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千變萬化,當人們忙著將“如果……就不妙了”的預警拋之腦后,轉而擁抱“即使……也沒什么”的樂觀時,往往忽略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波瀾不驚的背后其實孕育著一場風暴,防微杜漸方為上策。因此,我們不能盲目轉變心態,應當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為之后的前進作預判。
誠然,轉變心態有積極意義。我們不否認“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的樂觀豁達,但若將“如果……就不妙了”等同于過度焦慮也是一種誤解。它是防患于未然的智慧。它是扁鵲給予蔡桓公的三次警示,也是子產不毀鄉校的廣開言路,還是大將軍劉琨面對敵軍的枕戈待旦。現今未雨綢繆同樣重要,且看航天工程師們設計“嫦娥”探測器的冗余系統,看似多余,實則是為“如果電池失效”的意外織就安全網;三峽大壩建設者預留了多余的泄洪閘口,這是為“如遇百年未有之暴雨”的情況鑄就護盾。這種最壞預設的防御思維,猶如圍棋國手提前下的“后手”。看似多余,實則是守住了生死大關!
反觀“即使……也沒什么”的盲目樂觀,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簡單消解,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欺。古代西周的覆滅,多因于“即使烽火戲諸侯也沒什么”的輕率;昔年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正源于“即使撞上冰山也沒什么”的傲慢;更或是生活中,一些車毀人亡悲劇的發生,來自于“周圍沒有其他車輛,即使分心也沒什么”的漫不經心。從古至今無數事例反復證明,當樂觀脫離了對“不妙”的必要警惕,就會異化為致命的自負。
“凡事預則立。”華為公司在5G技術快速發展時,就預判到“如果遭遇封鎖就不妙了”,提前布局芯片研發;地震多發帶的居民建造房屋時,往往秉持“如果震級超預期就不妙了”的理念,主動提升抗震級別。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憂患,本質上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出現給出有效規劃。可見,這種“未雨綢繆于安時,枕戈待旦于治世”的智慧,遠比單純的心態轉變更有意義。
“如果……就不妙了”的清醒與“即使……也沒什么”的樂觀也并不是我們非此即彼的單選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在樂觀之余,更要時刻以清醒預判為基石,才能真正鋪就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
【江西景德鎮一中,指導教師:何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