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2;A81;D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342(2025)05-1-10
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論及“第二個結合”重要意義時指出,“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①。這一論斷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推進文化創新方面的巨大價值,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積極推進文化創新的高度自覺。由此而論,科學剖析和正確把握這一重要論斷,離不開對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從學界研究動態來看,“第二個結合”的相關研究成果豐碩。學者圍繞“第二個結合”的歷史演進、豐富內涵、時代貢獻、思想解放意義、方法論意蘊等基本問題展開探討,①為理解和把握“第二個結合”鋪墊了理論基石。本文在大歷史觀的認知框架下,循著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歷史邏輯,著重闡釋“第二個結合”濃厚的文化創新意蘊,對于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增強全民族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價值重大。
一、“第二個結合”契合了文化創新的邏輯前提
守正是創新的首要前提,只有立足本源,創新才不會變成無本之木。“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雹谠诖艘饬x上講,“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擔負文化使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遵循文化創新規律、總結文化創新經驗的思想精粹。把握“第二個結合”科學論斷,無疑也要遵循文化創新的邏輯前提與方向指引。
(一)確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興黨興國、強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解答黨和國家面臨的歷史性難題的思想指南。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遵循文化創新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不斷譜寫文化創新新篇章的寶貴經驗。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激活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成功扭轉了中國人在精神層面的被動之態,使其重新掌握了歷史主動?!暗诙€結合”是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再次確證。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③。用好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有助于透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厘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用好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出發研判文化創新形勢、探求文化創新規律,有助于正確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歷史機遇。據此而言,落實“第二個結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當代氣韻,必須要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看家本領,接續傳承馬克思主義指導文化創新的優良傳統。
(二)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④,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歷史進程深刻詮釋了黨的領導對于推進文化發展的關鍵作用??梢哉f,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創新領域的核心領導地位、推進文化創新的卓越貢獻,是其他政治力量無以代之、無法比擬的。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是持續推進文化創新的根本保證。鴉片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陷入了“國將不國”的窘境。曾經勢頭強勁的中華文明也未能抵擋住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西方文明的沖擊,民族自信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民族文化心理被陰霾籠蓋,中華文明蒙塵、根芽漸萎。在“古今中西之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境遇下,無數仁人志士滿懷救亡圖存的堅定信念踏上了探索之路,依次進行了學習西方物質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嘗試,但苦尋無果,前無通路。究其本質,這些方案沒有認清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性質,沒有準確把握近代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現“水土不服”。在“古今中西之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境遇下,中國共產黨憑借其先進的理論指引、崇高的價值追求和深厚的群眾根基,主動擔當起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歷史重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緊密結合,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重大命題,確立了“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①的堅定志向。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突破文化領域思想僵化、風格單一的桎梏,確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文化藝術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制定“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② 綱領,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有規劃、有步驟地推進文化創新,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深人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二個結合”重大命題,持續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文明形態的系統建構。從上述歷程可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文化創新的過程中主動作為、精準施策,充分彰顯出黨在推進文化創新方面所具備的使命自覺。當下,推進“第二個結合”深入發展,本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中多元要素的系統整合和協同重塑。這一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促使兩大思想體系從理論內核到實踐形態的全方位、深層次地貫通融合。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具有強大的文化領導權,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邁向新境界?;诖耍瑘猿种袊伯a黨的文化領導權,既是深化“第二個結合”理論認知的邏輯前提,也是推進“第二個結合”深人發展的根本保證。唯有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繼續發揮黨在文化創新領域的領導優勢,方能確保“第二個結合”沿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新飛躍。
(三)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所謂文化主體性,是歷史主體在推動文化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自覺自信,“是一種具有文脈自覺、進行自主創造、達到超越維度的文化生命意識”③。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民處于中華文化的特定圈層,深受傳統文化思想影響。由此而論,作為文化的接收主體,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理解以傳統文化中的既定價值理念和道德認知為基底,在“期待視野”中與馬克思主義產生了價值共鳴。在這一進程中,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呈現為從“歷史生成”到“迷茫失落”再到“自信重構”的演變軌跡。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雹佟暗诙€結合”作為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根本途徑,突破了“古今中西之爭”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想定勢,循著馬克思主義“魂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有機貫通的思維邏輯來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實現了文化上的自信自強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故,“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已然躍升至新高度,有力鞏固和深度拓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二、“第二個結合”深化了文化創新的內在意涵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將“第二個結合”命題從“第一個結合”命題中分離提煉出來,使之與“第一個結合”命題并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創新場域的重大理論探索,彰顯出濃厚的創新意蘊。
(一)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創新的價值原點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雹谶@一價值立場貫穿于黨的各項工作之中,在文化創新領域集中體現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價值原點。具體來看:尊重人民進行文化創新的主體地位是基本前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體,通過對象化的物質活動建構起現實的物質世界;更是精神文明的締造者,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豐富的精神財富。文化創新,究其本質,是人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產物,根植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凝練升華。習近平強調:“人民中有著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沛源泉?!雹蹚难影矔r期的文藝座談會,到新時代對文藝事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號召,都彰顯出黨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高度重視,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根本價值所在?!叭祟惿鐣c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雹苤袊伯a黨始終從人民需要的角度創新文化內容、豐富文化形式、完善文化創新體制機制,創造了豐富多元的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概而言之,中國共產黨一直用文化創新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至上的價值承諾。當前,“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深刻彰顯了黨對新時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關切和回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大有裨益。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資源富礦,能夠有效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基因、增進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兩者結合而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一種正在生成的帶有新時代獨特標識的文化形態,是人們改造自身、提升自我的根本依托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文化創新的價值導向
從文化建設的歷史演進軌跡觀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價值導向,既為文化創新確立了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又為其提供了超越性的價值坐標?;厮菸幕瘎撔碌臍v史,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為科學指引,通過系統性的文化創新實踐,不斷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早期中國共產黨主要采取“批判繼承”的文化改造策略,在剔除傳統文化封建性糟粕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其思想精華,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然而,這一階段的文化創新更多呈現出單向輸人和淺層結合的特征,尚未完全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本體論層面的深度交融,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顯現。而“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強調文化創新必須深度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從“文化自覺”向“文化創新自覺”進階。馬克思主義雖誕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卻絕非囿于西方,其理論價值的普適性已在全球范圍內的革命和建設中得到充分驗證。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更以實現全人類解放為終極價值追求,這使其具備與各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潛質。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涵育了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質,這也為其與馬克思主義相融相通提供了現實可行性。總的來看,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均是視域宏闊、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兩者在價值維度存在深層共鳴。經由“第二個結合”,“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人馬克思主義”①,讓馬克思主義充盈著濃郁的中國味道。在此過程中,文化創新范式實現了從被動適配到主動創新、從單向滲透到雙向互動的根本性轉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開辟了全新境界。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文化創新的價值旨歸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創新緊扣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鮮明主題,圍繞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全社會堅定文化自信匯聚精神力量。從歷史主題來看,文化創新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奮斗目標?!耙话倌陙?,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僦腥A民族偉大復興是全方位的,除了追求強國富民、民主和諧、生態美麗外,實現文明復興更是不可或缺。為了實現文明復興的長遠目標,黨要從錨定戰略目標和夯實自信根基兩大向度發力。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推進文化創新的重要戰略目標。從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這一戰略目標,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規劃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時間節點,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發展座談會上將“建設文化強國”納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一系列舉措構成了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脈絡。文化創新正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路徑。文化創新通過對文化內容、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傳播方式等多維度的變革,不斷提升文化吸引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我國逐步邁向文化強國之列。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是黨推進文化創新的重要課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代表著人們對待民族文化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文化自信內蘊著文化創新的要求。因為文化自信并不是盲自自信,它是在把握民族文化歷史發展和現實境況的基礎上對民族文化價值的深度認同和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這正契合了文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而作為文化創新的重大理論成果“第二個結合”,“是在歷時態思維中將同屬精神領域的觀念成果予以聯通互融”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添了文化底蘊,為樹立文化自信拓展了廣闊空間,推動著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三、“第二個結合”打開了文化創新的廣闊空間
從文化發展維度來看,“第二個結合”打開了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廣闊空間,為創造新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態營造了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提供了多方位的條件支持。
(一)解放思想,激發文化創新的內生動力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如何在變亂交織的文化環境中應對古今文化之辯、破解中外文化之困,這就需要依靠解放思想的手段。文化創新與解放思想須臾不可離。解放思想是激發文化創新主動性的邏輯起點和不竭動力,它可以幫助人們打破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維定勢,打開無限寬廣的思想視域,自覺吸納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創新理念,最終建構起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文化?!暗诙€結合”作為又一次思想解放,打破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模式壁壘,從共時態和歷時態雙重視野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明晰了新時代文化創新的目標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講思想解放,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①。思想解放一旦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會喪失正確的價值立場。因此,以“第二個結合”推進思想再解放,必須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開展文化重組,進而建構起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結構。
(二)回應現實,明晰文化創新的實踐落腳
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步驟,文化創新絕對不是停留在腦海中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對社會客觀現實和民眾內心需要的能動反映。因此,理解和把握“第二個結合”,必須深挖背后的現實根源,厘定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論域。具體來看,“第二個結合”有力地作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诙€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②。二是“第二個結合”本身就是一次理論創新,通過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互動貫通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闊了理論視野、打開了創新空間。三是“第二個結合”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精神內核。既從現實關照出發,讓制度建設始終堅守社會主義方向、永葆中國特色;又從傳統資源入手,發掘了修齊治平、民貴君輕、崇尚正義、協和萬邦等思想智慧,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日臻完善;還提振了精神狀態,為新時代增強制度自信筑牢了精神根基,提供了文化支撐。
(三)面向世界,把握文化創新的未來趨向
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創新總是面向世界、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開展中國敘事,科學解答著“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問題。基于此,“第二個結合”的立意不僅限于本國,更指向世界。一方面,面向世界的趨向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旨歸。馬克思主義向來關注全人類福祉,深刻揭示了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歷史必然性,將實現全人類解放和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視為終極目標。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雹哿硪环矫?,面向世界的趨向承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品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④。中華文明在對待域外文明時表現出了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質,超越了狹隘的“小我”,追求“兼濟天下”的高尚境界。除此之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善天下”“利濟蒼生”等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也為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之間對話交流、和諧共生貢獻了哲學智慧。概而言之,踏上新征程,中國共產黨要堅持文化創新面向世界,拓寬認識“第二個結合”的人類文明視域,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第二個結合”擘畫了文化創新的實踐指南
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理論既生成于文化創新實踐的歷史進程,又復歸于文化創新實踐的未來發展,旨在走好文化實踐創新之路、實現新時代文化的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因此,發掘“第二個結合”的文化創新意蘊,務必要立足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現實課題,深刻認識并充分開發“第二個結合”在文化創新的思路更新、話語特色和機制建構等方面的強大實踐效力,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探索新的文化創新路向貢獻力量。
(一)堅持“第二個結合”,促進文化創新思路更新
清晰且正確的思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識別問題本質、形成有效方案的必要前提。文化創新思路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文化創新過程中采用的重要思維方式和邏輯理路,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創新的總體認識框架和解決策略,在文化創新實踐中發揮著舉旗定向的作用。在“第二個結合”命題提出之前,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已踐行傳統和現代有機結合的原則,只不過這一原則更多地體現在具體的文化實踐和文化政策之中。而“第二個結合”是對以往文化創新經驗的理論升華,是對未來文化創新方向的明確指引。因而,“第二個結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創新思路。一是重塑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創新中的基礎性地位。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哲學智慧、人文精神與道德理念歷經數千年的沉淀仍然熠熠生輝、閃耀著有待發掘的現代價值。經由“第二個結合”,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被深度激活,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是滋養文化創新的豐沛源泉??梢哉f,“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創新價值的賡續,筑牢了文化自信自強的價值根基。二是開拓了文化創新的融合視角?!暗诙€結合”打破了以往文化創新局限在單一文化體系內進行更新改造的桎梏,從兩種文化力量深度契合、交融互動的視角來延展文化創新的新思路、探尋文化創新的新進路。三是強化了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創新的價值引領?!暗诙€結合”不是簡單的疊加或拼湊,而是在深入探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的基礎上對各類價值理念的整合,以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價值體系。故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繼續推進文化創新要依循“第二個結合”思路布展,深度汲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智慧,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為新的文化生命體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使其煥發出更為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二)堅持“第二個結合”,增強文化創新話語特色
理論和話語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兩者共榮共生、相互促進,深深鐫刻著時代的印記。從理論的形成發展視角來看,理論創新包含了話語創新。因為理論創新的過程往往伴隨新思想、新觀點的產生,出于表達或傳播新思想、新觀點的需要,就要創造新的話語或者表達方式。因此,“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既是理論創新的標志性成果,也是話語創新的重要突破。牢牢堅持“第二個結合”充分發揮“第二個結合”的話語優勢,是凸顯文化創新話語中國特色、提升文化創新話語吸引力的必然之舉。對此,其一,積極創新話語內容。要善于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語料資源?!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雹購膫鹘y典籍、傳統藝術、節日民俗等形式入手將其中具有新時代價值的經典話語提煉出來,推動傳統文化話語的現代轉化,為新時代文化創新的表達范式提供豐富素材。其二,積極創新話語表達形式。秉承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維敘事視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古”與“今”的全景視圖中增進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其三,積極創新話語傳播方式。要全力推進媒體融合,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一體化發展,構建新時代文化創新話語的全媒體傳播格局,不斷擴大主流價值的影響力,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加強對外宣傳,“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②。
(三)堅持“第二個結合”,助力文化創新機制建構
所謂文化創新機制是指文化領域中確保文化保有生機活力而建立的一系列程式、規則。習近平談及錨定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時強調,要“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③。可見,文化創新在今后文化領域改革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作為文化體制機制重要組成,文化創新機制將文化創新厘定為文化發展的目標和手段,通過創設機制保障的有利條件來調動文化創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創新創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由此而論,構建文化創新機制是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構建文化創新機制要以“第二個結合”為根本遵循。具體而言:其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意義,進一步破除阻礙文化創新的機制體制壁壘,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和文化建設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文化體制的獨特優勢,搭建有利于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的制度生態,為文化創新提供堅實制度保障。其二,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相生相促,積極建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注入科技創新動能。深度探尋歷史文化遺產與紅色文化資源,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三,完善人文交流機制。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方式,打造多渠道、立體化的對外傳播格局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力和國際影響力。
五、結語
總體而言,“第二個結合”是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自覺性新高度的深刻彰顯。從邏輯前提、內在意涵、發展空間和實踐指南四重向度,全方位、深層次地推動著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自覺性躍升至新高度,為實現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注人強勁動力,讓中華文明在新時代新征程綻放璀璨光芒。
(責任編輯:劉曉琴)
“The Second Integration\": the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New Height of Cultural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L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O0872)
Abstract:The proposal of“the second integration”,as a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reaching a new height,has constructed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cultural innovation inthe new era.This is specificallreflected inthe following four dimensions: In terms of logical premises,it establishe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byconfirming the scientific guiding role of Marxism,upholding the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s leadership in culture,and consolidating thecultural subjectivityofthe Chinese nation; In terms of value implications,it profoundly elucidates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cultural innovation,which takes meeting the spiritual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as its value origin, advancing the sinicization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as its value orientation,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itsvalue goal,thereby calibrating the value coordinates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space,itadvocates emancipating the mind to stimulate internal motivation,responding torealityto clarify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and facing the world to grasp future trends,thereby opening up broad space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In termsof practical pathways,itoutlines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updating cultural inovation approaches,enhanc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ultural innovation discourse,and constructing cultural inovation mechanisms, thereby providing clear guidance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econd integra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cultural subjectivity;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