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6月14日在湖南長沙舉行。活動主題為“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各地通過展覽、講座、音樂會、視頻征集、繪畫比賽、教育研學等活動,展現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喚起更多人的珍愛之心。
縱深剖析
1.文物是文化的載體,保護文物就是傳承中華文明。
文物是燦爛文化的實物象征,蘊藏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創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民族精神標識和國家“金色名片”。保護文物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助于維系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我們要把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2.文化遺產為推動世界發展提供重要啟示。
通過研究文化遺產,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過去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文化傳統和應對挑戰的經驗,從而為應對當前和未來的各種挑戰提供寶貴的歷史借鑒。文化遺產歸根結底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當人們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遺產時,可以增強超越一時一地、一國一族的胸懷,關注人類共同的利益和挑戰,從而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
素材積累
借助高科技“慧眼”識文物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魏存峰團隊同故宮博物院合作研發的曲面微區X射線熒光譜儀,能進行定點元素分析、平面掃描分析成像、曲面掃描分析成像,成功解決了曲面物體的高精度元素分布成像問題。團隊攜這一設備先后赴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現場、故宮博物院、山西陶寺考古現場等地,對文物進行檢測。他們用儀器對安徽武王墩墓出土的編鐘支架進行了高精度掃描,發現漆器顏料中含有銅、鈣、鐵、砷等元素,超出了以往的研究認知。“我相信,在高技術的助力下,我們能更好地守護和傳承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魏存峰說。
◆解讀
越來越多的文物專用設備助力科研人員對文物作進一步研究。這展現出科技創新對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科技范”
青海烏蘭縣泉溝一號墓的密封暗格中,藏著一頂華麗的唐吐蕃時期王冠。歷經千年歲月侵蝕,本應富麗堂皇的王冠出土時卻“支離破碎”,發生嚴重的腐蝕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負責人黃希介紹,王冠的金屬胎體厚度不足200微米,僅相當于3張A4紙的厚度,脆弱到了極點,輕輕一碰就會斷裂。
一場整合多學科技術手段、融合傳統技術與高新科技的精密“文物手術”開始了——上萬次的精密焊接、結合傳統鏨刻技藝補配缺損構件,王冠的精美紋飾和形制被復原;糟朽的紡織品內襯上,紋樣也被精準還原;借助X光透射成像、平板CT、超景深顯微定位分析等無損技術手段,散落的2582顆珠飾一一歸位。最終,王冠以“翼龍昂首、立鳳振翅、雙獅護佑”的完整姿態驚艷亮相。
◆解讀
當翼龍、立鳳、雙獅在修復后綻放光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件文物的重生,更是科技對文明記憶的守護。科技賦能,讓千年文物重煥生機,為文化保護注入全新動能。
多方觀點
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
◎孫 琨 "王 干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相互關聯、互為前提的關系。只有做好文化傳承,文化發展成果才能不斷積累,后人才能在前人文化實踐的基礎上開始新的征程,更好進行文化創新;只有基于文化傳承的創新,才是一種有根基、有內涵、有生命力的創新,才能為社會生活注入源頭活水。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具有歷史性、藝術性、傳承性、文化性等鮮明特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在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的同時,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煥發生機與活力。
加強保護是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前提。保護必須是科學保護,只有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才能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和支撐。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4月9日)
線性文化遺產,保護不能“線性”
◎鄒 翔
線性文化遺產,主要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線等都是其重要表現形式。這類遺產,具有歷史跨度大、地域范圍廣、遺產類型多樣等特征。蜀道,長城、京杭大運河、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都是我國線性文化遺產的代表。
對于線性文化遺產,保護不能是“線性”的單一向度,也不能只顧一點不及其余,構建立體的保護網絡十分關鍵。其中,群眾參與是破解遺產分散且分布范圍廣等難題的重要方式。
線性文化遺產連接起延伸的空間,串聯起流動的時間,生動彰顯著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這些文化瑰寶的魅力,不僅在于它們濃縮了悠悠歲月、歷史變遷,也在于它們至今仍以活躍的姿態,繼續著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書寫著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而當前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也注定在未來時間的河床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