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5.00.043作者單位:
引文格式:,.數字化驅動我國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研究[J].出版與印刷,2025(4):24-34.
我國西部地區占全國總面積的 70% 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近1/3,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邊遠地區于一身,是我國實現人民生活現代化的重點。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西部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已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但其精神文化生活發展相對滯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的總體目標。近年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頂層設計和《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等文件均強調要提升數字化水平,推動優質公共出版資源向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傾斜,解決出版公共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本文立足于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實現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任務,梳理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行的路徑建議。
一、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1.助力數字鄉村文化振興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將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將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等作為加強文明鄉風建設、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根據《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西部地區數字鄉村發展水平為 33.6% ,低于全國水平的 39.1% 和東部地區的 42.9% ,是數字鄉村振興的洼地。數字鄉村振興既要從產業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塑形,也要從文化振興中鑄魂,這是實現鄉村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數字化驅動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是西部地區數字鄉村戰略文化建設提質增效的重要精神支撐,有助于推動西部地區數字鄉村文化振興,進而實現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中華農耕文明現代化轉型,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2.促進出版公共服務均衡協調發展
《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統籌建設,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我國出版公共服務長期存在城鄉、區域、群體間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均等化水平較低等短板。數字技術作為支撐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通過網絡化、智慧化、標準化促進均等化,有助于推動我國基本出版公共服務均衡協調發展。一方面,可以有效破解出版公共資源面臨的傳統地域限制、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培育新發展動能,彌合數字閱讀鴻溝;另一方面,可以助力文化數字化成果惠及人民,增強出版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衡性,進而在文化共享中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3.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
數字化驅動的出版公共服務具有共享資源豐富、覆蓋面廣、傳播效率高等特征,有助于發揮出版公共服務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凝聚民族思想共識等重要功能。我國西部地區聚居著近5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 70% 。因此,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必然要契合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主線,為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提供思想基石,為維護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鑄就共同理想信念。以數字化出版公共服務為樞紐,通過數字技術與出版公共服務“結網生根”,有效提升出版公共服務的可獲得性,助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
二、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狀
1.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制度體系逐步健全
西部地區各省(區、市)均制定了與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相關的政策、法規或標準,以保基本、促公平、補短板、強弱項為基礎原則,以均等化、標準化、數字化為建設重點,積極融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制度安排上,主要從大力發展云閱讀新業態、統籌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實施全民閱讀數字創新工程、建設數字化出版服務平臺等重點領域出發,對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進行部署。此外,民族八省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與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貴州、云南和青海三省)結合本地少數民族出版事業,在制度設計中重點關注少數民族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民族民俗特色文化資源庫建設,以及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的電子音像制品和數字出版產品的供給和服務。例如,西藏自治區加快推進藏文圖書報刊數字出版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設覆蓋全疆的“石榴云”融媒體技術平臺,云南省建設云南地方民族文化數字資源庫群。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制度體系的不斷健全,既為數字化驅動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西部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推動力。
2.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工程持續統籌發展
(1)全民閱讀融合發展工程深人推進
全民閱讀作為出版公共服務的排頭兵,是指向全體人民文化需求的出版服務,也是新時代出版業高質量共享發展的行動自覺。[1]西部地區在“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積極部署推動“ + 閱讀”融合發展,制定了《貴州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2016—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甘肅省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實施意見》《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重慶市全民閱讀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版)》等政策性文件,大力推動實施全民閱讀數字創新工程。例如,甘肅省在“書香隴原”建設行動中將“ + 閱讀”融合發展工程列為全民閱讀六大重點工程之一,實施“隴上飛閱”計劃,完善公益閱讀移動客戶端、“百草園”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等;西藏自治區以數字化出版公共服務為樞紐,搭建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平臺,推出藏漢雙語閱讀平臺等,確保每年提供地方特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 2TB 。[2]
(2)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影響力持續擴大
作為我國民族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出版公共服務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東風工程”旨在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繼2007年“東風工程”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聞出版業進行扶持后,其二期建設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擴大到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五個民族自治區和云南、四川、貴州、甘肅、青海等民族自治地方,增加了民族文化數字出版促進工程,支持少數民族文字黨報黨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的出版單位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開展購置出版資源數字化加工、編輯、管理、投送設備等工作,打造數字閱報欄等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項目,通過數字化賦能出版公共服務來鞏固西部民族地區思想文化陣地。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聯合印發的《文旅康養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中央投資補助標準得以明確,原則上東、中、西部地區(含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分別享受中、西部待遇的地區)中央投資補助比例為 30% 、60% 和 80% ,西藏自治區、四川藏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四地州(含兵團)項目可按最高補助額度予以全額( 100% )補助。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二期建設便是文旅康養工程項目建設任務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方面的主要項目之一。[3]
3.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1)結合民族特色文化強化出版公共資源供給能力
西部地區在部署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庫建設方面表現較為積極,不斷提升面向少數民族的出版公共資源供給能力和質量。例如,云南省《關于推動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挖掘整理全省各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建設云南地方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和群眾文化數字資源庫群”,以提升資源質量;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2023年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提供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的、價格適宜的常用書報刊、電子音像制品和數字出版產品”列為少數民族文化服務的服務內容;西藏自治區深入實施“數字西藏”行動計劃,積極推進藏文圖書報刊數字出版建設,引導公共出版資源重點向農牧區和邊境地區傾斜。
(2)推動基層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西部地區將出版公共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納入“補短板、強弱項”項目,補齊農村地區、城鎮化過程中新出現的居民聚集區、農民新村的出版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加快彌合數字鴻溝,推進文化扶貧。農家書屋作為基層公共閱讀服務設施,因以農民為目標受眾而受到廣泛關注。[4農家書屋的數字化建設與鄉村公共閱報欄(屏)、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基層綜合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的提檔升級共同發力,旨在解決鄉村閱讀服務不充分問題。例如,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建成并上線了全省首家數字農家書屋——“書香文山數字農家書屋”,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實體農家書屋共同形成三位一體的農民數字閱讀服務體系;重慶市依托“學習強國”平臺優勢,在全國率先試點創新建設“學習強國”數字農家書屋,打造“三端合一”的出版公共閱讀傳播服務體系;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南區已實現衛星數字農家書屋全覆蓋,并與圖書館、文化館以及社區農家書屋聯動發展。
(3)囚地制且打造出版公共服務網絡西部各地善用優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打造出版公共服務網絡。一方面,建設本地文化云,加快推進智慧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農家書屋、城鄉閱報屏等建設,并建立聯動機制。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加快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草原書屋和“鴻雁悅讀”計劃一體化改革,助力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全面融合發展;陜西省創新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動縣級以上文化館 100% 對接國家和省級公共數字文化平臺,用好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實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全覆蓋;四川省明確到2035年全省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基本建成,深度融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聯通基層陣地。另一方面,推動優質出版閱讀資源向基層一線下沉。西部地區開展實施全民閱讀“八進”(進農村、進社會、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進網絡)工程,大力推動出版公共服務在不同群體間的均衡發展。例如,《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自治區“十四五”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務規劃的通知》明確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推動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蘇木鄉鎮(街道)、嘎查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面覆蓋”;《內蒙古自治區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2016—2025年)》提出要“構建完善全民閱讀活動公共服務體系”,“以公共圖書館為主體,蘇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草原)書屋、社區書屋、校園書屋和職工書屋為補充,構建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公共圖書閱讀服務網絡”。
4.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治理理念不斷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現代化公共數字文化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出版公共服務治理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不斷提高出版數字化平臺共享水平、優化城鄉出版數字資源配置、強化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治理的系統性并推動其制度創新。西部地區地方政府在應用數字技術和數字思維提升出版公共服務治理能力、構建以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數字政府等方面的意識持續提升,并且積極以數字化改革驅動出版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創新和出版公共服務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數字化賦能打通出版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例如,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一方面大力推動“ + 全民閱讀”“ + 農家書屋”與國家出版發行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國家公共文化云等融合,以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數字化提升工程等為牽引,運用數字技術整合出版公共服務資源,以出版公共服務標準化、精準化為基礎提高出版公共資源共享水平;另一方面積極倡導政府布局,推動市場化運營,調動社會參與,鼓勵民間讀書會和閱讀社團、虛擬閱讀社區、數字化商業應用平臺、志愿服務者等主體廣泛參與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治理。在此背景下,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多元治理格局正逐步顯現。
三、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1.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發展水平不均衡
(1)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地區
首先,我國數字化發展水平總體呈現東強西弱的空間演化規律,這一特征在數字化接入水平、數字化應用水平與數字化績效水平等多個方面均有所體現。從基礎設施覆蓋到技術滲透程度,從創新能力構建到經濟社會效益轉化,東部地區憑借其區位優勢、資本積累與人才資源,始終處于數字化發展的前沿,而西部地區受制于歷史基礎薄弱、資金投入有限、高端人才短缺等因素,在數字化進程中整體滯后,與東部地區形成明顯梯度差。其次,出版公共服務因受到財政政策、公共文化福利支出比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整體文化素養和數字素養水平等多重因素影響,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以圖書公共服務為例,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的整體水平更高,更易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正外部性作用,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社會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更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5]而在移動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方面,不論是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總量、網絡化內容建設還是智慧化服務效能,西部地區均處于劣勢。
(2)區域內發展分化凸顯
由于西部地區各省份之間長期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加之出版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后等,西部地區的出版公共服務的區域內發展分化問題較為突出。一項針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區域均等化的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區域均等化水平較低,整體呈現出東部超前、直轄市優勢、西部居中、中部下沉、自治區短板的態勢。[具體來看,云南、貴州、廣西等西部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相對較低。[7]
2.西部地區出版公共特色數字資源建設有待加強
一方面,西部地區是我國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的富集地,孕育了敦煌文化、藏文化、簡牘文化、西夏文化、滇黔文化、絲路文化等民族特色文化板塊。盡管西部民族地區地方政府在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制度設計中體現出對少數民族數字文化特色資源建設的重視,但在特色數字出版精品資源的挖掘、策劃與建設等方面仍顯薄弱,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庫群建設與主題出版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全民閱讀工程等文化工程資源建設的融合亦不夠完善。
另一方面,西部地區大多屬于老少邊窮聚集的區域,地理位置偏遠、村落分散、人口老齡化、低學歷人口較多、居民數字素養不高等情況突出。目前,面向基層的出版公共特色數字資源供給并不充分,在精準掌握群眾實際需要和接受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文化閱讀需求等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根據《關于印發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的通知》,在農家書屋配備的出版物中,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列入的品種和數量比例均不得低于 70% ,本省(區、市)出版物不得超過 30% 。[而以《2023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為例,其圖書資源、少數民族文字圖書資源、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資源的配置比約為 19.3:1:2.4 ,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特色化選題匱乏[、資源利用率低或供給精準性不足、指導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因此,如何通過數字化賦能強化各級基于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的選題特色化推薦機制和供需對接機制建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缺乏統一規劃
近年來,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建設發展迅速,在國家公共文化云、國家出版發行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中國農家書屋網、中國全民閱讀網等公共文化云服務平臺的牽引下,初步建立了省域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庫、大數據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推進建設文化大數據體系和文化專網、貴州省打造多彩貴州文化云大數據平臺、陜西省推出陜西公共文化云與陜西文旅之聲等,積累了以普及全民閱讀、全民藝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以挖掘地方特色出版資源為建設方向的、較為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但是,由于屬地管理、區域化發展和行業分割等問題,西部各地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和數據標準規范,地方文化云與國家文化云、地方文化云和當地智慧城市平臺等網絡平臺之間數據互通不足,造成數據壁壘,不同層次的平臺數據共享能力有限,[形成“數據孤島”,平臺數據與文旅公共數據、政務公共數據、社會網絡公共數據之間的互通欠缺,跨系統平臺建設與資源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缺乏統一的宏觀調控機制。這不僅影響了出版公共資源傳播的時效性和覆蓋面,還對推進出版公共服務的智慧化治理形成了阻力。
4.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治理效能有待提升
出版公共服務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決定了其以政府主導、財政支持為主要治理方式,強調政府、市場、社會三者共同對出版公共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但是在實踐過程中,西部地區面臨兩大問題。
(1)地方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較弱
以出版公共服務為基礎推動出版業高質量共享發展是可行之道,不過共享發展和資源配置受到政府調節的影響。西部地區地方政府在應用數字技術和數字思維提升出版公共服務治理能力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態勢,但就現狀而言,其成果尚未能夠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閱讀服務的多元化需求。根據清華大學數據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省級數字政府發展指數,除四川省外,西部其余地區的發展指數均排在全國第20名以后,西部地區省級政府數字化治理水平大多屬于發展型、追趕型,民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獲得感普遍不高。[]
(2)出版公共數字化資源供給主體較為單一
在實踐過程中,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治理面臨的“強政府、弱社會”資源供給格局仍然存在。出版公共數字化資源主要來源于基層政府部門主導的購買行為,依靠傳統出版單位的數字版權授權,尚未建立起政府有效引導、社會力量積極支持、公眾廣泛參與的多元協同供給格局。在資源整合方面,系統性、全面性不足,未能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數字公共知識服務覆蓋,整體供給效能不高,導致數字化資源供給與群眾實際需求之間存在顯著錯位,供需不匹配問題較為突出。例如,西藏農家書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由于資源缺乏整合與分類,導致針對西藏本地特有農作物、牲畜等的內容供給不夠充分,媒體資源呈現效果不佳,面向留守老人等特殊群體的數字化閱讀資源供給不足,嚴重影響了農家書屋的使用效率。[12]
四、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
1.加強數字化標準制度建設,促進出版公共服務均衡協調發展
近年來,隨著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不斷得到強化,[13]出版公共服務標準制度建設逐步得到落實與完善。西部地區應積極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在堅持中央主導、地方主責的基本原則下,出臺和落實不低于國家標準、內容無缺項、人群全覆蓋、財力有保障、服務可持續,以及與國家標準充分銜接、既有共性又有地方特色的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實施標準。[14]
(1)加強標準制度調整與建設論證評估
西部地區應統籌考慮行政區域內人口規模與分布、人民群眾文化閱讀需求、民族文化特色、財政保障能力等因素,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標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資源、數字農家書屋平臺、全民閱讀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閱讀服務等的數量、規模和布局,構建便利可及、均等化服務的公共閱讀圈,并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2)加強標準監測與服務落地評估
西部地區應建立標準實施監測和結果反饋機制,并定期開展人民群眾閱讀需求分析、滿意度調查與實施效果評估。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告(第五號)》,我國西部地區 36~54 歲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比為 48.6% ,55歲以上的占比為 29.5% ,未上過學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比為 8.7% 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比僅為 6.6% 。[15]總體來看,西部農村地區離鄉務工人員占比較高,留守村民主要是兒童、婦女和老人。西部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標準實施必須要考慮特殊群體的數字閱讀需求,加強標準落地效果評估,確保人民群眾對出版公共服務可獲得、有感受。
2.堅持“重心下移”,推動優質特色出版公共數字資源直達基層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作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任務之一,這為當前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重要方向。西部地區基層出版公共服務孱弱與基層文化治理的結構性難題關系密切,從城鎮化引發的鄉村文化“空心化”、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與文化認同問題嚴峻、優質公共閱讀資源難以深入基層、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治理內生動力不足等情況中可見一斑。因此,應堅持“重心下移”工作理念,通過數字化賦能優化出版公共資源配置。
(1)建設優質特色出版公共資源庫群
根據《“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加強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建設,建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較高歷史、人文、科學價值,展示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數字資源,是加強數字文化內容資源建設的重點任務。西部地區擁有全國超2/3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超1/3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子項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具有獨特民俗民風的國家級傳統村落,[16具備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和非遺文化資源。應充分挖掘西部地區典型的民族特色與多元文化、特色鄉土文化與中華農耕文明等特色選題,打造具有特色的出版公共資源庫,提升特色閱讀內容的數字供給能力。同時,加大主題數字閱讀引領,以高品質的公共閱讀資源引領基層閱讀風尚,著力改變部分群眾仍然熱衷于“三俗”文化的現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2)完善出版公共服務供需對接機制
西部地區應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開展對接基層群眾實際閱讀需求和閱讀興趣的智慧分析、評估與服務,構建出版公共服務用戶畫像和知識圖譜,建立需求征集與反饋機制和特色化選題推薦機制,實現精準閱讀傳播。同時,完善各類數字出版公共服務機制,加快出版公共數字化平臺建設,構建全天候線上公共閱讀數字資源直達、“線上點單、線下配送”融合直達路徑與服務模式,通過不斷縮短出版公共服務供給者與使用者的距離,來強化公共閱讀資源的可接受性和可獲取性。
3.堅持共建共享,打造互聯互通的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
出版公共服務平臺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其共建共享旨在融合線上和線下出版公共服務,建設“一站式”數字移動互聯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互操作和多元異構數字閱讀資源數據的兼容與融合共享。結合西部地區實際情況,可從三個方面著手。
(1)建設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民族出版數字化平臺
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聚的地區,必須重視面向少數民族讀者的民族出版數字化平臺建設。可以以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為牽引,以結構化數據資源為標準進行出版公共資源的整合,以統一的標準規范進行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向民族出版單位開放,發揮平臺在出版信息共享、智庫服務、版權交易服務等方面的重要功能。[17]
(2)推動出版公共服務平臺對接國家文化云等平臺
西部地區應積極倡導政府布局、市場化運營、社會參與的模式,推動出版公共服務平臺對接國家文化云、國家出版發行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將公共閱讀資源建設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同時,推動農家書屋與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數字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互聯互通,探索建立資源共享、閱讀互通、城鄉一體的公共閱讀服務體系。
(3)明確共建共享的平臺版權管理方案
平臺共建共享往往會打破原來存在于著作權人、數據庫權利人、公共文化機構、出版單位、公民個體等多元主體之間的版權平衡狀態。因此,出版公共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建設需要綜合考慮開放獲取式資源、自建式資源以及商業性資源等不同版權性質資源類型,通過知識共享協議、版權許可授權協議等方式構建平臺版權管理方案。
4.推進數字化治理,提升出版公共服務智慧化效能
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治理融理念、制度、機制和技術于一體,在出版公共服務治理中融入數字技術,有助于西部地區出版公共服務治理效率的提升、治理模式的創新和治理場景的升級。
(1)制訂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治理發展規劃
西部地方政府應以負責任的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將出版公共服務治理效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全民閱讀指標評價體系并開展全民數字閱讀調查、發布全民數字閱讀報告。同時,建立出版公共服務大數據平臺,完善出版公共服務的日常監測、綜合考核、效能分析、投入測算、數據使用系統,實現出版公共服務數據的共享交換與治理,強化出版公共服務數據的價值開發與應用,以提升政府出版公共服務治理的“上云用數賦智”水平。
(2)推動建立出版公共服務多元數字化治理模式
西部地區應建立出版公共服務主體間協同機制,合理構建政府、公益性出版單位、經營性出版單位、社會組織和非營利機構、公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模式,并重視培育出版行業組織、鼓勵公民主體積極參與出版公共服務。[1]例如,數字農家書屋的資源采編模式除了出版單位對傳統出版物數字版權授權之外,還應調動人民群眾作為治理主體的積極性,提高農家書屋自我建設、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的現代化治理水平,推動“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結合,實現文化數字化善治。
五、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數字化與數字技術已然成為新時代引領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西部地區應通過加強數字化標準制度建設、推動優質特色出版公共數字資源直達基層、打造互聯互通的出版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提升出版公共服務智慧化效能來推動出版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數字鄉村文化振興,促進出版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并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
參考文獻
[1]方卿,何珊.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之共享發展以出版公共服務為基礎推動出版業共享發展[J].編輯之友,2024(10):29-36.
[2]郝婷,魯思奇.民族出版與主題出版融合發展路徑研究——以西部地區民族出版為例[J].出版科學,2024,32(3): 97-109.
[3]玉樹文旅.中共中央國務院:文旅康養上升至國家戰略,最高補貼達 100% [EB/OL]. (2024-08-28)[2025-06-10].https://mp.weixin.qq.com/s/G7tKot9XA_Zp_ft9Z1tBhw.
[4]張志強,孫張.“十三五”時期我國出版業公共服務的成效、經驗與發展建議[J].中國出版,2020(23):13-21.
[5]張涵,陳艷紅.中國省域圖書公共文化服務的時空演變及其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經濟地理,2021,41(11):149-156.
[6]完顏鄧鄧,王子健.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區域均等化實證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0(5):50-58,66.
[7]杜荷花.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的時空分異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0(7):56-66.
[8]中國農家書屋網.關于印發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的通知[EB/OL]. (2009-02-09)[2025-06-10].https://www.zgnjsw.gov.cn/xwzx/tzgg/200902/t20090209_59452.html.
[9]李本乾,馬姣姣,唐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的“三化”創新路徑研究——以2013—2022年農家書屋推薦目錄為對象[J].中國編輯,2023(5):40-46.
[10]楊琳,劉閣.面向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出版數字化平臺建設研究[J].出版廣角,2022(13):13-22.
[11]吳振磊,徐璋勇.西部藍皮書:中國西部發展報告(2023)——數字化驅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20
[12]沈陽泰,齊江蕾.“數字西藏”建設背景下西藏農家書屋數字化轉型路徑探析[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97-203.
[13]李斯.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的制度創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制度的確立、貢獻與經驗[J].圖書館論壇,2021,41(7): 10-17.
[14]張小燕,沈肖煒.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特點、原則與任務[J].圖書與情報,2022(6): 9-17.
[15]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EB/OL]. (2017-12-16)[2025-07-09].https://www.stats.gov.cn/sj/tjgb/nypcgb/qgnypcgb/202302/t20230206_1902105.html.
[16]吳振磊,徐璋勇,茹少峰.西部藍皮書:中國西部發展報告(2024)—西部地區鄉村振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175-180.
[17]翟瑛棟,任憶冬.互聯網時代民文出版數字化轉型研究[J].出版科學,2018,26(4):93-98.
[18]黃先蓉,嚴貝貝.我國出版公共服務社會化探索[J]出版科學,2024,32(1):5-11.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in Western China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HAO Ting GUO Yil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top-level designs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and documents such a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ofthePublishing Industry have emphasized the need to enhance digitalization levelsand promote the alocation of high-quality public publishing resources toward rural areas,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ethnic minority areas,and poverty-stricken areas,so as to addressthe issues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Western China accounts for over 70%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country,and its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nearlyl/3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It encompasses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ethnic minority areas,border areas,poverty-stricken areas,and remote areas, making ita key focus for China in achie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s.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and the task of achie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in Wester Chin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providing the feasible path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Throughthe literaturereviewandcaseanalysis,thearticleclarifies thesignificanceofthe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in Western China,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digitalization in Wester China.Based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ase interpretation,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in Western China,and proposes the targeted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This study finds that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is hindered by the following issues: ①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level is uneven, facing two major challenges:lower development level than that in Eastern China and promin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 ②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inctive digital resource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with the facts that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welfare engineering resources is insufici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recommendation for topic selection mechanisms and supply-demand docking mechanisms is also inadequate. ③ The digital platforms lack unified planning, with the absence of macro-control mechanisms for crosssystem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standard construction. ④ Th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governance needs to be improved,facing two major problems:weak digit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local govermments and relatively homogeneous resource supply entities.
In the context where digitiz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have become new driving forces for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the new era,the proposed pa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can help revitalize the digital rural culture, promote the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and advance the publicity efforts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article proposes an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①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standard system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② Adhere to the \"shifting the focus downward\" and promote the direct deliveryof high-quality and distinctive public digital publishing resources to the grassroots level. ③ Adhere to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and create an interconnected digital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④ Promote the digital governance, and enhance the smart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 publishing services.
Keywords: Western China; publishing public service;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Afili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貢獻聲明
郝婷:研究總體構思,研究方法設計,文獻分析,撰寫論文,修改論文;
過憶霖:文獻分析,調查研究,撰寫論文。
收稿日期:2025-06-10 修回日期: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