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破日軍封鎖、打通北平城內與平郊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系,1939年初,冀熱察區黨委在妙峰山開辟平西秘密交通線,并配備秘密交通員。到1945年1月,妙峰山到北平的平西秘密交通線擴展至3條,在傳遞黨的文件和情報、護送人員、轉運物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盛夏,京西妙峰山滿目青翠。山腳下有一座古樸小院,門楣上懸掛的那塊“平西情報聯絡站”牌匾,顯得滄桑而神秘。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平西抗日根據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聯絡站,同時也是《潛伏》《地下尖兵》等文藝作品的故事發生地,交通員們智斗日偽軍、護送來往人員的抗戰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紅色電波傳密報
情報工作既重要又危險,對情報人員的要求極高。1940年10月,曾在莫斯科學習無線電通信、擔任中共中央社會部電臺臺長的季才從延安奔赴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會部工作。到達河北平山縣后,李才開始熟記北平的城市生活細節,包括北平地圖、每一條街道的位置及交通方式。
▲1941年12月,肖芳(后排右二)護送林邁可(后排右三)等人去平西根據地途中與游擊隊隊員在妙峰山留影

1941年初,平西情報聯絡站成立。曾留學莫斯科東方大學的鐘子云被任命為站長,李才為副站長,負責秘密電臺工作。3月,李才與北平城內的平津情報聯絡組成員陳叔亮接頭,開始組裝試用電臺。4月,鐘子云潛入北平,秘密會見黃浩、王定楠等10余名同志,了解他們的情報發展情況。
在平西情報聯絡站的工作中,地下電臺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情報人員不僅要及時向上級報送獲悉的重要情報,還要保持與北平城內的電訊聯絡。
電視劇《潛伏》主人公余則成和翠平的原型之一王文(原名吳啟滿)、王鳳岐(原名劉桂芬)夫婦,是平西情報聯絡站的情報人員。1942年初冬,他們以夫妻名義,租住在煙袋斜街的小石碑胡同11號院。黨組織還特意找了一位陳老太太當“媽媽”為他們作掩護。
1943年冬,上級決定在妙峰山澗溝村建立一個秘密電臺。電臺設在山洞里,條件極為艱苦,由女干部蘇靜負責電臺工作。蘇靜與戶主的兒子假扮為夫妻作掩護,數年如一日,秘密傳遞重要情報信息,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成就了“紅色電波傳密報,甘灑熱血鑄豐碑”的佳話。
秘密“血脈”送物資
日軍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全面封鎖,秘密交通線是情報人員的安全線,也是向抗日根據地運送物資的生命線。
1939年開辟平西秘密交通線時,燕京大學學生、地下黨員肖芳是冀熱察區黨委派遣的人員。肖芳白天隱蔽,晚上活動,活躍在前后沙澗、七王墳、蘇家坨一帶。燕京大學沒有交通站點,在妙峰山平西游擊隊隊長張清華的幫助下,肖芳與同為共產黨員的胞兄肖田在燕京大學的1號臟水井內,成立了燕京大學秘密交通點,將城內物資轉移到郊區再送往根據地。由于活動頻繁,肖芳被日軍察覺,機警的他在日本憲兵隊前來抓捕前,迅速通過秘密交通線安全撤回了平西。
轉運藥品是一項艱巨任務。法國醫生貝熙葉在北安河有一座貝家花園,他的管家正是一名秘密交通員。1939年,貝熙葉開始幫助冀中軍區平津地下黨組織負責人黃浩,用汽車將醫藥物資從城內送到貝家花園。日軍燃油管控后,汽車無法經常使用,年近70歲的貝熙葉改騎自行車運送藥品。他一到貝家花園,早已在這里等待的秘密交通員,接力把藥品轉運到各根據地。從北平、妙峰山、平西、普察冀至延安的交通線,就這樣搭建起來。當白求恩大夫拿到這些稀缺藥品時,不禁贊嘆:“真了不起!”1943年黃浩身份暴露,也是由秘密交通員接到貝家花園,然后從妙峰山進入平西根據地。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他對媒體說,“我們不會忘記…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
智勇雙全護轉移
整個抗戰時期,平西秘密交通線成為平津與根據地之間的重要通道,在平津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大批黨員骨干、進步青年和各方面的人才通過這條交通線進入各個根據地,為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北平通往各抗日根據地的秘密交通線示意圖(部分)

1939年夏,康紀元受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會部指派,率領曹永林、張永寧、趙雖勇等在妙峰山一帶開展地下交通工作。1939年9月13日,細雨綿綿,8名北平進步女學生在地下交通員宇的帶領下,連夜翻越妙峰山,奔向平西根據地。這8位女學生中,有5名是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分別是石梅、張倫、洛林、李毅、劉瑾華。她們都是香山慈幼院幼稚師范的學生,在她們的老師、地下黨員張藩的引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的第二天,燕京大學英籍教師、電訊專家林邁可和夫人季效黎以及另一對英籍夫婦為躲避日軍搜捕,幾經周折來到貝家花園,最后在地下黨組織和交通員的幫助下,通過秘密交通線到達平西。林邁可后又去往晉察冀和延安,為我黨培養了一批無線電骨干人才,還設計建造了大功率發報機和高靈敏度定向天線,使新華社英文廣播于1944年9月1日順利開播,讓世界第一次聽到了延安的聲音。
1942年起,平西情報聯絡站在交通線沿線物色秘密交通人員,建立秘密交通聯絡點。優秀交通員“琴姐”原名楊鳳蘭,在日偽軍嚴密封鎖的情況下,她將情報藏在小腳趾下面,沿下葦甸、擔禮、軍莊、三家店至阜成門交通線,步行數十公里,一路機智應對敵人盤查,及時準確地傳遞了大量情報。
無數像“琴姐”一樣的交通員,冒著生命危險,穿梭于崇山峻嶺和敵占區之間。他們有的偽裝成香客,有的扮作農民,巧妙避開敵人的盤查,確保完成每一次情報傳遞、物資輸送和人員轉移任務,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硝煙散盡,如今的妙峰山,依然風景優美、游人如織。當年秘密交通線留下的部分遺址遺跡,成為紀念那段烽火歲月的紅色印記。那些隱藏在文字和老照片背后的抗戰往事,讓這里成為紅色旅游打卡地,為培養教育年輕一代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作者: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二級調研員)(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