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G649.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42(2025)05-11-16
教育信息化是指以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①是推動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關鍵要素。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國開始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此后,中國政府相繼發布了《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8年)等重要文件,逐步形成了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體系。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歷經三十多年的變遷,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表現為怎樣的階段特征,如何進一步優化這一政策體系,對以上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學者們在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領域進行了諸多探索。一些學者分析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結構、①演進特征,②③總結了政策創新擴散的影響因素,評價了政策效果。③另一些學者則探討了基礎教育、②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類型教育信息化政策特征及其執行效果。還有些學者將研究聚焦于當前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政策特征@①@及政策邏輯,引人PMC 指數模型對教育數字化政策作了評價。@一些學者重點探究了我國地方政府“人工智能 +, ”教育政策的聚焦點①及其政策導向。
綜上所述,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領域已經積累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對這一政策體系及其特征的理解。然而當前研究對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規律的研究還不足夠。部分學者已經做了一定探索,但對于政策的起點時間、政策的階段劃分等,還沒有形成共識。部分研究只是定性的描述,定量研究應用不足,影響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1993年至2024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為研究對象,應用共詞分析和社會網絡研究方法,深人探究政策的階段特征和總體變遷規律,以期加深對這一政策體系的理解,為優化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一、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一)數據來源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明確提出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推動教育改革,標志著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正式拉開帷幕。以1993年為時間起點,系統搜集1993年至2024年國家層面發布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為了確保所選政策文本的權威性、全面性、代表性,本研究確定如下遴選原則。首先,發文單位必須是中央政府部門,通過中國政府網及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官方網站獲取。其次,政策內容聚焦于教育信息化,涵蓋“電化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數字化”“遠程教育”“教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教育”等。最后,政策類型為意見、方案、規劃、辦法、通知等正式文件。最終確定政策文本189份,代表性政策文本見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應用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研究方法。共詞分析方法作為一種內容分析方法,可剖析政策文本中詞匯的共現關系并以此揭示文本主題與結構。主要通過統計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內主題詞的共現頻次構建共詞矩陣,該矩陣能夠直觀呈現主題詞間的直接聯系及政策內容潛在的主題結構與邏輯關系,從而為后續社會網絡分析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①社會網絡分析旨在依托網絡中的相關性連接來解析網絡屬性結構、挖掘數據間內在關聯,關注事物的關系屬性與整體結構,借助圖示來直觀展現網絡全貌,進而闡釋其中的關系。②
表1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代表性政策文本

研究參考劉奕杉等學者對普萊斯公式改進計算方式設定高頻閾值,公式為 M=0.749
,其中M為高頻閾值,為關鍵詞最高頻次,運用Bibexcel統計軟件精確識別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高頻主題詞。借助Bibexcel統計軟件剖析各個高頻主題詞的共現次數,在此基礎上生成共詞矩陣,運用Ucinet6.0分析網絡中心勢與度數中心度來揭示政策聚焦態勢及主題詞關鍵性。此外,利用Pajek軟件測度小團體并且以圖示可視化的方式展現高頻主題詞關系網絡,呈現政策網絡架構與動態關聯。
二、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的階段性特征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建設面向21世紀教育事業需要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和學校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④,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正式開端。2000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旨在加快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步伐,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此階段正值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戰略”,政策制定需著重回應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求,該政策首次將農村及欠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納入政策文件中。隨著國家“互聯網 +, ”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2012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首次將教育信息化明確界定為國家戰略,使其成為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要素,并系統規劃了未來十年的發展路徑。在“數字中國”和“教育強國”國家戰略的驅動下,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推動教育資源、能力和應用的全面升級,構建“互聯網 +,,, 時代的人才培養、教育服務和教育治理新模式,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正式邁入以智能化、融合創新為特征的“智慧教育”發展階段。本文以以上標志性政策作為時間節點,將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劃分為四個階段:起步萌芽期(1993—1999年)奠基普及期(2000—2011年)應用提升期(2012—2017年)深入發展期(2018—2024年),分析不同階段的政策特征及總體上的政策變遷規律。
圖1為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數量及年度發布情況,其中1993—1999年總計發布政策10份,年均發布1.43份。2000—2011年總計發布政策48份,年均發布4份。2012—2017年總計發布政策60份,年均發布10份。2018—2024年總計發布政策71份,年均發布政策10.14份。由此可見,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總體呈上升趨勢,政策供給力度持續增強
圖1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數量及年度發布情況

(一)起步萌芽期(1993—1999年):電化初啟,信息萌芽
此階段共發布政策10份,年均發布1.43份。政策主題詞共有16個,其中,N的值為45,經修正后的普萊斯公式計算得出M值為5.02。選取詞頻大于5的主題詞作為高頻主題詞,經篩選及二次合并后,共得到12個高頻主題詞,見表2。此階段國家處于改革開放深化期,在“科教興國”戰略驅動下,政策聚焦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初步應用。從政策文本看,“遠程教育”(詞頻45)、“計算機教育”(詞頻45)成為核心主題,反映出以廣播電視、計算機為載體的電化教育探索特征。此外,“人員素養”“人才培養”“經費投入”“教育法制建設”等主題詞的出現頻率也較高。
表21993一199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

表3呈現了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的度數中心度。政策演變遵循“技術引進一基礎設施奠基”的初始邏輯。分析發現,此階段的網絡中心勢為 22.85% ,表明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側重方向。從關系網絡來看,其結構呈現出較為松散的狀態且主題詞之間直接關聯性不強。這一現象說明在教育信息化的初期階段,各領域之間的協同存在不足,相關政策與措施仍處于整合完善過程中。計算機教育(度數中心度18)和人員素養(度數中心度18)的度數中心度并列第一,表明政策既關注技術工具引入,也重視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
表31993一199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度數中心度

為進一步分析政策主題群,本文運用Pajek軟件對這一階段高頻主題詞網絡圖譜進行小團體分析,這一階段形成2個政策主題群,如圖2所示。政策主題群1: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計算機教育、衛星電視教育、校園網絡建設等多個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2:保障措施,包括遠程教育、人員素養、教育質量、終身學習體系、經費投入、人才培養、教育法制建設等多個高頻主題詞。這一時期,政策重點聚焦于基礎設施建設,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模式,同時高度重視資金、人員配置、制度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這體現出初期政策“重硬件搭建、輕應用融合”的特征,這與國家信息化建設“從無到有”的整體進程一致。這一時期對應“科教興國”戰略初期,解決“從無到有”的技術啟蒙問題。政策聚焦電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家“八五”計劃中“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部署一致。這一階段技術應用停留在\"工具移植\"層面,尚未形成系統性教育信息化生態。
圖21993一199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關系網絡

(二)奠基普及期(2000—2011年):多建并舉,體系初現
此階段共發布政策48份,年均發布4份。政策主題詞共有43個,其中,N的值為936,經修正后的普萊斯公式計算得出M值為22.91。選取詞頻大于23的主題詞作為高頻主題詞,經篩選及二次合并后,共得到31個高頻主題詞,見表4。此階段國家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戰略”,政策需響應農村教育信息化需求,“硬件基礎”(詞頻936、“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詞頻810)為本階段的核心主題。與起步萌芽期相比,新增“數字化教育資源”“農村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發展”“教育管理信息標準化”等高頻主題詞,減少了“電化教育”“衛星教學”“計算機教育”等主題詞,表明此階段政策從城市導向轉向城鄉統籌,更加注重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表42000一2011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

表5呈現了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的度數中心度。在這一階段,網絡中心勢降至 18.29% ,同時主題詞之間的互動明顯增強該階段政策遵循“技術賦能教育公平”的邏輯,通過“校校通”工程推動硬件普及,以“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現優質資源跨區域輸送。本階段“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度數中心度達56,居核心地位,表明政策試圖通過技術手段打破區域教育資源壁壘,這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此外,保障機制(度數中心度53)教育均衡發展(度數中心度47)教育質量(度數中心度45)教育統籌規劃(度數中心度44)等主題詞也占據較高的中心度。這一時期,政策內容更加細化,國家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發揮了主導作用,實施了多項教育信息化專項工程,旨在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提升農村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表52000一2011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度數中心度

這一階段,形成3個政策主題群,如圖3所示。政策主題群1:基礎設施建設縱深推進,包括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設、信息技術、農村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數字校園、教學光盤、電大辦學等多個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2: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探索,包括數字化教育資源、教育統籌規劃、網絡信息安全、教育數據庫、公共服務體系、平臺建設、人才培養、高等教育、軟件建設、保障機制、就業信息化水平等多個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3:教學應用模式初步創新,包括教師隊伍建設、素質教育、教學方式變革、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質量、教育管理信息標準化、終身教育體系、教學手段現代化、人員培訓、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等多個高頻主題詞。這一時期,政策重點聚焦于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共建共享和教學應用模式創新。此階段正值“西部大開發戰略”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之際,政策重點解決農村及欠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的“從有到普”問題。政策實踐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縱深推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探索、教學應用模式初步創新三大主題群展開,與國家“十五”“十一五”規劃中“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要求相一致。盡管應用深度仍有局限,但標志著從孤立建設向系統性、體系化發展的關鍵轉折,為后續融合創新奠定了基礎。

(三)應用提升期(2012—2017年):深化應用,融合增效
此階段共計發布政策60份,年均發布10份。政策主題詞共有77個,其中,N的值為1239,經修正后的普萊斯公式計算得出M值為 26.36 選取詞頻大于26的主題詞作為高頻主題詞,經篩選及二次合并后,共得到44個高頻主題詞,具體見表6。與上一階段相比,增加了“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協同創新機制”“教育監測評價機制”“國際交流與合作”“人工智能”“教育公平”“試點工程”“責任體系建設”“互聯網 + 教育”“融合創新”等高頻主題詞,減少了“電大辦學”“教學光盤”等高頻主題詞。“硬件建設”詞頻1239)雖仍居首位,但“教育資源共享體系”(詞頻992)“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詞頻701)的崛起,標志著政策進人“技術融合教育”的新階段。“教育監測評價機制”(詞頻524)的出現,表明政策開始構建“建設一應用一評估”的閉環管理體系,這與國家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改革方向一致。
表62012一2017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

此階段政策演變遵循“技術應用一質量提升”的遞進邏輯,政策網絡中心勢測度結果升至 25.03% ,表明政府政策較上一階段更為聚焦。表7表明,硬件建設的度數中心度(77)居于首位,教育資源共享體系的度數中心度(71)位居第二,反映出當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務不僅要鞏固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成果,還要注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度數中心度68)教育質量(度數中心度61)人才培養(度數中心度58)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度數中心度56)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度數中心度55)等其他高頻詞也體現了我國在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方面的重點布局,通過技術賦能教育來推動教育發展。
表72012一2017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度數中心度

續表

這一階段形成3個政策主題群,如圖4所示。政策主題群1:基礎設施建設與普及,包括硬件建設、數字化信息資源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三通兩平臺建設、數字校園、網絡安全、互聯網 + 教育、試點工程、學習中心建設、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信息安全、融合創新、人工智能等多個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2:教學模式創新與資源共享,包括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監測評價機制、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義務教育、現代在線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模式變革、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職業教育、國家精品開放課程、民族教育、繼續教育、中小學教育、網絡學習空間、特殊教育、社區教育等多個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3:教育管理與質量保障,包括保障機制、教育質量、協同創新機制、人才培養、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農村教育信息化、規范標準建設、終身學習、教育現代化、數據管理、責任體系等多個高頻主題詞。這一階段的主題群反映了政策從以硬件建設為主的階段逐步轉向以教學模式創新和資源共享為核心的階段,同時兼顧教育管理與質量保障,推動教育信息化從硬件優先向應用創新轉型,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此階段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互聯網 + ”戰略“網絡強國戰略”及教育治理現代化方向相契合,實現了從基礎覆蓋向效能提升、單向建設向閉環治理的關鍵躍遷,為智慧教育生態奠定基石。

(四)深入發展期(2018—2024年):智慧驅動,教育煥新
此階段共計發布政策71份,年均發布10.14份。政策主題詞共有89個,其中,N的值為1368,經修正后的普萊斯公式計算得出M值為27.70。選取詞頻大于28的主題詞作為高頻主題詞,經篩選及二次合并后,共得到59個高頻主題詞,具體見表8。此階段在“數字中國”“教育強國”戰略驅動下,“教育數字化”(詞頻1368)“數字素養與技能”(詞頻1342)成為核心主題。與上一階段對比,增加了“人工智能”“數字技術”“教育數字化”“教育資源動態優化”“數字素養與技能”等高頻主題詞。說明這一時期政策順應技術發展做出調整,更注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化和數字化的教育新模式,體現政策從技術應用轉向生態構建,標志著政策進人“智慧教育”發展階段。
表82018一2024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

由表9可知,此階段政策演變遵循“技術創新一生態重構”的邏輯,政策網絡中心勢測度結果降至 19.35% ,說明這一階段政策發布涵蓋了多個主題。數字素養與技能(度數中心度84)度數中心度最高,表明其已成為教育領域的核心關注點。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升級和數字化轉型加速,數字素養與技能成為個人在數字時代生存發展的必備能力,教育需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度數中心度(81)位居第二,通過匯聚并精準推送教育資源,為師生提供技術支撐和學習環境。網絡安全(67)信息化應用(62)教育數字化(61)數字治理體系(60)人工智能(60)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60)數據管理(54)互聯網 + 教育(53)智慧學習環境(48)等度數中心度較高,表明這一階段政策不僅重視教育信息化的技術應用和數字化轉型,還強調系統化治理、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
表92018一2024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高頻主題詞度數中心度

這一階段形成4個政策主題群,如圖5所示。政策主題群1:基礎設施與保障體系構建,包括“三全兩高一大”建設、保障機制、數據管理、硬件建設、網絡安全、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平臺建設、數字校園全面普及、網絡扶智工程、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數字環境、試點工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數字政府服務、教育移動化聯網應用、實踐中心、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多個關鍵主題詞。政策主題群2: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推進,包括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教育資源動態優化、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在線教育、教育經費統計體系、教育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3:數字技術融合與創新應用,包括教育數字化、數字素養與技能、互聯網 + 教育、信息化應用、教學方式變革、人工智能、數字技術、智慧學習環境、課程教學數字化、智慧教育、數字賦能、數字教育創新應用、教學評價數字化、數字化教研平臺、語言文字數字化等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4:人才培養與治理體系,包括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數字治理體系、國際交流與合作、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創新戰略、教育質量、基礎教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同創新發展、高等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義務教育、校企合作、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多個高頻主題詞。這一階段的主題群反映了該階段是以數字化創新驅動為主的深人發展期,強調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耦合,致力于構建智能化、數字化新生態。推動教育模式向個性化、終身化轉型。打破區域與層級間的數字壁壘,構建互聯互通的教育數據平臺與資源共享機制,強化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同時,構建嚴格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保障教育隱私。

三、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的總體特征
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經歷了起步萌芽期(1993—1999年)奠基普及期(2000—2011年)應用提升期(2012—2017年)深入發展期(2018一2024年)四個階段,本文從時代背景、政策發布數量、網絡中心勢、高頻主題詞、政策主題群這五個維度,對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階段性特征展開對比分析,旨在更為深入地探究政策的變遷規律。
由表10可見,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每個階段的政策聚焦點都是對國家發展戰略在教育領域的回應。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四個發展階段,本質上是“國家戰略導向一技術迭代驅動一教育需求演化”三維互動的結果,各階段通過標志性政策與國家重大戰略形成緊密呼應。起步萌芽期,政策響應“科教興國”戰略初期需求,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起點,聚焦電化教育技術引進,解決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的啟蒙問題。奠基普及期,政策服務“西部大開發”“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戰略,以“校校通”工程為標志,推動硬件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解決城鄉教育資源不均問題。應用提升期則服務于“互聯網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為引領,推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解決“重建設輕應用”的矛盾。深入發展期,政策響應“數字中國”“教育強國”戰略需要,以《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為契機,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解決教育創新范式重構問題。
從政策發布數量來看,政策年均發布量從萌芽期的1.43份增長至深入發展期的10.14份,增長到超7倍,反映出政策供給力度持續增強,政策關注度不斷攀升,表明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在穩步提升。網絡中心勢也經歷了下降到上升的交替波動,政策體系呈現出一個聚焦到擴散再到聚焦的過程,表明政策在不同階段能夠優先解決關鍵瓶頸,探索多元發展的路徑。各階段的政策主題群不斷變化,反映出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重心從規模驅動的外延式擴張向公平與質量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政策內容逐步向教育數字化轉型、智能技術賦能等創新領域延伸。起步萌芽期與奠基普及期,政策秉持效率優先的導向原則,著力于迅速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大力建設基礎設施。通過對教育技術資源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共建共享等主題群分析,表明國家對技術設施構建與規模拓展的高度重視。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化,應用提升期和深入發展期,政策重心開始向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的方向轉移。對教育管理與質量保障、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推進、數字技術融合與創新應用、人才培養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等主題群的分析表明,教育公平與質量逐漸成為政策關注的重心。通過對政策數量、網絡中心勢和政策主題群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政策主題在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過程中逐步拓展,各政策主題在不同階段的關系互動逐漸頻繁,政策體系也在不斷豐富與完善。
表10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階段性對比分析

續表

四、結論與展望
研究應用共詞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方法,對1993年至2024年國家發布的189份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進行了量化分析,總結了政策的階段性特征和總體變遷規律。研究表明:1993年、2000年、2012年和2018年是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關鍵時間節點,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經歷了起步萌芽期、奠基普及期、應用提升期、深人發展期四個時期。通過對政策變遷四個階段的對比分析,表明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具有階段性特征,各階段政策聚焦點和主題群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各階段政策制定都是對國家重大戰略目標的回應。年均發布數量的穩定增長,反映政策供給力度顯著增強,政策主題不斷豐富,政策主題群反映出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重心從規模驅動的外延式擴張向公平與質量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通過引人定量研究方法,對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階段特征和總體變遷規律做了系統分析,加深了對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的認識。本研究在推進過程中,政策主題詞提取環節難以完全規避主觀認知因素的介人,對政策變遷特征和規律更多地做了描述性分析,對政策變遷的機理還有待進一步強化。今后研究中,可以考慮引入歷史制度主義理論等理論視角,進一步揭示政策變遷的動力機制與作用機理,為持續優化這一政策體系提供理論支撐。
(責任編輯:劉曉琴)
ThePhased Characteristicsand Overall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China's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Policies: An AnalysisBased on PolicyDocumentsfrom1993 to 2024
LI Chunlin DONG Xiao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Hebei, O66004)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ecom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Taking the 189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olicydocuments isu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rom 1993 to 2024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sand the overall evolutionary pattrns of China’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olicies areanalyzed from fiveaspects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by the co-word analysis method and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method.The study shows thatcollabora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areas in the nascent phase are insuffcient and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still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In the foundational popularization phase,the policy content is moredetailed,and the state playsa leading ro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Policies intheapplication enhancement phase are more focused,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rom hardware priority to application innovation.In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phase,policies areadjusted in response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directing atention from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to ecosystem construction.The policy formul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various phases is a response to 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goals,and the supply of policies has been continuouslystrengthened.The policy system has shown a process from focus to diffusion and then back to focus.the policy theme isconstantlyenriched,and the focus of policies has shifted from scale-driven external expansion to internal development that emphasizes fairness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olicy evolution; policy theme; policy characte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