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原名黃寵錫,廣東省揭陽縣頂埠村人。1937年5月,黃浩奔赴延安,途經陜西省三原縣時見到彭德懷同志,彭德懷為黃浩題寫“堅持抗戰到底”,并建議黃浩利用他在北平的社會條件,從事統戰聯絡工作。黃浩肩負使命返回北平,在教會、中小學校、挑補繡花工廠等地,設立秘密掩護點十余處,為抗日根據地運送醫藥、器械等物資。
在車水馬龍的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東側,有一條不起眼的小胡同,其名字頗為詩情畫意一一“百花深處”。北平淪陷后,中共晉察冀分局在北平城內先后設立了一些地下情報站、聯絡站,百花深處胡同西口的古玩鋪明華齋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屬于中共晉察冀分局社會部黃浩地工組的一個聯絡點。
抗戰期間,黃浩以新街口基督教長老會福音堂長老的公開身份為掩護,陸續設立了十幾處類似明華齋的秘密聯絡點,構建起一張嚴密的單線情報網,主要任務是為抗日根據地購買、收集和運輸稀缺藥品。
建立情報網絡
黃浩,1895年出生于廣東省揭陽縣頂埠村的一個普通家庭。青年時期,他就讀于廣州光華醫學院。讀書期間,黃浩學業優異,胸懷救國救民的理想。畢業后,他曾任西北軍軍醫。這段經歷不僅鍛煉了他的醫術,也讓他看清了國家貧弱、民族危亡的嚴峻現實。
1920年,黃浩與妻子王佩芝輾轉來到北平,他們在前門西河沿開了一家小診所,后遷居德勝門內簸籮倉胡同,創辦了“寵錫挑補繡花工廠”。黃浩夫婦熱心公益,捐款修繕了新街口基督教長老會辦的崇慈小學校舍,黃浩因此被選為校長和新街口基督教長老會福音堂長老。這兩個身份,不僅讓他在社會上贏得了尊重,更為他日后開展地下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掩護。
黃浩(右)和王佩芝的合影

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怒潮。黃浩夫婦積極響應,參與募捐、慰問東北抗日義勇軍傷員等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逐漸接觸并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及其救國救民的主張。
1937年5月,42歲的黃浩同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的一批愛國青年共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途經陜西省三原縣云陽鎮時,他們有幸遇見了紅軍前敵總指揮彭德懷。彭德懷同志親切接見了他們,詳細詢問每個人在北平的學習、生活情況。彭德懷同志認為黃浩長期居住北平,有著良好的社會關系,適合留在北平從事統戰聯絡工作,還在黃浩的紀念冊上寫下“堅持抗戰到底”六個字,勉勵他為抗日救國多作貢獻。這次會面,不僅堅定了黃浩的抗日信念,也讓他明確了自己的使命。
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日軍鐵蹄踐踏下的華北大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加強北平和抗日根據地的聯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先后在平西、平北、冀中等地建立了秘密情報聯絡站和交通站。黨組織安排黃浩返回北平,并同冀中軍區衛生部部長張珍接上了關系。
當時,冀中抗日根據地受到日偽軍的嚴密封鎖,藥品和醫療設備奇缺。張珍交給黃浩的重要任務是在北平建立地工組,負責搜集情報、籌集藥品和醫療器械并秘密運往根據地。黃浩深知任務的艱巨和危險,但他沒有絲毫退縮,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這副重擔。
黃浩以教會、中小學校、挑補繡花工廠為平臺,并利用到上海、廣東、香港等地籌款的機會,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了一批知識分子、愛國華僑參與、支持抗日斗爭。同時,他先后設立了明華齋古玩鋪、泡子河李慶豐家、板廠胡同張蘭芳診所、白塔寺中和醫院以及自己的3處住所等在內的10多處秘密聯絡點,建立了嚴密的情報網。
為根據地購買藥品
1939年5月的一天,有位從保定來的“教友”到福音堂找黃浩,此人是地下交通員老楊。老楊把袖口拆開幾針,撕開一個小縫,從里面取出一個折好的細長紙條,遞給黃浩,小聲地說道:“黃長老,這是一個密寫的藥單子,是‘家里’急需的,張珍部長讓你抓緊采購,盡快運回去。”
原來,前不久白求恩發現冀中軍區戰地醫院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嚴重短缺,于是請張珍開了藥單。張珍派人將藥單送到平西情報聯絡站,站長隨即派老楊把密寫的藥單送到北平,直接交給黃浩。
黃浩接過密寫的藥單子,淡定卻又十分堅毅地說:“好!我一定按期把藥品送到‘家里’。”黃浩收好藥單,與老楊商定下次接送藥品的時間地點后,急忙回到簸籮倉胡同6號的家。比照藥單,夫婦倆一算,除了香港、上海過幾天秘密發來的一批藥品外,還缺一部分藥品,必須立刻籌措經費,啟動地工組成員購買。
在日本侵略者的眼皮子底下為八路軍購買藥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要冒極大的危險。
黃浩把藥單藏在自行車的車把套內,讓女兒黃曙鳴騎車到崇文門泡子河14號和東柳樹井17號兩個聯絡點送信。
接到任務,地工組成員立刻行動起來。
王佩芝和黃浩的秘書吳又居到北平匯豐銀行,將黃浩從廣東潮汕、香港等地同鄉、親友籌集來的巨額經費,以進貨的名義,取出一些作為買藥的資金。
地工組成員李慶豐是協和醫院宗教交際部主任,他利用自己在協和醫院工作的便利條件,購買了西藥及醫療設備;另一位成員劉仁術從位于王府井大街的“陸軍御用達”藥店購買了部分藥品。
兩天后,香港、上海寄來的藥品到了,夫妻倆前往新街口郵局取貨回家。
夜深人靜時,他們和女兒在后院將藥品、器材分類包裝。為避免路途中藥品遇雨受潮,王佩芝先用蠟紙把粉劑和片劑藥包好,再用黃色土油布包嚴,最后用布包裹,分別裝入柳條箱,以便秘密攜帶和轉運。
約定的時間到了,根據地派來的交通員以聯系生意為名,到明華齋古玩鋪秘密取走藥品。幾經輾轉,冀中軍區戰地醫院的傷員們終于用上了這批救命的藥品。
就這樣,黃浩地工組的成員一次次把八路軍急需的醫藥物品送到抗日前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虎口脫險繼續戰斗
1943年8月7日拂曉,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降臨到黃浩頭上。原來,兩天前日本憲兵隊闖入阜成門內翠花橫街9號,破獲了中共中央社會部的一部秘密電臺。他們順藤摸瓜,前來抓捕黃浩。
聽到激烈的撞門聲,黃浩知道大事不好。他穿著拖鞋急忙從后院臥室跑了出來,與前來報信的妻女撞了個正著。此時,大雨傾盆而下。正門是出不去了,他們直奔東跨院,王佩芝蹲下身子讓黃浩踩著自己的肩膀往上爬。黃浩腳一滑從夫人肩上摔了下來,女幾趕緊搬來木梯子,黃浩登梯爬上小平房。憑借平日練習太極拳打下的底子,他從小平房蹕上房頂,甩掉腳上的拖鞋,光著腳翻越院墻,穿過小胡同一口氣跑到交道口板廠胡同張蘭芳診所,暫時脫離了危險。
日本憲兵闖入院中四處搜查,沒有找到黃浩,王佩芝和女兒咬緊牙關沒有說出黃浩的去向。無奈之下,日本憲兵只得留下偽警察繼續監視。
第二天,張蘭芳通知李慶豐和劉仁術前往診所共同研究將黃浩轉移出北平的辦法。幾天后,黃浩經貝家花園、妙峰山情報交通聯絡站安全抵達晉察冀邊區。12月底,在地工組成員的精心安排下,王佩芝和家人逃離敵人魔爪到達上海。翌年,黃浩被派往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繼續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力量。Z
(作者: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第二研究處副處長)(責任編輯:宋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