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宋宇攝)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為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推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展覽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充分運用歷史圖片、革命文物、檔案文獻等方式,有力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全面展示了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的雄壯史詩。
宛平城,彈痕累累的城墻靜默矗立。不遠處,“盧溝醒獅”昂首怒吼,銘記著民族覺醒的歷史時刻。
走過象征著8年全民族抗戰、14年抗戰歷程的兩組臺階,進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1.22萬平方米的展廳里鋪展開浴血奮戰的歷史畫卷。
文物無言,卻勝似千言。墨跡猶存的宣言、銹跡斑斑的刀槍、字痕斑駁的家書1525張照片、3237件飽經滄桑的文物,每一張每一件都是烽火歲月的真實切片,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一一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時刻,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這是抗戰勝利的關鍵所在,亦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力量之源。
一則宣言 率先擎旗昭示救國擔當
昏暗的光線籠罩著“奮起抵抗中國人民打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展廳,一面“裂痕墻”映入眼簾。深嵌于墻體之上的,是近代日本侵華累累罪行的記錄,冰冷的文字與圖像瞬間將觀眾拖入那段山河破碎的至暗歲月。
在凝重的展陳氛圍中,1932年4月刊登于《紅色中華》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戰爭宣言》展板格外醒目一一這份由毛澤東起草的宣言,比國民黨政府正式宣戰早了整整九年。
展板旁的電子屏上,滾動展示著九一八事變后第三天中共中央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等材料,清晰印證著中國共產黨最早提出“以武裝民眾的民族革命戰爭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鮮明主張。當山河破碎之際,是中國共產黨率先扛起抗日旗幟,吹響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集結號。
“媽媽,這個英雄我認識,是課本上的楊靖宇將軍!”稚嫩的童音從一幅油畫前傳來。畫面中,楊靖宇將軍緊握武器,自光如炬地逼視敵人,身后仿制的雪原木屋和LED屏中風雪漫卷的場景,將觀眾帶入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戰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立即派遣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骨干赴南滿、東滿、北滿等地組織開展游擊戰爭。“1940年2月,楊靖宇冒著嚴寒,同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直至壯烈犧牲。日軍剖開他的胃腹,里面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棉絮和樹皮。”講解員的聲音低沉而飽含敬意。
同樣令人動容的是趙一曼烈士展區。一份首次公開展出的偽滿濱江省警務廳密報,翔實記錄了這位女英雄從被捕到就義的經過,特別提到她“排除萬難而脫逃只為“再投到趙尚志的麾下去,作一個抗日戰線的斗士”的堅定信念。在血淚遺書前,觀眾久久駐足,“母親不用干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趙一曼烈士字字千鈞的囑托,飽含著共產黨人為國捐軀的赤誠。這種以血肉之軀筑起民族脊梁的犧牲,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最前線”的真實寫照。
紙通電 血肉長城筑就統一戰線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走進“全民族抗戰開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展廳,一面高墻上完整展示著1937年7月8日刊印的《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模擬炮彈爆炸的光影在青磚墻面閃爍,將這份通電襯托得格外厚重,字里行間凝聚著民族危亡關頭的吶喊。
展柜中,一張《革命烈士證明書》靜靜陳列。“沈忠明同志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準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證書上簡短的文字,吸引了幾位觀眾:“沈忠明是誰?”
▲ 館內陳設的敵后抗日軍民雕塑(張前進攝)

“他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最早犧牲的共產黨員之一。”講解員介紹道,1936年,沈忠明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8日凌晨,日軍重兵包圍盧溝橋回龍廟,企圖搶占戰略要地,沈忠明受命駐防,最終在與日軍進行肉搏作戰時壯烈犧牲,年僅27歲。沈忠明的壯舉絕非個例。在盧溝橋頭的殊死戰斗中,多名中共地下黨員沖在前列、英勇殺敵,在抗日正面戰場的第一線,灑下了共產黨人的鮮血。
“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全民族抗戰的開端。”講解員在人群中提高聲音強調,“正是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展廳另一端,一張泛黃的紙上,“鞏固統一戰線六個字以鋼筆草體書寫,落款為“毛澤東”。1938年5月,在八路軍總政治部的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做完題為《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的演講后,知識青年黃克請他題字留念。毛澤東略作思考,提筆寫下了這寄托著期盼的六個字。“這件珍貴的文物由黃克同志本人于1993年捐贈給紀念館。簡短有力的題字,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鞏固統一戰線的深刻認識和堅定決心。”講解員說。
瓦窯堡會議舊址照片、《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文件、《論抗日救國統一戰線》小冊子…這些珍貴檔案,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關頭倡導并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鐵證,充分彰顯了其彪炳干秋的歷史偉績。
一本著作 《論持久戰》照亮勝利航程
昏黃的油燈映照著“窯洞”王墻,一張木桌靜立展廳中央,《論持久戰》的單行本、期刊本、英文首譯本等多種版本文獻陳列于展柜中。在“砥柱中流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站在抗戰最前線”展廳,高度還原的場景讓觀眾仿佛置身于1938年的延安窯洞里一—毛澤東正是在此寫下《論持久戰》。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講解員向觀眾解釋道,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國內存在“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觀點,這句話是毛澤東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以卓越的洞察力對戰爭結局作出的科學預見。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這些充滿智慧與勇氣的群眾性游擊戰法,正是這一戰略思想的生動體現。
步入地道戰展區,彎腰穿過昏暗逼仄的地道,頭頂懸著晃動的馬燈,腳下“吱呀”作響的木板,逼真的作戰環境將觀眾帶回烽火歲月。“戰士們如何在這么狹窄的地道中靈活作戰?”觀眾的疑問很快在出口處的3D立體互動裝置上找到了答案。點擊“進入地道戰視頻演繹”,大屏幕上剖面圖中的人物立刻鮮活起來:有的奮力放水阻攔敵人,有的警惕地監視洞口,有的在狹窄空間內巧妙遷回生動展現了地道作為隱蔽、機動、攻防兼備戰斗堡壘的精妙設計,引得觀眾紛紛點擊觀看。
“這些實景搭建與動態演繹的結合,生動再現了地道戰、游擊戰的真實場景,讓觀眾能直觀感受到當年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進發出的無窮戰斗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紀念館工作人員道出了策展的深意,這不僅是對艱苦卓絕戰斗歷程的追憶,更是對中國共產黨作為奪取抗戰勝利正確方向引領者的深刻詮釋。
一場戰役 百團戰火彰顯軍民偉力
▲ 觀眾在展品前駐足(劉靜攝)

“我前進,你們跟著我,我停止,你們推動我,我后退,你們槍斃我!”硝煙彌漫的壁畫前,群像雕塑發起沖鋒,范子俠將軍鐫刻在殘垣斷壁上的誓言錚錚作響,在火光沖天的百團大戰場景中激蕩回響。
“1940年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場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講解員站在雕塑前講述道,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有力號召下,大量地方武裝和民兵無畏沖鋒,數十萬根據地群眾更是以血肉之軀投入破路、運輸、偵察和救護任務中,彰顯了敵后戰場力量的深厚根基。
A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浮雕《一二九運動》

這種來自人民的力量,在“英雄母親”鄧玉芬身上得到了最悲壯、最感人的詮釋。展柜中,有一個銹跡斑斑的炊具,它曾屬于這位來自北京密云的平凡農婦。面對山河破碎、國仇家恨,鄧玉芬將5個兒子一個接一個送上了抗日救國的最前線。然而,至親接連犧牲,難以想象的打擊接踵而至。鄧玉芬眼檎血淚,卻從未向苦難低頭。她強忍悲痛,繼續為戰士們燒水做飯、縫補衣裳,悉心照料傷員。戰士們都知道,在密云豬頭嶺,有一位堅毅如鋼、慈愛如海的“鄧媽媽”。
鄧玉芬,是千千萬萬用脊梁扛起敵后戰場的中國百姓的縮影。正是這涓滴匯海的人民偉力,支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血火中生根發芽、星火燎原。
一塊立體動態地圖,清晰地勾勒出這股磅礴力量結出的碩果:陜甘寧邊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一塊塊原本黯淡的區域被相繼點亮,最終連成燎原之勢。19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近100萬平方公里的總面積,132萬人的人民軍隊,地圖上的數字無可辯駁地宣告: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廣大敵后戰場和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是堅持抗戰和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走出展廳,四壁硝煙散盡,胸中波瀾未平
觀眾留言簿上,9歲的學生認真記下:“緬懷先烈、勿忘國恥!”
30歲的警察堅定寫下:“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吾輩當自強!
75歲的老人動情寫道:“和平來之不易,珍愛和平,振興中華!”
一段段發自肺腑的留言,字里行間激蕩著穿越時空的偉大抗戰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紓國難;偉力長存,矢志復興續華章。這穿越烽火的精神力量,必將永遠激勵我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進!
浴血抗成 服
(責任編輯:閆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