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4-0060-08
Deepe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Mechanism of Sports Evalu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Interpretation, Design and Promotion
WU Xiangning', ZHOU Bowen', ZHU Jianwu2 (1.Dept. of P.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Wuhan 43OO74, Hubei; 2. Huaxi Township Junior High School of Xiaochang County, Xiaogan 432913, Hube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 strengthening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the \" Overall Plan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the New Era\" ,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a three- in -one physical educ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that combines“daily participation,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 and specialized skills testing\". The research is theoretically expounded from four dimensions: first,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deepen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second, aligning with the new goal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f \" enjoying fun, en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building a sound personality and tempering willpower\" ; third,building a vertically connected and horizontally integrated \" learning -practicing -competing\"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 fourth,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riented towards the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terms of design concept, it emphasizes tak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clarify the assessment orientation, taking the theory of all - 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optimiz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effect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promot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relying on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sports and educa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a systematic promotion strategy including the assessment of daily participation,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 specialized sports skils testing,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urses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s.
Key words: new era;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discipline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強化體育評價”: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煉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1]。目前學校體育教學中普遍偏重關注學生體育課成績,缺乏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全面有效評價的現實困境,其主要原因:首先,長期以來體育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運動技能的講授,形成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就是以運動技能熟練掌握為基礎的慣性思維,對于學生體育參與動機、主動意識和運動興趣的培養明顯不足,《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其次,教師容易忽視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目標、內容、體系、教材等的及時修訂與不斷完善,從而在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綜合評價不能準確表達出全面性和綜合性;最后,由于存在著個體體質差異、運動基礎不同、健康素養優劣等,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難以全面體現出學生體質鍛煉的真實狀況。顯然,準確高效構建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體育評價三維考查機制,不僅是在體育評價中重要的思路創新與路徑探索,突出了考查機制的科學性、全面性和連續性,轉變了體育評價“一考定終身”的固有程式,促進了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學校體育持續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實現“德智體美勞”的五育融合,充分彰顯出體育評價三維考查機制的導向、調控、示范作用,更加利于對于學生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的全面、客觀和準確。
雖然目前學界已經開始關注和研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體育考查機制,但是研究成果明顯偏少,尤其是偏重于理論層面的宏觀分析,缺乏對學理基礎和關聯內涵的系統性深入探索。由于不能全面和深刻把握、分析、探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體育考查機制的實質、應用、推進的聯動關系,現階段多數體育教師對于相關認知和具體實踐仍處在淺層面和探尋之中。因此,本研究基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對于體育評價的具體內容與要求,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背景下的體育考查機制進行解讀,探討具體的針對性設計思路,并且提出翔實的推行進路。
1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體育考查機制的解讀
1.1 不斷促成“五育融合”的全面推進和持續深入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重申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重大意義,提出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從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改善辦學條件、積極完善評價機制、切實加強組織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3]。然而,多年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學生的學業負擔普遍過重,重視文化教育輕視體育鍛煉的思想難以撼動,學校普遍重視升學率和家長普遍關心子女文化成績,學生幾乎沒有過多時間進行身體鍛煉,從而也導致《體育與健康》課程越來越被“邊緣化”,智育被社會所高度推崇,體育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德智體美勞并沒有真正形成全方位推進與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現階段,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頒布實施和日益深入,實質上也是不斷全面推動和具體落實德智體美勞的相互融合與互為促進,進而最終在新時代學校教育之中釋放出巨大潛能,真正將“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深深植根到培育學生的整個過程之中。汪曉贊教授認為:“雙減”政策下學校體育應做到“三個堅守”:堅守學校體育的主陣地,讓運動場更有“溫度”;堅守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的底線,讓全民共享學校體育的“紅利”;堅守以體育人的功能與價值,讓學生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4]。同時,在體育培育過程中,實現了“育體”和“鑄魂”同行、“修德”與“修體”兼顧、“明德”與“精技”互融、“踐德”與“致學”互通[5]。顯然,體育能夠有效融匯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從而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首先需要充分彰顯出國家對于教育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出學校體育必須具備的德育價值,集中表現在對于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考勤記載、學習態度、努力程度等,教師可以在體育成績評定中運用適當加分或者減分的方式予以準確體現。
1.2 聚焦積極響應“四位一體”的學校體育新目標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了“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學校體育新目標,從而使中國中小學學校體育進入了新目標階段。為進一步使“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落實實施,2021年6月,教育部門出臺《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對這一新改革目標進行了細化[。學校體育新目標的適時提出,也是對學生的體育學習評價改革與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在今后的體育考查機制中必然會突出考查的方式、內容、評價等重要方面的科學性、全面性和連續性,有助于轉變現階段體育考查方式“一考定終身”的固有程式,從而更加側重于學生的努力程度與進步幅度而逐漸弱化運動技能考試成績的評定,使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和身心健康,同時非常有利于學校體育持續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彰顯出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的導向、調控、示范作用,實現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和準確性。顯然,隨著“四位一體”學校體育新目標的推進與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也需要主動順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新目標新要求,積極探索新路徑,在今后對學生的教學重點要突出過程性、全面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構建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將會更加利于突出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從而全方位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品德,真正將“以體育人”深度體現在體育課堂內外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不再以慣用的體育考試“一刀切”式的定量評價指標作為最終成績,因為不同學生的身體條件、運動基礎、身體素質各不相同。體育考查機制中增加的日常參與考查和體質監測考查,能夠高效促進每位學生的主動鍛煉,增強體育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不斷培養終身體育的觀念。
1.3利于從縱與橫的維度不斷推動“學、練、賽”一體 化教學的實現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其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應設計完整的學習活動,將“學、練、賽”有機結合[]。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和實踐層面[8-1],但是關于有效考查的研究明顯偏少,主要表現為對于體育考查的方式、內容和評價上不能完全和教學實施與學習過程相互匹配。尤其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需要將體育課內與課外有機地密切結合和互為促進。另一方面,目前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考試成績的評價過多局限在運動技能的考核,教師在教學中容易過多地偏重于橫向的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熟練程度和身體素質的高低,而忽視學生課后的日常性鞏固練習和堅持平時的身體鍛煉,即重視考試結果而輕視努力過程,形成的主要誘因就是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往往只關注學生專項運動技能,而日常參與由于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并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體質監測也往往被簡單理解成為學生的國家體質健康測試,從而都沒有歸入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考核于評價之中。顯而易見,《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實現需要從縱向與橫向的維度共同發力(見圖1)。
從橫向的維度進行分析,在教學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學、練、賽”一體化推進中,“學、練、賽”三者都應該各有側重和相應的角色,而且所占的課時比例和時間分配應該有著明確的區分和偏重,而不是籠統的共同平分,也要充分發揮出體育課外的潛在優勢,將學生課后的日常參與和每學期的體質監測也都列入進體育考查評價中,否則就難以實現“學、練、賽”在教學中的整體性推進。同時,從縱向的維度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在不同學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之中,對于學生的教學目標、內容、要求、評價等重要方面各不相同,比如說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體尚處于成長發育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等較弱,學習的專注力也不夠強,體育教學的安排上就要引導學生以“學”為主,強調“練”的重要性,實施安排“賽”的內容,特別要將學生體育課內和課外的學習、練習都能針對性地列人體育考查評價中。
圖1從縱向與橫向的維度共同推動“學、練、賽”一體化教學

1.4深層推動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評價研究
2018年初,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中明確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12]。隨著學界對于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的日益深人,理論和實踐層面主要集中在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培育、推動、實施等[13-16],但是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研究卻明顯滯后,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所需要納入的評價范疇更加多元和精準,在評價主體、設計、內容、方式、體系和過程中會更多體現出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理念與育人導向,顯現出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獨特優勢,徹底打破原有《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對于學生評價的局限和不足。其實,多年以來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主要是以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評價為重點,突出了顯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然而卻容易忽略對于學生日常和體育課外的過程性評價和參與性評價,形成重視課內評價而輕視課外評價的傾向。尚力沛認為,需要將核心素養理念貫徹到體育學習評價之中,讓學生真實地參與評價,教師要樹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評價觀[17]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已經明確要求“強化體育評價”,建立起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體育教師首先需要樹立契合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的評價觀念,將考查機制中要求的三個方面相互結合與互為促進,建立清晰明確的評價體系、標準、策略、路徑等,尤其是評價結果一定要具備全面性和明晰化,從中能夠真實準確反映出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程度,推進對于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具體化和引導性。
2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體育考查機制的設計
2.1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為引領準確定位體育考查機制的內涵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圍繞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體育考查機制設計具有指引作用。體育考查機制中涉及的三個方面針對性地映射出學校體育的多維目標價值,既需要關注學生日常體育鍛煉行為,又需要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充分反映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的應然態勢。然而從實際現狀來看,學校管理者或體育教師對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價值定位陷入了“理性偏離”的誤區,即工具理性越位、價值理性失位[18]。在工具理性的影響下,學校體育的價值便弱化為通過教學來實現預定的學科目標而已,而目標本身承載的倫理功能與德育導向則變得更加邊緣化了[19]。表現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過多關注與強調運動技能的熟練和掌握,學生過于關注和在意運動技術的模仿和考試的成績達標,順利通過體育課內的專項運動技能測試成為最終目標,不能體現出體育考查機制的全面性、科學性和創新性。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適時提出要求更加明晰體育考查機制的內涵。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三個方面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并不是將三者簡單疊加和分類考核,更不是將三者用體育課內和課外加以區分,而是需要將體育課內與課外相互有機地關聯和結合起來,形成體育考查機制的完整鏈條和聯絡體系。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和關懷,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和體驗到超越運動技能學習,培育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同向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不斷培養學生主動健身和積極鍛煉的意識,巧妙地將體育考查的內容滲透到平時的體育學習和課后鞏固之中,重視過程性評價而逐漸淡化結果性評價、同時關注學生身體素質的個體性差異和客觀因素的影響等,特別應做到與《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將“學、練、賽”有機結合相互對應[7]
2.2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助力體育考查機制的協同推進
人的發展根本在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20]。黨的十九大也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I]。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隨著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正式頒布實施,在“強化體育評價”中明確要求建立起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也就要求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能夠具體落實并且逐漸細化體育考查機制中所涵蓋的三個方面。顯然,體育考查機制中三個方面的協同推進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需要準確構建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專項運動技能測試協同推進的理論架構(見圖2)。該架構體系以“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三個維度作為核心,并且每個維度都會通過具體可行的階段性預設目標付諸實踐、鞏固和調控之中,將呈現出依次遞進、循序漸進、共同推進的上升過程,最終促成創新《體育與健康》課程考查機制協同推進的共同合力。
圖2體育考查機制協同推進的理論架構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推動體育考查機制的具體落實,彰顯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于“強化體育評價”的核心育人理念與育人精髓,也預示著未來《體育與健康》課程將會從原先過于注重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轉向為多元化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今后體育教學質量不再是以單一的學生運動技能熟練程度和體能考核成績作為主要評分依據,而是會不斷深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中從被動接受到積極參與、從身體運動到科學鍛煉、從完成學時到躍升質量、從增強體質到健康促進的深層次轉變,真正通過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使廣大青少年學生不再以體育課考試成績達標(過關)作為主要學習目的,而是積極主動參與到身體鍛煉和日常健身中,深刻認識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本質和優勢所在,促進自身不僅具備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科學文明的健康觀念,而且為自身的學習生活與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體魄,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2.3以“家、校、社”為合力共同構建體育考查機制的 育人保障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不僅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共建共治共享的綜合性社會事業[22]。學生成長過程主要圍繞學校、社區、家庭展開,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三者協調一致形成交疊影響,才能取得合力育人的效果[23]。《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要求建立起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更需要準確與“家、校、社”進行對接。《體育與健康》課程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較難保障體育教學和健康知識的同向提升,雖然部分體育教師會布置課后作業與練習,但也很難保證所有學生體育課后都能嚴格執行與認真完成,這就容易形成學生將《體育與健康》課程簡單片面地理解成為專項運動技能學習,而將體質監測等同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日常參與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同時,雖然國家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已經穩健實施多年,但是青少年肥胖、營養不良、近視、齲齒等健康問題依然比較普遍,與之直接關聯的是青少年整體健康素養水平不高[24]。現階段“家、校、社\"聯動模式的構建與推動(見圖3),有效化解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容易重課內而輕課外的弊端和不足,家庭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擴展和延續,也是社區體育的基礎和前提[25] O
顯然,學生最終體質的增強和健康的促進需要體育課內與課外的整體性推進,體育課內突出了學生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而體育課外會更加聚焦學生的日常參與和體質監測。體質監測可以細化和分解為階段性和不定期的,這樣能夠更加及時準確了解自身的身體體質狀況和參與鍛煉效果,也會與每年學校定期組織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有著明顯的不同和側重。

2.4以深化體教融合為導向全面促進體育考查機制 的深入創新
2020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于2020年9月21日印發了《意見》。體教融合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已成為體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改革事項,旨在以體教融合實現青少年體育治理體制和機制的全面融合,共促青少年健康發展[26]。現階段學校體育需要與學校教育緊密聯系和融合起來,多元化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和多維化豐富校園體育活動,充分將2020 年
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要求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體育考查機制推向深入。
隨著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對于學生的體育考查機制也正在向更加注重學科核心素養、主動對接教育、體質健康提升等重要方面轉化與遷移,特別是將隱性內容能夠顯性化評價和不斷優化具體評價指標,徹底轉變了原有學生體育課程評價中教師重結果輕過程、嚴考核松日常、強講授弱理解的現實弊端。例如:以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日常參與,往往會被師生簡單理解為體育課后和校園之外的身體鍛煉,隨著近年來國家體教融合的深入推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學校體育工作中將“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打造成為學校的體育特色優勢,非常有效地促進了全校學生的共同參與,在校園內就能營造出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另一方面,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長期以來也備受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隨著體教融合的持續推廣,教育、衛生等相關部門必然也會更加重視學生的健康促進,學生在測試中反映出來的近視、齲齒、肥胖等身體健康問題都能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十預手段加以及時緩解和治療,使學生意識和認識到健康素養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從而將自身的體質監測落實到平時的預防中,并最終將體質監測也納入進體育考查機制。現階段以深化體教融合為導向,推動體育考查機制的深入創新必將體現出針對性與全局性。
3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體育考查機制的推動
3.1日常參與:多形式開展體育與健康活動
已有研究證實:“在14年體育必修課學習過程中,九成以上學生竟然連一次體育比賽都沒有參加過”,據統計,僅有 5% 的學生參加過除學校運動會以外的正式比賽[27]。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由于多方面的深層原因學校體育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安排也明顯偏少偏簡,而且校園體育賽事、校園體育文化節、課后體育活動等形式單一,難以保證全部學生都能參與和不斷激發學生主動參加的熱情,日常參與很難落到實處。隨著現階段《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持續推進,體育考查機制也明確要求必須將日常參與納入其中。顯然,日常參與僅僅依靠校內體育遠遠不夠,急需構建起多形式開展體育與健康活動。
首先,需要各級教育和體育主管部門在頂層設計中發揮出促進學生日常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主管與監督職能,各級各類學校肩負起學生日常參與體育活動的整體性規劃實施和綜合協調管理,廣大體育教師在活動開展、組織、普及、發展、評價等重要方面要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創新,不斷培養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與啟迪;其次,要通過多種途徑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例如可以通過布置家庭體育作業、課后體育活動等方式深入推動,同時體育教師要多引導、多鼓勵、多幫助、多關愛學生不斷樹立起健康向上的科學鍛煉觀念,促使學生從“要我練”變為“我要練”,發揮出學生在校外(課外)主動進行身體鍛煉的優勢;第三,體育教師要建立起“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理念,對于學生日常參與的評價要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多種客觀因素,要重視過程性評價與比較性評價,加強學生課外、校外參與體育活動的監管力度,堅持學生日常鍛煉的質與量的提升并舉;第四,體育教師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多方傾聽各方意見與建議,并能及時總結得失、揚長避短,不斷改進與創新日常參與的考查機制
3.2 體質監測:多維度提升主動健康意識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體育已經成為主動健康的引擎[28]。深刻把握學校體育促進青少年學生主動健康的核心要素,是實現青少年主動健康的關鍵。青少年時期既是體質增強與健康儲備的黃金期,也是主動健康促進的敏感期[29]。然而,多年以來我國青少年主動健康意識并未有效形成、優良健康行為的培養任重道遠、健康素養水平明顯偏低的態勢讓社會各界普遍擔憂,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學校體育不能多維度提升學生的主動健康意識,《體育與健康》課程對于健康教育的引導、落實與評價這些重要方面力度偏弱。《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強化體育評價”中要求進行體質監測,但是體質監測的納入并非等同于學校每年定期組織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因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不能從整體上全面衡量學校健康教育的成效,而且測試的結果更關注顯性的評價指標,而缺少對于學生的隱形評價,比如,學生的健康意識、健康行為、健康習慣是否已經養成,健康素養水平是否已經構建和提高,出現健康問題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等。
另一方面,由于之前多數學校也并沒有將測試成績納入體育課程考核成績,學生普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所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難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主動健康意識。現階段體質監測的適時提出,需要從社會、學校、家庭三個重要維度進行深人推動青少年學生主動健康意識的增強:從社會層面而言,重視新聞媒體、互聯網、電視節目等對于健康教育的政策宣講、科學普及、活動報道、案例訪談等,為學生主動進行體質監測提供行動指南;從學校層面而言,科學規范地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體質監測考評方案,注重階段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將個人體質提高幅度作為重要依據;從家庭層面而言,充分發揮出家長的引導、溝通、交流和監督的作用,不斷促成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主動健康理念,重視長期效應而避免短期成效。通過社會、學校、家庭這些重要維度的齊抓共管,為提升學生的主動健康意識保駕護航。
3.3專項運動技能測試:多方位實現考核超越技術本身
在2020年10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頒發實施之前,專項運動技能測試就一直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考核的主要內容。近年來,隨著國家相繼頒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30]等重要文件的推進落實,今后對于體育教學中學生專項運動技能測試將會更加注重能夠充分發揮出體育的育德與育人的雙重功能,而不再是簡單化的育體功能。
尚力沛和程傳銀研究認為,“超越技能”是在“肯定技能”基礎上的超越,它不是運動技能學習難度和量的增加,而是更需要關注運動技能的深層次內容[31]。換言之,學生在體育課堂中開始接觸專項運動技能、到反復練習加以鞏固熟練,再到較好掌握參加考試,甚至在學習過程中會發生運動損傷的情況,但都必然會促使學生產生一系列的運動體驗、學習反思、體育情感等,而這些都需要體育教師加以循循善誘、細致導學、交流探討,不斷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信任,特別是促進學生能夠通過自身不斷克服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而最終真實體會到進步的喜悅。例如,學生在體育課堂進行籃球比賽對練進一步熟悉運球、投籃等考試內容時,就需要懂得在比賽中尊重對手和裁判,嚴格按照比賽規則進行競技,也要學會與同伴團結協作、相互鼓勵,在比分領先時不急不躁、穩扎穩打,在比分落后時不輕言放棄、奮起直追,而學生在比賽對練中所感受到和收獲到的情感體驗與運動快樂,肯定會遠勝過籃球技能考核的簡單測試。也就要求教師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改變以往單一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培養和普遍認為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就是以技能熟練掌握為基礎的慣性思維,而是要重點培養學生對于體育參與動機、意識和興趣的培養,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到體育課內教學和課外練習之中,這也是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激發與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健康素養;同時,需要更加注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評價等的全面修訂與完善,使之能夠在教學中更好地表達出對學生整體性和綜合性的培養,尤其是體育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能夠準確巧妙地通過環境的影響和運動方式的多樣化達到促進學生良好健身習慣的形成和建立。顯而易見,體育教師充分運用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生物學等多方位的跨學科知識,共同形成合力促進專項運動技能的教授、指導和評價,必然會實現超越運動技術考核本身的初衷。
3.4《體育與健康》課程和體育考查機制深度融合:多 層面反思總結提升
《體育與健康》課程和體育考查機制的融合,需要從多層面進行反思、總結和提升(見圖4)。首先,體育教師在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專項運動技能測試中,充分運用預設的課內外交流體驗、師生互動反思、超越運動技能3個關鍵要素來準確與之對接,從而不斷促使學生體育學習的隱性內容顯性化、課內教學與課外鞏固緊密結合、平時堅持體質鍛煉的良好習慣,通過日常參與促進體質增強和專項運動技能熟練,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體育學習體驗和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其次,以認識課程目標(體現綜合評價)、內容編排組織(培養健康素養)和具體實施方式(形成關聯合力)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和體育考查機制的具體化推進策略,充分體現出全面性和科學性;第三,體育教師在評價標準中重視強化過程評價與綜合評價,呈現出多元性和聯動性,并且都能夠不斷總結、歸納、調適與改進,確保高效將《體育與健康》課程和體育考查機制相互融合。
圖4《體育與健康》課程和體育考查機制的融匯路徑

另一方面,體育教師也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在體育學習和課余鍛煉中的理解與反思,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效與進步幅度、問題困惑等進行全面檢視與對照反饋,尤其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而異,對于不同身體素質和運動基礎的學生要注意正確引導和分別指導,當面對棘手問題與難題時能夠及時準確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針對性措施加以圓滿解決,真正將平時積極主動參與、堅持體質鍛煉提升、專項運動技能鞏固落實在所有學生的體育課內教學與課外練習之中。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對于“強化體育評價”的明確要求,更加彰顯出創新體育考查機制將會作為一種更加符合時代特征和《體育與健康》課程考核與評價理念的轉變。《體育與健康》課程和體育考查機制的融合,必然會更加重視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體質提升鍛煉、平時努力程度的連續性、階段性和過程性評定,從而會使學生的體育課成績評價更加具有科學性和指向性,對于積極推動現階段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3結語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強化體育評價”中突出了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充分考慮到現階段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有利于持續提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整體性教學水平,實現學生學校體育和健康教育的雙贏。同時,也深度聚焦到了原有體育考查機制的短板和不足,今后的體育考查機制將會更加重視考核的內容、方式、實施、評價等重要方面的全面性、科學性與實效性,從而揚長避短和不斷創新,滿足新時代體教融合的要求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5-02-23].http://www.moe.gov. cn/jybxxgk/moe1777/moe1778/202010/t20201013494381.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EB/OL].(2019-02-23)[2025-02-23].http://www.moe.gov.cn/jybxwfb/s6052/m0e838/201902/t20190223370857.html.
[3]國家體育總局編寫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5.
[4]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5.
[5]趙富學,焦家陽,趙鵬.“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3):72-81.
[6]何麗娟,茹秀英.“四位一體”目標下小學體育教學學生自我評價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5):123-130.
[7]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3.
[8]于素梅.從一體化談“學、練、賽”及其應用[J].體育教學,2020,40(8) :17-19.
[9]王勇.高校大學體育課程“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3,42(10):170-173.
[10]蔣新成.“學練賽”一體化實施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20,39(7) :68.
[11]戴軼人.“學練賽”在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及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1(18):19-20.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13]趙富學,程傳銀.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基礎及結構要素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6):104-112.
[14]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思路與多元途徑[J].體育學刊,2017,24(5):16-19.
[15]季瀏.學科核心素養下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第四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體育教育)大會主題報告摘登[J].體育教學,2018(1):6-9.
[16]尚力沛,程傳銀.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目標、過程與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8(2):109-114.
[17]尚力沛.核心素養背景下體育學習評價的若干問題討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1):56-60.
[18]汪全先,王健.我國學校體育中的當代倫理問題及其消解路向[J].體育科學,2018,38(1):79-89.
[19]趙富學,汪全先.論學校體育倫理品性的失衡與復歸[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5):395-403.
[20]柏勇.“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下高校學生體育價值觀培養與素質教育互動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7(3) :124-126.
[2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Z].2017-10-18.[22]杜建軍,張瑞林,車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精細化治理;邏輯理路、動力轉向與溢出圖景[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1):193-204.
[23]顧理瀾,李剛,張生,等.“雙減”背景下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22(4):10-17.
[24]吳向寧.新時代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素養生成的路徑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4,38(5):64-69.
[25]游迎亞,呂萬剛,萬曉紅,等.青少年科學運動與健康促進的理念升級與實踐創新—“普及·促進·提高:青少年科學運動與健康促進\"研討會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8) :5-12.
[26]柳鳴毅,龔海培,胡雅靜,等.體教融合:時代使命·國際鏡鑒·中國方案[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10):5-14.[27]趙曉東,劉振,柯勇.基于補短板視角下學校體育賽事發展的現實審視與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1(8):85-90,102.
[28]董傳升.走向主動健康:后疫情時代健康中國行動的體育方案探索[J].體育科學,2021,41(5):25-33.
[29]常鳳,李彥龍.學校體育促進青少年主動健康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紓解方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5):521-529.[30]劉遠海,柯勇,田茵.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下“開齊開足”體育課的內在邏輯、時代內涵與實現方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1) :92-100.
[31]尚力沛,程傳銀.超越技能: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體育深度教學[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3):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