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以論說為主,力求表達各派鮮明的觀點、主張。閱讀文言文時,理解其論說的方法,能事半功倍地把握其精髓。
一、基于生活經驗,哲思巧妙
只要善于觀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發現很多哲理。這些哲理基于人們的生活經驗,易于理解,也更能觸動心靈,啟發智慧。如《老子》就善于汲取日常生活經驗,直接展開哲理思辨,論說巧妙,極富哲思。比如,老子論說“有”和“無”這兩個形而上的哲學概念,用了生活中常見的車輪、陶器、房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最后得出結論“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二、巧用譬喻、對比,形象生動
按照人類心理的發展,形象思維要先于抽象思維,譬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增添了文采,也讓論說顯得更加通俗易懂。儒家經典《論語》《孟子》等善于運用譬喻、對比,思路簡潔明晰,將道理講得形象生動。如《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以“為山”和“平地”譬喻,無論是“止”還是“進”,主動權都在自己這里,強調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再如《論語》在論說君子應該具有的思想品格時,與小人進行對比;《孟子》論說為君之道時,將暴君與仁君進行對比。
三、善用寓言故事,婉曲達意
寓言故事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看起來荒誕不經,實則寓意深刻。用寓言故事來論述哲理,含蓄蘊藉,甚至充滿神秘色彩。如《莊子·列御冠》就講述了一個姓朱的人花盡家產,學習“屠龍之技”的故事,講明了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的道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莊子的哲理和那些色彩斑斕、奇妙絕倫的寓言渾然一體,這也讓他的哲理散文成為先秦諸子散文里最具文學性的存在。
出乎其外
【選文一】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于天下。
(節選自《老子·道經十三章》)
◆賞析
節選部分講的主旨是“無私”。老子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寵辱若驚”,根本原因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個人如果達到無私(無身)的境界,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他根本就不會因榮辱而受驚,甚至根本就不會有榮辱之感。,老子首先從反面闡釋為什么會“寵辱若驚”,因為人們把名利之心看得如同生命一樣重要。正是因為人們把受寵看得很榮耀,把受辱看得很卑下,所以得到這些好像受到驚嚇,失去這些也好像受到驚嚇,這就叫做“寵辱若驚”。接著論說“無私”,“寵辱若驚”的人是自私的,因為他們太看重自我。只有那些“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的人,即看重天下而不是看重自己的無私的人,也就是“寵辱不驚”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選文二】
子張問政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其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節選自《論語·堯曰篇》)
◆賞析
這段論述講從政者應具備的品格,以子張和孔子對話的形式展開,層次分明。選段先講五美再講四惡,論述了五美具體指“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之后,又詳細論述了“惠而不費”的內涵。論述五美與四惡的內涵時,將每種品德的對立面或不可取之處列舉出來,這樣就不會走向極端,使論述更加周密,也符合儒家“中庸”的思想。
【選文三】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賞析
孟子通過細節刻畫,將伯夷與柳下惠的處世原則推向兩個極端,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孟子并未簡單肯定或否定二者,而是指出其局限:“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隨后孟子提出“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明確儒家的理想人格——既要有伯夷的原則性,也要有柳下惠的包容性,但需避免走向極端。這種“執兩用中”的智慧,正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
【選文四】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節選自《莊子·養生主》)
◆賞析
這是《莊子·養生主》里的一段內容,莊子通過右師獨腳、澤雉不慕籠養、秦失吊唁老聃三個寓言,表達了安時處順的思想。右師只有一只腳,因為人的外貌是上天給予的,所以“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因為上天讓它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所以它也不羨慕籠中之雞,“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夫子雖死,但“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安時處順、順應自然、順應天命。三個寓言莊子既是在講故事,也是在論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