在社會結構、權力關系和文化背景中的產物。因此,在探討近代體育健康知識傳播情況時,不能忽略整個社會背景。基于此,本研究共整理出《勤奮體育月報》中有關體育健康知識的報道88篇,在此將體育健康知識定義為:“體育健康知識是通過整合運動科學、人體機能理論和健康管理方法形成的系統性認知體系,旨在指導個體科學開展體育活動,優化身體機能,預防運動損傷,并通過體育鍛煉實現身心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2.1 體育健康生理知識
近代中國處于大變革的時代,西方的洋槍洋炮倒逼中國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型。體育作為“西學東漸”的舶來品,起初在國人眼中只是個新鮮的玩意。隨著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有識之士將體育與內憂外患的國情相聯系,體育被時代賦予了“強國強種”和“救亡圖存”的使命。然而,如果缺乏對生理知識的了解,可能會阻礙身體的發育與發達,從而不能達到體育救國的目的。
《勤奮體育月報》對體育生理知識的關注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人體生理結構的介紹,比如《體育基礎生理解剖學》這篇報道,從解剖學的基礎上對人體的各個系統進行詳細介紹,使讀者突破對傳統“五臟六腑”的認知。其中女子和兒童是生理知識介紹的重點對象,因為女子是“國民之母”,兒童是國家未來。對女子而言,月經是女性獨特的生理現象,但是“中國的舊道德,束縛女子,格外的嚴厲,所以女子也很怕使人發現了她生理上的變化…總把生理上的現象,遮遮蓋蓋,及至弄病來,也就后悔無及了..[6]”因此,要普及正確的女子生理知識,呼吁女性放下月經羞恥觀。此外,還對女子經期內的運動注意事項加以強調,如《女子月經與運動之關系》說道“月經中行輕便之運動,當然無甚關系,但若做過激之運動,則于月經來潮之一二年后,則其月經必常生變化。再于月經期中,尤嚴格禁止出場比賽,莫因勝敗小事,而誤生理之大事!7]”生理結構決定了男女都有自己不適合的運動項目,女子要盡量避免三級跳高、撐竿跳高等,因為“女子的生殖器偏在腹內,怕有激烈的震動,如從高處跳下,女子作來甚不相宜”,并且要避免長距離跑,因為“女子的肺量較弱,所以不能勝任。[6]”
對兒童而言,選擇適宜于其生理特性的運動至關重要。兒童參與體育,本是為了培養對運動的興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但是,“錦標主義”導致兒童體育畸形發展,讓兒童過早接觸不適宜于他們的運動,接受高于身體承受力的運動強度。“這種有違兒童生理的體育,藕恐不獨影響兒童身體的發育,貽害兒童終身的幸福,而于整個民族的健康,實有極大的關系![8]”各個年齡階段以及不同性別的兒童,所適合的體育活動也是不同的,“因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人們的游戲活動各有差異。3歲的男孩喜歡坐騎竹馬的游戲,6歲時則喜歡做追觸游戲…同樣的情形,女孩是喜悅洋囡,愿作捉迷的游戲、球類的游戲、舞蹈等。9]”此外,受到“軍國民思想”的影響,《德國小學體育與衛生教材》《小學特種教育與健康訓練》《對于兒童體育上的一點貢獻》等報道對軍事體育是否適合兒童生理特性都有熱烈的討論。
另一方面是對運動前后生理變化的介紹,使讀者更加科學看待運動現象。比如,很多人跑步時常感到力有余而氣不足,就有報道解釋“當運動時肺臟及全體血液之速度大增,不獨血液增加,然氧氣之損失甚大,必須多吸空氣以令血液清潔故由中距離至長距離賽跑時,應于開步后多作呼吸賽跑。未開始時,須作高度深呼吸之交換。10]”其中還包含對許多錯誤和歧義觀點的更改,比如有報道指出運動前并不適合做深呼吸運動,“蓋在未活動之前,血液中的各種化學元素,皆成均衡狀態。呼吸運動亦屬十二分之調節,在此狀態之下,足可不必強行呼吸。設如強行呼吸,不但破壞呼吸運動之常態,切失卻血液內之中和性。1]”又如“肌肉愈發達,身體愈健康”這句話,很多人誤以為是對的,其實“肌肉不過是身體器官當中的一部如果肌肉太多了,則肌肉也要有營養料的,否則肌肉細胞就不能生活。肌肉的營養料,就是血液…肌肉部分的需求太多,則旁的器官必受影響.[12]”
2.2 體育健康衛生知識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國民體質每況愈下。在缺乏醫療資源的時代,掌握科學的體育衛生知識可以預防疾病,改善體質。
運動在預防疾病方面有不錯的正向作用,比如《疾病與運動》這篇報道提到對于貧血、腺病質、肺結核患者,“應行適度之戶外運動,蓋新鮮空氣,強力日光均有益于病體也,肺結核之無熱患者或慢性患者,營適度之身體勞作可得之良好影響。”適度運動還“可預防血管硬化癥云,動脈硬化癥時行所謂鍛煉療法能使高血壓減低,又動作時血壓亢進程度少。13]”《體育衛生講座》這篇報道介紹了如何通過運動預防急性結膜炎和慢性結膜炎,《運動家的衛生常識》這篇報道從飲食、睡眠、沐浴三方面建議讀者如何注重衛生。除了預防外,處理運動中出現的傷病,也需要讀者掌握相當的急救知識。比如常見的痙攣,很多人只知道發生時很痛,卻不知痛的原因及急救措施。阮蔚村在《痙攣之原因與預防》中解釋道,痙攣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分別是“神經之活動與肌肉之活動,偶因其他原因而致礙其調和時”“痙攣纖維間之緊張度不平均”以及“肌肉于行突然伸展之際,其拮抗筋則突然收縮。”因此,要“宜常行作伸展肌肉之練習,或作收縮肌肉之練習,并于做準備動作時求十分充足。14]”再如運動創傷,“第一須注意消毒,傷口若在毛發較多的地方,如頭部、腋下及腿部,宜先將創口四周的毛發剪去或剃去…然后用硼酸水洗滌傷口,洗凈后再以二又二分之一的碘酒涂于傷口的四周[15]”此外,阮蔚村還在《急救術》這篇報道中,詳細介紹了出血、骨折等突發情況時的處理方法,涉及面十分廣泛,
《勤奮體育月報》尤其強調對兒童進行體格檢查的重要性。在嚴復翻譯《天演論》后,體育受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加上近代兒童極高的死亡率,健康檢查被視為篩選和改善國民體質的科學手段。健康檢查可以“將兒童身體施行詳細檢查,藉以發現兒童體格上有無異乎正常之缺點,阻礙健康發展,以及早期疾病之發覺。16]”這一點在《怎樣舉行康健檢查》《檢查體格及體育分組問題》等報道中皆有提及,并對健康檢查的方法進行討論。但是受限于經濟與設備,有條件給兒童進行健康檢查的學校寥寥無幾。于是便有讀者投稿提出“器具由各縣教育局設置,并聘西醫一人,為全縣學校的醫學顧問,再各教委輪替攜帶用具,伴同醫生,向各校檢查.[17]\"”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2.3 體育健康心理知識
《勤奮體育月報》呼呼全民鍛煉以達到身體健康,這一點從創刊號的《本報旨趣》中就可以發現,主編馬崇淦認為“我國一般人民身體的孱弱”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而“民族的健康,是基于各個人民健康的累積”,因此唯有“強健民眾之道,策勵前行”,才能“一洗‘東亞病夫'的恥辱。18]”同時,教育部長王世杰也在創刊號上也發表講話“體育雖系人體大肌肉活動,足以助健全發育而增健康,然其效果必由生理作用引起,心理上之變化,對于智育、德育、群育、美育俱有密切關系。[19]”
然而,社會大眾對體育健康知識不甚了解,對健康的理解只停留在了生理層面,忽視了心理健康。就像呂延立所說,“以前研究體育的人,作體育教師的人都是認為體育的目的不外是‘發育身體’而未想到感情、興趣,忘掉了心理的關系,精神與身體并重.[20]”因此要“提倡體育必須顧及品性與學問,而運動是鍛煉身體健全達到體育目的的一種手段,所以益正健全的身體,不但要筋骨發達,內臟發育,連神經系統也是要健康的。[2I]”《勤奮體育月報》積極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比如馬述鴻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提出當時的中學課程嚴重損害了學生的游戲時間,不利于身體的發育,“這種毛病與心理健康很有關系。再聰明的與用功的學生,既易于釀成不幸的病疾。而身體上的疾患,又往往能惹起心理上的變態所以我們從中學生的健康上看來,現行的中學課程簡直仍可說是失敗的。[22]”此外,比賽時的心理狀態也是千變萬化,體育不僅是身體的競技,同樣也是心理的博弈。《鐵爾登網球心理學》這篇報道就提到擁有強大的心理對網球比賽是十分重要的:“運動不僅在手腳和身體的肉體活動,其活動的源本,至少也有點精神上的作用。尤其是作網球運動者,在精神上的活動,與全體的成績有重大的關系。[23]”
2.4體育健康鍛煉知識
近代中國體育經歷了從初現時的幼稚到逐步追求規范化的歷程。國民政府時期,相繼出臺了各種體育法,各地方體育委員會也如雨后春筍般先后成立,20世紀30年代更是出現了舉辦運動競賽的高潮,中國也在這期間第一次參加了奧運會。然而,中國在奧運會的慘敗使國人對“選手主義”和“錦標主義”產生了質疑。當局的南京政府也意識到不能只看重少數人的體育,頒布的《創辦體育實驗區推廣民眾體育案》提到,“民族日漸屏弱,受任何壓迫,而無力抵抗。欲救斯病,唯有推廣民眾體育,使全民均有健全之體格。24]”
但是,社會上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鍛煉方法,也不了解鍛煉的功用。于是,《勤奮體育月報》推出了許多有關鍛煉方法的內容。體操由于其經濟,不受場地、設備、人數限制的特點,是當時最流行的鍛煉項目之一。國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國粹,也是十分常見的鍛煉方式。此外,游泳、跑步和網球運動是比較流行的新型鍛煉方式。關于鍛煉方法的報道不僅講解細致,而且還有精美的圖片作為補充,方便讀者掌握。
表1《勤奮體育月報》中體育健康知識的報道主題

《勤奮體育月報》特別重視鍛煉矯正姿勢的功能,因為人們普遍忽視日常身姿的重要性,而身姿對于人體健康有重要的影響,“一個人如需要健康,覺得全身沒有失調、疼痛、酸軟、疲倦等癥,只覺充滿了活潑精神,和奮斗能力,可以使動作敏捷、感覺靈敏、全身之骨骼肌肉及內臟器官之發育加強,保持其最有效能之位置,則非有端正之姿勢不可,故姿勢對于我們的健康關系至為密切。[25]”《如何養成良好姿勢》《姿勢訓練的價值和方法》《關于走步的姿勢》等報道都在強調姿勢的重要性,體操在糾正姿勢方面的效果尤其顯著,比如瑞典式體操,“腹大腹小或駝背或脊椎彎曲等不良姿勢,行療病體育發達腹直腰橫等肌可恢復其正常姿勢并得以平均發育。[26]”
3近代報刊傳播體育健康知識的策略
3.1構建因果聯系,強調體育健康知識的民族性和科學性
在修辭學中,構建因果聯系是一種重要的策略,通過建立事件、行為或現象之間的邏輯關聯顯著增強說服力和傳播效果。首先,《勤奮體育月報》通過“人民孱弱一民族羸弱一國家衰弱”框架的構建,使復雜的抽象問題轉化為簡單的線性邏輯。近代中國戰爭和瘟疫頻發,百姓流離失所,健康嚴重得不到保障。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都是病恢恢的,那么這個國家的民族也一定不會強大,國家在列強中也一日抬不起頭。就像《勤奮體育月報》創刊號所說:“凡是老大文弱的民族,受人宰割,受人踐殺,常常成了黑暗時代的犧牲品。因此我們感覺到現在我國一般人民身體的孱弱,真是十二萬分的恐慌與危懼,實在是中華民族前途極大的危機![18]”因此,唯有人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掌握正確的體育健康知識,才能改善體質狀況,從而復興民族、振興國家。通過將個人健康和民族健康、國家健康聯系起來,其實是一種責任歸因機制,觸發讀者的責任感,加強體育健康知識的民族性。這其中尤其關注女子兒童的健康問題。女子通過加強體質改善后代健康狀況,兒童通過多加鍛煉為雪恥報國積蓄力量。如“女子不但為國家民族之母,亦為人類之根本,故欲強國強種,對于養成女子良善之體格上尤須重視。[27]”“然則兒童為國家未來的柱棟,兒童的身體強壯、思維敏捷,當然就是強國的主因。[28]”等都是運用了因果聯系的修辭。
其次,強調“科學”和“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運動并不一定會帶來健康,有時甚至會阻礙健康,前提是要對體育健康知識有科學的認識和了解。這是《勤奮體育月報》一直強調的,在很多報道中也可以體現。比如有的人只注重運動,卻忽視了衛生,自然達不到健康的目的。《體育與健康》這篇報道中就談到“然而你的體育注意了,而衛生不講求,那也是不行。運動家有生肺病的,和因為劇烈運動而遭意外的,是犯了這個毛病的緣故。所以要用體育來鍛煉體魄,要用衛生來維持生活,那才能達到健全的目的。[29]”各個年齡、不同性別的人適合什么運動,該怎么運動,都是因人而異的。《小學體育與兒童生理》在分析完兒童生理情況后,得出“因此,作者以為根據兒童的生理學,小學里絕對不能有200米的賽跑。13歲與14歲的兒童,身高在3尺半以上者,方可參加50米賽跑,15歲與16歲的兒童,身高在4尺2寸以上者,方可參加百米賽跑”的結論[8]。《女子月經與運動之關系》也呼吁女子千萬不要將“天賦之女性生理”置之不顧而盲目運動。這些報道都在提醒讀者,不要盲自運動,而是要依據科學的體育健康知識
3.2形成對比,增強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播勢能
對比是一種通過將不同事物、觀點或現象并置,凸顯其差異以強化表達效果的修辭。其本質是通過差異制造認知勢能,當這種勢能達到閾值時,就會轉化為受眾的態度改變動能。一方面,是男性和女性的對比。《勤奮體育月報》主要通過男女生理結構的對比給女性以啟發,希冀更多女性在掌握科學的生理知識后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打破傳統裹腳、束胸的陳腐觀念。比如,就力量而言,女子并不比男子差,“生理學上觀察,女子之于妊娠、分娩、產褥、特以分娩時最需力量,故女子之有力量,與男子非處于同路,事實女子之力量,較男子之力量,平均并不十分低落…因性別之差異,女子為求促進其自然之特徵,男子則亦求發揮其特有之點,故各宜試行其獨特之體育方法。[27]”女子和男子一樣,都可以通過運動平等地參與到體育中來,只是各有所長,“男子及女子所行之體育運動,均須適于彼等將來之生活環境,故兩者根本相異。應根據女子特異之點如身長、體形、言語、行動,及衣服等,而施行鍛煉,以求女子特有之發達[30]。\"通過對比來引發讀者思考,鼓勵更多女性參與體育。
另一方面,是國內和國外的對比。即通過強調國外對體育健康知識的重視來反襯我國對體育健康知識的忽視,形成鮮明比較。尤其是一戰之后,不論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通過大力發展體育來提高國民素養,加強綜合國力。例如《德國小學體育與衛生教材》這篇報道拿一戰中戰敗的德國舉例,雖然德國和我國國情相似,都受到外國協約的壓迫、經濟拮據,但德國十分重視兒童的健康,大力推進小學體育,同時積極編撰生理衛生教材普及健康知識,甚至還有女生專用教材。反觀我國,作者程登科多次使用了“慚愧”表達對中國體育健康知識“失語”狀態的不滿,引起讀者的反思。
3.3故事化敘事,提高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播效果
故事化的敘事是一種通過構建故事結構來傳遞信息、觀點或情感的表達方式。它將事件、人物、沖突、情感等元素編織成有邏輯、有吸引力的情節,使內容更具代人感和感染力,超越單純的“事實陳述”。近代報刊面向的畢竟是文化儲備水平較低的普羅大眾,如果只是一味地講道理,毫無波瀾,那么讀者的情感就得不到激發。并且,故事化敘事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轉為具象的敘事,降低讀者接受的難度,從而增強傳播效果。
比如,阮蔚村在《體育醫學》這篇報道中想要證明體力好不一定代表健康,文中的“體質變態”一詞讀者理解起來稍加困難,于是阮蔚村便講了德國運動員格拉夫的故事:“一九一三年在德國舉行之全歐賽船大會,優勝之德國格拉夫選手,在賽后診視其脈搏,每分鐘僅五十四次,其他選手則超越百數十次以上。在經過激烈競爭之后,其脈搏之低數,竟較常人在靜坐時尤少。由此可證其體質之變態,體質變態之運動員,恒能產生優秀之體力。[31]\"類似的還有《運動與肌肉》這篇報道,文中為了解釋“人體各部的肌肉,用之則發達,不用則退化”這句話,講了一連串的故事:“我們知道這個動物(長頸鹿),這個最高的哺乳動物,居住在非洲的內地,生活在干燥無短草的土地上,不得不依賴樹上嫩葉為食料,不得不時常努力升高身體的前部以達高枝。因為這動物的全類個個都有這個習慣,因為這個習慣經過很長久的時間,結果是它們的前肢比后肢大大地加長,頸項也大大延長,使他的身體不須豎立就可以抬頭達到6公尺(大約一丈九尺)高的地位。再像人養的雞鴨不但動物是如此,人類也是一樣的。例如鐵匠時常用他們的背膊打鐵..[32]”這些故事大大降低了讀者的理解難度,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4近代報刊傳播體育健康知識的意義
4.1 挑戰傳統性別觀念,推動女性身體解放
報刊傳播體育健康知識,不僅促進男女性別平等,而且大大推動了女性身體的解放。中國女性受封建倫理幾千年的迫害,把相夫教子當作自己天賦的責任,整日足不出戶,缺乏運動。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后,報刊的流行為女性接觸西方體育觀念帶來了契機,女性在家中也能獲得體育知識。報刊通過介紹生理衛生知識,使女性了解自己獨特的生理結構,敢于和男性一樣走上運動場。同時,“強國強種”觀念的流行,使女性意識到自己也是民族解放斗爭中的一份子。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門參與鍛煉,同男子一道擔負起復興民族的重任。
此外,報刊解開了女子身體的層層枷鎖,推動了身體的解放。首先,塑造了女性“健康美”的觀念。過去的女子裹腳、束胸,以“畸形”為美,嚴重阻礙了身體發育。《勤奮體育月報》對這種現象嚴厲批判,顛覆傳統“靜女其姝”的錯誤健康觀,“一般女子的精神都是萎縮,對于衛生活動都是不加注重,甚至束胸,把乳部束的很小,就是以為漂亮,自己以為是一個摩登化的女郎,這是完全不對的。[33]”其次,反對“經血污穢”的錯誤觀念,呼吁社會正確看待月經現象。《勤奮體育月報》在多篇報道中強調月經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和傳統的宗教、鬼神觀念是沒有關系的。告誡社會不要對此遮遮掩掩,并且要限制女性在月經期內激烈運動。最后,促進女性運動服飾化繁為簡。中國女子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觀念的影響,稍微暴露一點就會被批評是“傷風敗俗”。《勤奮體育月報》通過報道國外女性運動時簡單舒適甚至大尺度的著裝,無形中給中國女性的服裝觀念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推動女性“運動巾幗”形象的形成。
4.2傳播科學健康知識,推動近代體育現代化轉型
在西方體育傳人中國之前,國人深受傳統體育“以靜制動”觀念的影響。例如太極拳、八段錦等,主張用“靜”來調動陰陽、修身養性。隨著西方國家的侵入,啟蒙與救亡成了時代的主題。傳統體育和諧統一、與世無爭的理念與民族被壓迫的現實顯得格格不人,而西方體育的競技精神符合國人“誓雪國恥”的心愿,隨即開始了“西體東漸”的進程。
報刊在推動傳統體育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就《勤奮體育月報》而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推動學校體育近代化。報刊強調體質檢查的重要性,建議各個學校舉行健康檢測。用量化的指標幫助學生了解身體情形,以此關注全校學生的健康狀況,反對將注意力只放在少數運動員身上。同時提出不僅要重視身體健康,還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衛生習慣的養成。主張多多舉行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會,在《檢查體格及體育分組問題》這篇報道中,作者甚至提出分組進行體育課授課的先進方法,推動體育教學的改革。另一方面,促進運動觀念近代化。中國傳統的生理知識是建立在“五臟六腑”“陰陽合一”等抽象觀念中的,對運動時的生理變化有時會缺乏合理的解釋,從而不能有效指導體育運動。而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的生理知識將人體可視化,通過研究人體結構、器官功能及各系統的協同機制,為體育運動提供了科學依據。幫助人們建立科學的運動觀念,從而懂得如何有效鍛煉、預防傷病。此外,報刊還推動了女子體育近代化,這點前面已有論述,就不再贅述。
4.3提供中國特色體育知識體系的歷史依據,為體育健康傳播提供借鑒
報刊作為近代傳播文明的三大利器之一[34],擔任著啟蒙大眾、救亡圖存的時代任務。對近代體育報刊中體育健康知識的挖掘,首先可以豐富學科內容,為體育學科提供豐富的案例和數據支持。其次,還可以了解過去體育發展的熱點和趨勢,從而指導體育學科的研究方向和重點。體育報刊中的報道和分析可以幫助學者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推動體育學科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最后,體育報刊中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可以為構建中國特色的體育學話語體系提供參考,幫助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表達和理論體系。
同時,近代報刊對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播實踐,為當前體育健康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首先,要加強體育在健康傳播中的地位。縱觀《勤奮體育月報》中有關體育健康知識的內容,無不都是在強調體育在實現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反觀當前,體育在健康傳播中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導致公眾健康水平和健康素養的提升常常遇到瓶頸[35]。其次,要加強體育健康傳播者的媒介素養。《勤奮體育月報》中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播者,基本上都是著名的體育家或者教育家。在當前“萬物皆媒”的時代,要注重體育健康知識客觀、準確、全面的傳播。建立科學化內容生產體系,注重傳播的長尾效應,綜合運用行為科學理論與傳播學原理,系統優化健康信息的文本結構、表達邏輯與呈現形式,實現傳播內容科學性與傳播有效性的統一。最后,加強與政府的合作。《勤奮體育月報》即使是私人性質的報刊,也有與教育部門的合作。體育健康傳播主要是體育、衛生、傳媒三個相關部門的合作,而當前三者之間缺乏通力合作,大多是兩兩之間的配合。尤其是體育領域所發起的健康傳播活動,缺乏傳播行業的全過程介人[36],難以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5結語
《勤奮體育月報》的傳播實踐表明,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播不僅是技術性活動,更是社會權力關系的映射與重構工具。從知識社會學視角審視其內容、策略與意義,可為當代健康傳播研究提供歷史鏡鑒,尤其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精英話語與大眾參與的平衡中,具有重要啟示價值。
參考文獻:
[1]田心銘.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N].光明日報,2024-05-15(006).
[2]黃旦.媒介變革視野中的近代中國知識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9(1):137-158,207.
[3]陳陽.“科學圖像”的轉譯:近代報刊科學知識的視覺生產——以顯微鏡的圖文報道為例(1876-1949)[J].國際新聞界,2023,45(3):157-176.
[4]鄭忠明,江作蘇.作為知識的新聞:知識特性和建構空間——重思新聞業的邊界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6,38(4):142-156.
[5]王佳鵬.知識的起源、碰撞與綜合—曼海姆的知識傳播思想及其貢獻[J].國際新聞界,2021,43(7):80-98.
[6]孝鴻九.女子運動之生理衛生與運動項目[J].勤奮體育月報,1937,4(4):28-29.
[7]蔚岑.女子月經與運動之關系[J].勤奮體育月報,1934,1(5) :57-59.
[8]丁嘉福.小學體育與兒童生理[J].勤奮體育月報,1934,1(4) :40-44.
[9]謝金臺.游戲與年齡和性別的關系[J].勤奮體育月報,1937,4(5) :26-30.
[10]莊文潮.運動時心臟內血液之放出量[J].勤奮體育月報,1936,3(8) :4.
[11]張大昕.深呼吸運動[J].勤奮體育月報,1935,2(6):62-63.
[12]王庚.論體育衛生方面的思想謬誤[J].勤奮體育月報,1934,2(1) :96-100.
[13]吳克昌.疾病與運動[J].勤奮體育月報,1937,4(10):62-63.
[14]蔚村.痙攣之原因與預防[J].勤奮體育月報,1934,1(11):44.
[15]阮蔚村.急救術[J].勤奮體育月報,1936,3(6):38-40.
[16]邵振華.檢查兒童體格和健康檢查[J].勤奮體育月報,1934,1(10) :32-34.
[17]楊定一.對于學校體格檢查的意見[J].勤奮體育月報,1936,3(5) :66.
[18]馬崇淦.本報旨趣[J].勤奮體育月報,1933,1(1):22-23.[19]王興杰.教育部長王世杰對于勤奮“體育業書”之贊美詞[J].勤奮體育月報,1933,1(1):6.
[20]呂延立.心理學對于體育的影響[J].勤奮體育月報,1936,3(10) :33-38.
[21]謝似顏.身體與精神不健全之危機[J].勤奮體育月報,1936,4(1) :24.
[22]馬述鴻.中學課程與學生衛生[J].勤奮體育月報,1936,3(12) :70-73.
[23]阮蔚村.鐵爾登網球心理學[J].勤奮體育月報,1934,1(11) :40-43.
[24]荀娟.《勤奮體育月報》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25]朱蘭夏.如何養成良好姿勢[J].勤奮體育月報,1937,4(9) :23-27.
[26]胡仁源.瑞典式療病體操[J].勤奮體育月報,1937,4(8):59-63.
[27]葳岑.女子體育與生理變化[J].勤奮體育月報,1934,1(7) :34-38.
[28]李壽鵬.兒童與游戲的關系[J].勤奮體育月報,1937,4(10) :58.
[29]褚民誼.體育與健康[J].勤奮體育月報,1934,1(10):35.
[30]吉田章信.女子體育[J].勤奮體育月報,1935,3(3):50-51.
[31]阮蔚村.體育醫學[J].勤奮體育月報,1937,4(10):59-62.
[32]許養樸.運動與肌肉[J].勤奮體育月報,1935,2(5):67.
[33]朱曉初.中國婦女之健康問題[J].勤奮體育月報,1936,3(8) :17-17.
[3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36:41.
[35]王興一.體育在健康傳播研究中的缺席與現身——關于體育的健康傳播研究述評[C].第五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2014:6-7.
[36]李有強,張業安.中國體育健康傳播的概念內涵、發展狀況與未來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8):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