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有瑞金,北有照金?!?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人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開拓進取,形成了以“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為內涵的照金精神。2015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新時代,我們要從黨的輝煌歷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與力量,大力弘揚照金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傳統,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磅礴力量。
陜西照金,一片英雄的土地,孕育一段紅色傳奇。
20世紀30年代初,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陜甘大地播撒革命的火種,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成立了中共陜甘邊特委和陜甘邊革命委員會,創建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這片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革命先輩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形成了偉大的照金精神。照金精神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逆境中發展壯大的精神脊梁,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追求和扎實工作作風的重要體現,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
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革命豪情中。
“加入黨,就要為共產主義信仰奮斗到底。作為個人來說,奮斗到底就是奮斗到死?!边@是劉志丹入黨時許下的堅定誓言,也是支撐他在革命生涯中頑強斗爭的精神動力。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劉志丹在各地組織兵運和起義,屢遭挫敗,幾次死里逃生,但他仍然堅持發展壯大革命隊伍?!案筛锩€能有不失敗的時候?失敗了再干!”
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過程中,無數共產黨人與革命群眾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前仆后繼,頑強拼搏,“雖九死其猶未悔”。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謝子長說:“共產黨是殺不絕的!”在他的帶領下,家中共有17人投身革命,犧牲的親屬就有9人。1934年1月,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師長王泰吉到豫陜邊開展兵運工作,途經淳化縣通潤鎮時被捕。他英勇就義前,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堪嘆國事日益非,屢經起義與愿違,莫行于先誰繼后,自我犧牲視如歸。功名不必自我成,革命實踐作先鋒,遺囑同志莫顧慮,宇宙將來到處紅?!弊掷镄虚g表現了王泰吉為革命視死如歸的鋼鐵意志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薛家寨地處橋山山脈南端,海拔1600多米,這里重巒疊嶂、地勢險峻,易守難攻。1933年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陜甘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等領導機關遷駐薛家寨,薛家寨成為照金蘇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以及紅二團和陜甘邊游擊隊的后方基地。1933年9月,敵軍趁紅軍主力到外線作戰,從薛家寨后梁發起進攻。此時,山寨里僅有一支政治保衛隊留守,情勢危急。在習仲勛同志指揮下,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的干部和工人拿起武器,婦女游擊隊的全體隊員也勇敢地投入戰斗,阻敵于險壁之下。正當危急時刻,游擊隊總指揮李妙齋率領游擊隊主力及時趕回增援。戰斗從拂曉進行到下午,敵軍狼狐潰逃,紅軍取得薛家寨第一次保衛戰的勝利。
1933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再次重兵圍攻薛家寨,六名紅軍游擊隊女戰士被敵人追到石崖斷壁上,在打光所有子彈后,縱身跳下懸崖,用生命詮釋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節。同鳳云被山腰的樹枝掛住幸存了下來,她的兒子高安平回憶起母親時數次落淚:“娘是個剛強的女人,由于摔傷,她的腰直不起來,走路只能側身挪。但她說,為了革命,值!”
1.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2.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內收藏的革命文物和文獻資料(多布攝)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既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星火燎原”的勝利之本,又是新時代傳承、發揚斗爭精神的力量之源。
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
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革命探索中。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從血的教訓中深刻認識到掌握“槍桿子”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人在陜甘邊地區曾先后舉行過大小70多次兵變、起義,但均告失敗。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認識到,必須建立起革命的武裝,到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邊遠山區開展游擊活動,并逐步建立根據地。1929年4月,劉志丹在榆林紅石峽會議上提出了開展武裝斗爭的“三色論”,即“白色”“灰色”“紅色”?!鞍咨笔侵笣撊雵顸h軍隊內部開展兵運,“借水養魚”;“灰色”是指去爭取改造一些民間武裝;“紅色”是指到農民群眾中宣傳革命思想,招兵買馬,發展壯大隊伍。1932年2月20日,劉志丹和謝子長率領的紅軍陜甘游擊隊奇襲照金當地民團,照金革命的烽火就此點燃。

“陳家坡,不一般,明燈廣場在眼前,明燈亮,明燈紅,明燈照耀向前行,陳家坡會議是明燈,指明了革命新征程…”1933年8月,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在耀縣陳家坡召開黨、政、軍聯席擴大會議,史稱“陳家坡會議”。習仲勛、秦武山等陜甘邊黨和紅軍領導人堅持從實際出發,將紅二十六軍第四團、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和耀縣游擊隊等武裝力量匯聚起來,為恢復和重建紅二十六軍、鞏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會議制定了不打大仗,集中優勢兵力,積小勝為大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深入開展群眾工作的戰略方針,為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陳家坡會議糾正了隊伍中的悲觀情緒與分散紅軍的錯誤主張,鞏固擴大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實現了對根據地各路革命武裝力量的統一領導,使陷入低潮的陜甘邊革命形勢出現重大轉機。陳家坡會議是陜甘邊黨的地方組織糾正“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獨立自主制定正確戰略方針的起點,對堅持和發展陜甘邊的游擊戰爭具有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有人說,陜北這地方不好,地瘠民貧。但是我說,沒有陜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說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935年2月,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與陜北革命根據地統一為陜甘革命根據地,也稱西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共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主力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點。
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
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的深厚情懷中。
3.陳家溝會議舊址
“一不亂殺人,二不整窮人,三打倒款子,四開倉分糧,五平分土地,六增加工資,七優待士兵,八買賣自由,九焚毀契約,十創蘇維埃。”短短的紅軍“約法十章”,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深厚的愛民為民情懷。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凝聚群眾,贏得了群眾的衷心擁護與支持。他們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開展土地革命,到進行游擊戰爭,再到推進根據地經濟和文化建設,始終堅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在根據地創建過程中,劉志丹曾說,只要政策對頭,緊緊依靠群眾,困難是可以克服的。習仲勛一村一村調查研究、挨家挨戶發動群眾,相繼組織起農會、貧農團、赤衛隊和游擊隊,為根據地創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紅軍陜甘游擊隊到達照金后,沒收地主囤積的糧食給老百姓,當地群眾感激地稱分的是“救命糧”,紅軍是“救命恩人”。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組織發動群眾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貧苦農民,廢除反動政府的一切苛捐雜稅,同時積極采取多種措施,減輕農民負擔、扶持農民發展生產。黨政軍人員全部實行供給制,邊區領導人與一般工作人員、紅軍戰士經濟待遇一律平等。根據地開展文化教育,組織群眾掃盲識字,破除陳規舊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對團結教育人民,鞏固根據地和土地革命成果起到了推動作用。

針對根據地農民不識字的情況,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造性推行“豆選法”,選民將黃豆投入候選人背后的陶罐,顆顆豆粒承載著民主權利的重量。1934年11月,陜甘邊區召開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習仲勛當選蘇維埃政府主席,這是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人最樸實的信任與擁戴。毛澤東稱贊習仲勛是“一個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哥哥跟的是咱劉志丹。老劉站在山上喊一聲,咱們干家萬戶齊響應?!痹罕姟⒉回撊嗣?,中國共產黨人時時處處維護和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愛戴。面對極其復雜的斗爭環境和國民黨軍隊的“圍剿”,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凝聚民眾革命力量,以魚水情深、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軍民關系筑起人民戰爭最牢固的“銅墻鐵壁”。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時強調,“當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能夠在照金落腳,就是因為群眾基礎好,他們能夠密切聯系群眾”。這種扎根群眾的工作作風,永遠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是鐫刻在百年征程中最鮮明的精神標識?!艾F在我們黨要依靠群眾,要把照金精神傳承好,發揚好,如果能做到這些的話,我們的事業就固若金湯了?!?/p>
4.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英雄紀念碑(賀路啟攝)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是關乎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根本問題。照金精神點燃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燎原星火,激勵著無數共產黨人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用堅定信念和犧牲奉獻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它不僅是革命戰爭年代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更是我們黨在艱苦環境中錘煉政治品格、凝聚人民力量的生動寫照。
巍巍照金展紅旗,代代精神傳不息。今天,照金精神依然閃耀著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它提醒我們永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底色,號召我們繼承“頑強斗爭”的革命傳統,發揚“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踐行“一心為民”的根本宗旨,以昂揚斗志應對百年變局中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將照金精神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動能,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接續奮斗,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創造新的人間奇跡。Z
〔作者:盧剛,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慧,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責任編輯:宋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