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4-0001-09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Dri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Industries
ZHANG Haowei,LI Gang
( School of P.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mp; Economy, Jinan 25O014,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erves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industries. Under the impetus of major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the regional sports industry, as a key componen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three major regions of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regional sports industri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through whic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se industrie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industries through four main dimensions:“new” technological productivity,“new” factor productivity,“new” collborative productivity,and “new” business model productivity.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behind how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es regional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 alignment of regional sports market demand and supply,and the synergy between policy environments and regional market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paper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regional sports industries and proposes several pathways for advancement :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to regional sports industries,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sports industries,and enhancing the regional top-level market mechanisms involving diverse stakeholder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egional sports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ternal promotion mechanism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指出,統籌科技創新資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作為體育產業在空間上的展現和對整體實力的鞏固,其總量構成國家體育產業的一部分,結構上反作用于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2]。新質生產力作為科技創新、要素創新、業態創新等多方面力量的綜合體現,不僅為區域經濟的全面進步提供強大動力,也為區域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學術界對于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間的研究,路來冰等學者主要探討了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分析新質生產力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3];曾珍等學者從理論層面構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范式,并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正向推動作用[;楊鳳英與李樹旺等學者進一步闡明新質生產力如何驅動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明確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價值與理論邏輯[4-5],旨在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隨著國家體育總局在《“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積極促進體育融人國家重點區域發展戰略,不難看出,區域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然成為推動新時代我國體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2]。然而,隨著新質生產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中的不斷推進[16],區域體育產業作為國家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術界在新質生產力的視角下,對于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研究仍尚存空缺。基于此,本研究以新質生產力主要通過“新\"技術生產力、“新”要素生產力、“新”協同生產力、“新”業態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議題,進一步探究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促機理:技術創新與區域體育產業變革間的互動、區域體育市場需求與供給間的匹配、政策環境與區域市場機制的協同。基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視角,剖析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困境,最終提出推進路徑,旨在為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的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1 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新質生產力源于技術突破性的進展、生產要素的創造性整合以及產業的深度變革,以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增長為顯著特征,其創新性為特點,質的優勢為關鍵,先進性為本質]。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伴隨科技創新、產業變革和高質量發展目標長久醞釀后的理性思考[8] 。
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體育領域的實際體現,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貫徹執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體育產業伴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轉換的重要體現,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大數據、數字治理等元素實現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依賴于知識、技術、數據等高端創新要素,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強化需求側管理的有機結合,推動體育產業組織變革,轉變體育產業發展方式,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最終實現體育產業結構高級化、效率最佳化和價值最大化的有機統一[10]。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把握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理論、新的視角和新的想法[6。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則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智能化和效率化等新的體育發展[]。從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來看,兩者在形成基礎、實踐邏輯和發展目標等方面具有密切的關聯。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的融合與滲透,實際上是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方位革新。在體育產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新質生產力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圖1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國家體育總局在《“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指出,推動體育融人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區域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然成為新時代推動我國體育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任務[2]。基于我國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三大典型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發現我國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頂層設計不足、市場機制薄弱[12]、要素配置不足[13]、產業集聚效應低、技術創新缺失等現實困境阻滯區域體育產業邁向高質量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14]。鑒于此,在推動區域體育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新技術的涌現、新要素的融人、新業態的優化以及新協同的形成,新質生產力隨之產生,驅動區域體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見圖1),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注入新活力。
加速技術創新融入區域體育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為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技術生產力;優化區域基礎創新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要素生產力;優化區域體育產業結構,賦能區域創新融協助推產業升級,為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協同生產力;完善區域頂層設計,構建多元化融投機制,為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業態生產力;以此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邁向高質量的發展
2 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促機理
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促機理呈現出多維度、多層次的影響(見圖2)。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促機理表現為:技術創新與區域體育產業變革的互動;區域體育市場需求與供給間的匹配;政策環境與區域市場機制的協同。
圖2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促機理

2.1 技術創新與區域體育產業變革的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持續致力于促進高質量的經濟進步,加速經濟模式革新,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速傳統與新興動力的轉換,確保經濟增長在數量上的適度性與質量上的持續進步”[7]。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引領著體育技術創新需求[16]。新質生產力強調了創新性、高科技和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形態。因此,在區域體育產業追求生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對科技和技術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一方面,區域的技術創新為體育產業變革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另一方面,區域體育產業變革反哺技術創新,推動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
2.1.1技術創新推動區域體育產業變革
(1)數字化技術推動區域體育產業變革。新質生產力強調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在區域體育產業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等,極大地推動了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體育企業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區域消費者的需求,進而定制符合區域特色的個性化體育服務。
(2)推動區域體育產業商業模式的變革。數字化和平臺經濟的興起促使傳統的體育服務逐漸向線上遷移,虛擬賽事、遠程健身指導等新型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借助技術創新,區域體育企業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全天候的體育服務,極大地擴展了市場邊界。同時,還推動了共享經濟在區域體育產業中的應用。例如,區域共享健身房、共享運動器材等商業模式的創新,不僅滿足了消費者靈活多樣的需求,還降低了體育企業的運營成本。
2.1.2 區域體育產業變革反哺技術創新
(1)區域體育產業需求引導技術研發。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區域體育產業對智能化、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不斷提升,區域個性化健身方案和運動健康管理技術需求旺盛。區域體育產業需求的變化促使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對體育科技的研發投入,推動技術與市場的緊密結合。創新型體育企業利用技術平臺,能夠通過跨界合作整合資源,開發出更符合區域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服務。
(2)商業模式創新帶動技術應用。產業轉型升級得益于技術創新所催生的共享體育模式迅速崛起。該模式通過區域共享場館、共享健身器材等創新形式,極大地提升了用戶參與體育活動的靈活性。新模式的產生和成功均依賴于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它們的成功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應用與迭代,形成技術反哺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2.2 區域體育市場需求與供給間的匹配
隨著數字新質生產力的興起與進步,必然引發生產關系的深層變革和社會關系的重新構建。這將重塑體育產業內部生產者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并調整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供需關系,為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17]。新質生產力的多種要素共同作用于傳統體育產業的生產力重塑與轉型,激發市場需求變革與市場競爭博弈變革,是深化體育產業組織變革的重要載體[18]。新質生產力強調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變革和資源優化,實現市場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動態平衡,進而推動區域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空間中,市場需求與供給的匹配表現為:新質生產力推動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和區域市場需求引導產業供給側改革。
2.2.1 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
(1)區域體育產品與服務的技術創新。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區域體育產業的供給能力。智能健身設備、虛擬現實(VR)運動體驗、在線運動平臺等技術創新的產品,已經成為體育產業新的供給亮點。依托于這些新技術,區域體育產業得以通過不斷地創新與研發,推出更多符合區域體育市場需求的新型產品和服務。
(2)推動區域體育產業鏈的重構與升級。技術創新的引入,使得區域體育產業的上下游企業能夠進行更有效地協同,從而提升供給的效率和質量。以智能健身設備生產為例,其制造過程必須與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而這些技術的創新則依賴于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協作。區域體育產業通過優化產業鏈的協作效率,實現從研發、生產到市場供給的全面升級。
2.2.2 區域體育市場需求引導產業供給側改革
(1)區域體育需求多樣化引導產業創新。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區域體育市場需求呈日益多樣化的趨勢。這種多元化不僅體現在對傳統體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上,亦體現在對新技術、新產品以及新服務的需求上,促使區域體育產業需持續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區域市場需求。
(2)區域體育市場需求導向體育資源配置。區域體育市場的需求波動對體育資源的配置產生直接影響。若區域市場對特定新型體育產品或服務展現出顯著需求,體育企業和機構將加大對該領域的投資力度,進而推動體育相關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及廣泛應用。這種資源配置的導向性作用,有助于新質生產力更高效地滿足區域體育市場需求,進而促進區域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3 政策環境與區域市場機制的協同
國家及地方層面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支持,往往包含對體育科技創新的鼓勵和引導措施,如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稅收優惠、優化審批流程等[16],為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體育產業所發生的制度創新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推動的結果[18]。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新質生產力與區域政策制度和市場機制的協同。具體表現為: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市場機制的完善;區域內政策環境優化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
2.3.1 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體育市場機制的完善。
(1)區域體育市場競爭機制。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區域市場競爭迫使區域體育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以在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區域體育產業中的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自主調整生產架構,提升技術含量,滿足區域市場對高質量體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同時,市場競爭促進了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加速了行業內優勝劣汰的進程,助力區域體育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2)區域利益共享機制。通過構建區域均衡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激發各方的積極性和創新動力,進而形成共同推動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合力。例如,采用區域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模式,能夠促進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以及產業化的應用。此外,通過跨界融合與產業鏈的延伸,可以進一步拓展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價值鏈。
2.3.2 政策推動區域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形成
(1)政策引導區域內創新資源的集聚與配置。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在這一進程中,區域政府通過指定政策,引導和激勵區域體育產業中的技術研發投入與創新資源集聚,形成以創新為驅動的產業發展模式。區域政府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體育科技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活動,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創新型項目,促進高科技企業在區域內集聚,打造體育產業的創新高地。
(2)政策賦能區域體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區域體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已逐漸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政策在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制定相關標準、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激勵數字化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
3新質生產力視角下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與現實困境
3.1 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
以我國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三大典型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區域內要素的協同、優勢資源的疊加以及結構的升級,對區域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幫助。總體呈現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整體規模持續擴大的特點。
(1)政策賦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多次在政策文件中強調要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增長點。例如,《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政策的出臺,為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自2019一2022年以來,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三大典型區域分別發布有關區域內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文件。2022年3月,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體育局共同印發《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規劃中提出:“到2035年,構建起與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體育產業生態圈,形成國際公認的體育產業集聚帶[19]。2022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體育局聯合下發《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規劃》,象征著京津冀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揭開序幕,進一步加速了該區域體育產業一體化建設的進程[20]。在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共同促進大灣區的體育活動與體育產業繁榮,共同培育一系列在國際上具有顯著影響力和地域特色的體育賽事[2I]。”區域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不僅明確了體育產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還提供了具體的支持和保障措施,為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整體規模擴大。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總體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33008億元,同比增長 5.9%[22] (204號這一數字不僅體現了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預示著未來體育市場的巨大潛力。
2020年,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的總體規模達到10519.42億元,增加值達到3522.98億元,預計到2025 年將增至1.65萬億[19]。長三角地區依據《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規劃文件,明確了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布局,推動形成“一核四帶八圈”的發展格局。近期,在政策的引導下,京津冀地區冰雪產業迅速崛起,冰雪運動人口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6—2019年間,京津冀地區共舉辦170余次各類冰雪體育賽事;2019年,北京市冰雪運動愛好者約達550萬;2020年,河北省參與冰雪運動人數大約為2100萬[23]。一系列數字表明,區域體育產業近些年來的規模不斷擴大,并有望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為區域的經濟增長和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綜上所述,我國以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為代表的典型區域體育產業發展實踐來看,表明我國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視角來看,區域體育產業存在頂層設計不足[2]、市場機制薄弱[12]、要素配置不足[13]、產業集聚效應低、技術創新缺失等現實困境阻滯區域體育產業邁向高質量的發展。
3.2 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發展提出更高標準與更高要求,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是產業對新質生產力的適應[18]。區域體育產業作為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身的發展困境表現在頂層設計、技術創新、市場機制、要素配置協同四個層面,使得區域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難以與新質生產力的高度相適應。
(1)頂層設計層面。新質生產力助推體育產業的關鍵在于新質生產力與產業制度環境的匹配與共生[18]。1)區域體育資源分配的行政主導色彩濃厚。區域體育產業中,許多資源的配置和管理仍然由政府主導,市場機制的作用有限。這種過度依賴行政力量的資源分配模式,容易導致資源浪費或配置不合理。例如,區域內體育場館、體育設施的建設和使用往往由地方政府主導,缺乏區域市場化的考量。2)政策制定與區域市場需求匹配度低。地方政府往往集中精力在區域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體育賽事引入等方面,而忽視了區域市場主體的實際需求。例如,區域中小型體育企業更需要融資支持、稅收減免以及市場準入方面的政策優惠,但政策的制定未能充分考慮這些需求,導致區域體育市場主體難以真正受益。
(2)技術創新層面。技術創新較大程度決定了區域體育產業發展要素的流通速率和方向[24]。1)區域體育產業數據缺失。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興起,大數據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工具。大部分地區在區域體育產業在大數據的開發和利用方面嚴重缺失。無論是區域體育賽事運營中的觀眾行為數據,還是區域體育消費市場中的消費者偏好數據,均未得到充分地收集、分析與應用。大數據的應用不足,導致區域體育企業難以通過數據分析實現市場定位的精準化與服務質量的優化。2)區域體育產業研發投人不足。大部分區域體育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薄弱,尤其是中小型體育企業,由于技術研發的高成本和風險,區域體育企業更傾向于保持現有的業務模式,缺乏對技術升級的長期投資。
(3)市場機制層面。我國區域體育市場的主體規模相對較小,實力有待提升,缺乏具有核心品牌影響力的本土體育企業[2],導致我國區域體育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1)區域市場主體多元化不足。政策強調推動市場化,但區域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程度仍然較低,市場結構單一。大部分區域的體育產業仍以政府主導的企業和國有資本為主,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外資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參與度受限。政府雖然鼓勵多元主體參與體育產業,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準入門檻較高,民營企業難以進人核心領域,導致區域市場化進程緩慢。2)區域信息與資源協同機制不完善。信息是推動各產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能夠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并促進區域體育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然而,區域體育產業在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整合上存在較大的不足,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例如,企業和政府、科研機構之間的市場信息、技術信息、政策信息等未能實現充分的互通共享,導致資源配置中的決策失誤和滯后。
(4)要素配置與協同層面。我國區域合作不暢的主要矛盾在于區域保護主義和行政區的分割[25],嚴重阻滯我國區域體育產業集聚效應的發揮[2]。1)人才、土地要素配置不足。高科技的勞動對象能夠有效激發體育產業新動能[8]。由于區域體育技術研發平臺、創新資源和科研支持不充分,技術人員和高端人才更傾向于前往發達地區或國際市場發展。人才流失現象進一步削弱了區域體育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導致區域內缺乏技術帶頭人,無法形成符合區域特色創新團隊。同時,區域在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中,土地資源分配過度集中于大型場館和賽事設施,忽視了大眾化體育設施和社區體育場地的建設,導致設施使用率低、閑置現象嚴重;此外,由于土地規劃不合理,在興建配套設施和產業園區時面臨用地困難,限制了體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2)缺乏區域技術創新集群。區域體育產業的技術創新需要通過集聚區域體育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科研機構和服務平臺,形成創新資源的集中分布和協同效應。區域體育產業技術創新集群尚未形成,技術創新的孤立性和碎片化導致區域內難以形成“新”業態生產力,導致協同效率低下。
4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路徑
新質生產力通過“新”技術生產力、“新”要素生產力、“新”協同生產力、“新”業態生產力,四大新質生產力的共同集聚。進而從理論角度推動區域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的“科技是核心生產力、人才是首要資源、創新是根本動力”的理念緊密契合[8]。鑒于此,在實現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視角,基于科技、要素、協同和業態四方面提出推進路徑(見圖3),以此為加快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落地和轉化,提出理論建議。
理論內涵 推進路徑新”技術生產力 加速數字技術業入 建立區域體育產業數;構建 區域體育產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一新技術 優化區域資源要素 體化發展:優化區域資金、土地資源“新”要素生產力 配置 配置,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 生成 新”協同生產力 優化區域體育產業 產 驅動 業高質量發展“新”業態生產力 健元星場 建區入投資制新業態 支持區域中小體育企業成長
4.1加速數字技術融入區域體育產業,形成“新\"技術生產力
我國數字體育的發展呈現出系統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在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協調處理各種關系,確保數字體育從起步階段平穩過渡到成熟階段,進而推動我國數字體育的高質量發展[26]。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推行數字化戰略對于提高地區體育產業的數字化程度至關重要,助力構建區域體育產業“智慧驅動器”,共同營造高品質的數字體育新格局。
(1)建立區域體育產業數據平臺。區域體育產業數據平臺旨在整合區域內體育產業相關的所有數據資源,為政府決策、企業運營、科研創新等提供全面、精確、實時的數據支撐,推動區域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平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高可用、高擴展、高安全的技術架構,確保平臺能夠穩定運行并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處理需求。平臺優化還包括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在內的多個功能模塊,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數據處理流程。
(2)構建區域統一數據統計體系。明確界定區域體育產業的統計范圍,包括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用品制造業等多個領域,制定統一的分類標準。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涵蓋區域體育產業規模、結構、效益等多個方面,全面反映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同時,建立發布機制,定期發布區域體育產業統計數據,通過官方網站、媒體等渠道公開發布,為公眾、企業和政府提供權威的數據參考。這有助于提高區域體育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進步。
4.2優化區域資源要素配置,形成“新\"要素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要素在區域體育產業這一空間中的集聚,以人才、資金、土地等基礎要素配置驅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優化區域資源配置,為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的發展提供“新”要素生產力。
(1)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勞動力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是創新生產的關鍵[8]。針對區域體育產業需求,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體育人才。建立和完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優化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實施薪酬激勵和股權激勵等多種措施,來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其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與高效配置。推動區域內政府、高校與體育產業的緊密對接,圍繞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明確產學研合作的方向和重點,形成推動產業創新的合力。同時,以培養具備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體育人才為目標,加強與區域內體育企業的合作,建立實習和實訓基地,構建服務于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產研學一體化體系。另外,統籌規劃海外、區域外高端人才的引入與使用實施現代體育產業“引才”計劃。
(2)優化區域資金、土地資源配置,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財政扶持層面,區域政府需加大對體育產業的財政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并著重支持關鍵項目的建設。同時,需推動多元化融資渠道的發展,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向體育產業的投入,形成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運作為核心的多元化投資格局。在區域體育產業發展規劃中,大力倡導綠色體育理念,合理規劃用地布局,優先解決體育產業用地問題。為推動區域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鼓勵體育企業在土地利用上的集約節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3優化區域體育產業結構,形成“新\"協同生產力
傳統產業的升級,以及新質態與新產業的培育,配合產業之間的協作所產生的聚集效應,不僅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持續的保障,也有助于優化體育產業結構[27]。優化區域體育產業結構,意味著對區域內部各要素進行重新配置和組合,使資源得到更高效地利用。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區域體育產業能夠形成更加合理的布局,提升整體競爭力。
(1)建立區域體育產業集聚區。依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科學規劃體育產業集聚區的布局和規模。重點建設一批具備示范效應與帶動作用的典型體育產業集聚區,以實現產業的集聚與規模效應。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打造跨區域體育產業集聚區。通過聯合舉辦體育賽事、共享體育資源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和共贏發展。并且,加強對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的完善,涵蓋交通、通信以及水電等配套設施,以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的效率。
(2)構建區域前瞻性體育產業體系。確立明確的發展目標,結合區域具體實際,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將新質生產力視為重要的驅動力,致力于培育區域市場主體與品牌,鼓勵和支持區域體育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兼并重組、上市融資等方式擴大體育企業規模和提高競爭力。倡導體育企業加強品牌建設與管理,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通過引進國內外重要體育賽事和舉辦標志性品牌活動,增強區域品牌影響力,擴大市場份額。同時,需加強對區域品牌的保護與維權工作,維護良好的品牌形象與市場秩序。
(3)優化區域體育產業布局。根據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具體狀況與市場需求變化,應合理調整體育產業布局。加大對核心產業的支持力度,如健身休閑業和競賽表演業等,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和特色項目,促進區域產業布局的多元化和高級化。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優化區域體育產業的空間布局。在中心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重點發展高端體育賽事、體育健身休閑等服務業;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戶外運動、體育旅游等特色產業。同時,加強對落后地區的扶持力度,推動形成區域體育產業“新”協同的發展格局。
4.4健全區域頂層市場機制多元主體,形成“新”業態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對現有體育產業政策制度體系提出了新挑戰,必須根據風險點,結合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政策制度體系[29]。區域頂層市場機制的完善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保障,也是促進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制定健全的市場機制,是保證區域體育產業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1)建立區域多元化融投資機制。多元化融投資機制能夠有效分散風險、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并吸引更廣泛的社會資本投人區域體育產業。鼓勵和支持區域內各類社會資本投人體育產業,包括區域相關企業、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等。政府可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激勵,降低社會資本投入的風險和成本。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社會資本、金融機構等多方參與的方式,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降低單一主體的風險承擔壓力,提高整個融投資體系的風險抵御能力。以此,滿足區域體育產業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類型項目的資金需求,推動區域體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和創新。
(2)完善區域體育市場準人、退出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市場準入標準。確保標準依據不同地區體育產業的特色及發展需求而設定,旨在保障入市體育企業具備必要的競爭力和服務水平。制定合理的市場退出條件,涵蓋體育企業運營狀況、違法違規行為等。這些條件須依法建立,以確保退出市場的企業不會對消費者及市場其他主體帶來負面影響。通過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完善區域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促進區域體育產業市場化進程
(3)支持區域中小體育企業成長。推動特定區域內體育中小企業的集聚發展,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及效益提升。鼓勵區域中小體育企業“走出去”,支持區域體育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合作,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和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引入國際先進理念和技術成果,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以此,培育區域“小巨人”體育企業,引導區域中小型體育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道路發展,激發區域體育市場活力和創造力。
5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區域經濟發展則是國家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等核心要素的推動,新質生產力不僅引領了區域體育產業的革命性變革,還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長點。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區域體育產業將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3-09-09(01).
[2]張春萍,潘泓宇,郭鳴明.我國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制、現實困境與紓困之道[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4,43(2) :103-109.
[3]路來冰,楊少雄.新質生產力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中介效應和門檻效應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4):81-90.
[4]楊鳳英,崔曉嵩,王文龍,等.新質生產力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2):1-6.
[5]李樹旺,路嘉明,凌駿明,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路徑與研究范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6) :9-16,88.
[6]曾珍,呂萬剛,萬曉紅,等.向“新”而行:—“新質生產力與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6) :17-24.
[7]新華社,202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01)[2024-03-2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8]時瑩清,王子樸,杜承潤,等.新質生產力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4):72-80.
[9]陶玉流,王越,吳相雷.體育新質生產力:方向抉擇、當代使命與未來前景[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4):64-71.
[10]黃海燕,康露.新時代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施路徑[J].體育科學,2022,42(1):15-34,58.
[11]布特,蘇立德,鄭瀾.體育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價值與形成路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3):1-11.
[12]任波.中美體育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2):104-108,132.
[13]康露,金瑋,黃曉靈,等.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構建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4,38(3):64-76.
[14]劉青,陳林會,羅帥呈.新質生產力促進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聯機理、內在邏輯與實施方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6) :1-8.
[15]李剛.新發展階段山東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4(8).
[16]黃謙,史浩男,王啟隆,等.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科技創新的交互促進機理及實踐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4,41(2) :150-158.
[17]潘凱凡,沈克印.以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阻滯因素與推進策略[J].體育學刊,2024,31(2):7-14.
[18]黎鎮鵬,歐陽井鳳,任波.新質生產力助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內在機理、重點領域與實踐方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4,41(4) :451-461.
[19]上海市體育局.關于印發《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0L].(2022-01-07)[2024-04-21].https://tyj.sh.gov.cn/mlghcyfg/20220107/2868e9d78dfe4902980f2ecca546aa73.html.
[20]徐雄,王康鋒,鴉新穎.新發展理念下我國區域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意蘊、困境與路徑[J].體育學刊,2023,30(5):38-44.
[2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9-02-18)[2024-04-21].http://www.mod.gov.cn/topnews/2019-02/18/content_4836427_2.htm.
[22]國家統計局.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R/OL].(2023-12-29)[2024-04-21].h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12/t202312291946084.html.
[23]張穎,翁銀.區域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的邏輯理路、案例實證與實現路徑——基于主體行為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3) :62-72
[24]范堯,康博舒.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要素配置的價值遵循、現實困境與實踐指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9) :35-43.
[25]李蘭冰.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邏輯框架與理論解釋[J].經濟學動態,2020(1):69-82.
[26]張鳳彪,楊愷然,周麗君.新質生產力驅動數字體育空間的價值意蘊、生成邏輯與推進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4,38(3):13-21.
[27]蔡朋龍,蒲鼎添,李樹旺.新質生產力助推我國體育產業現代化轉向及策略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4,38(3):22-37,99.
[28]李剛,代剛.新時期我國體育消費的理論構建和實踐路向一基于消費者行為理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3(6) :677-687.
[29]柴王軍,翟昊敏.新質生產力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3):287-294.
[30]李剛,代剛,楊立忠.我國冰雪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國際經驗及實現路徑[J].學報,2022(1):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