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人民”二字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面對深刻變化的世情國情黨情,如何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根基,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我們必須回答好、解決好的根本性課題。
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中原、華北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糧有糧;民兵、民工冒槍林彈雨,忍風雪饑寒,千里遠征,隨軍轉戰。“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經過66天的鏖戰,人民解放軍擊敗了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創造了“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跡,這與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這場戰役,陳毅同志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據統計,參與淮海戰役后勤保障的民工總數達543萬人,相當于每名戰斗員身后有9名民工在保障。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深刻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軍隊的戰略戰術運用、將士們的信心和勇氣、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往往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我們黨始終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把黨和人民各項事業推向前進。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獲得并不斷鞏固執政地位,關鍵就在于有牢固的群眾根基,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支持。對此,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我們要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新特點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接受群眾監督,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要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向前發展,黨對于脫離人民群眾、損害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各種問題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整治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蘭考參加并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這些年,我們的發展成效很顯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冷靜一想,是不是黨的凝聚力、群眾的向心力就同步提高了?是不是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就更加密切了?事實表明,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黨同人民的聯系就更加密切了、必然密切了,有時候反而是疏遠了。”對此,他進一步指出:“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過去大大增加,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黨要經受住‘四大考驗’、防止‘四種危險’的目的所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決定雷厲風行抓作風建設,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這里。”這段話揭示了黨的作風建設關系人心向背的實質,明確了黨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心和魄力。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1946年3月,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到訪延安,隨行記者寫下這樣的字句:“在延安,黨的干部工作時間很長,吃得又很差,冬天還減為一日兩餐,吃的主要是小米和青菜。他們在窯洞里,坐在木椅或木凳上,在小油燈的暗淡燈光下進行工作。然而,看起來他們并不感到疲勞,甚至在敵人即將大舉侵犯時也如此…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中國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這些都是口號,但又包含著比口號更深的含義,代表著一種極深的感情,一種最終的信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認識和對待人民問題上形成強烈的對比,一些國際友人,愛國華僑、民主人士以及普通民眾等,都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如何看待人民、如何對待人民,決定了國共兩黨的不同命運走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他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并告誡全黨,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部署。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同時也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202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我們共產黨人干事業、創政績,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為了個人升遷得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帶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反對貪大求洋、盲目蠻干;堅持出實招求實效,反對華而不實、數據造假;堅持打基礎利長遠,反對竭澤而漁、勞民傷財。”這一要求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看待和對待人民問題上一脈相承,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守人民立場。堅守人民立場,是我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關鍵所在,也是黨長期執政的根基所在。
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是保持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
黨的作風關乎黨的形象,是人心向背的晴雨表。黨的作風決定著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最直觀的認識和感受,黨的作風建設影響、塑造著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認同程度。
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堅定不移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注重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堅持以上率下、從中央政治局帶頭做起,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糾治“四風”開展集中教育和一系列專項整治,黨風政風煥然一新。
對于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2014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必須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隨著實踐的向前推進,對于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2025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治“四風”長效機制進行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指出,自我革命是我們黨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從抓作風入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一條重要經驗。
從作風無小事到“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再上升到經驗認識,這表明黨在這一問題上的認識的深化和對規律的把握,抓住了筑牢黨長期執政群眾根基的關鍵。
打鐵必須自身硬。我們黨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贏得歷史主動,贏得人民擁護。要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斷純潔干部隊伍,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涵養清風正氣,以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詮釋對人民的赤誠,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筑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群眾根基,是一項永恒的任務,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生命工程。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十四億多中國人民的磅礴力量,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創造新的人間奇跡。Z
【作者:鄭建,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杜小雨,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責任編輯:宋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