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情懷,與其說是心靈感觸,毋寧說是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無論是《禮記》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還是《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抑或是陸游“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忠誠執著,家國情懷從來都不只是攝人心魄的文學書寫,更近乎你我內心之中的精神歸屬。
美文賞讀
從家書中讀懂家國情懷
◎張 丁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家國同構是其突出特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士人的人生理想,因此家國情懷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無論是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清代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還是抗日英雄趙一曼“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科學家錢學森“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歷代仁人志士都把國家和天下百姓作為服務的最高對象而矢志不移。家與國高度統一,為家即是為國,為國即是為家,愛國愛家成為中華傳統美德,保家衛國一次次成為時代最強音,家國情懷凝結在一封封的家書中。
在家書里,我們讀到了他們思親戀家、鐵骨柔情的美德。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陳鴻漢烈士在戰斗間隙給父母寫信,對于自己11年沒有跟家里聯系深表歉疚,報告工作和生活情況,表示“當我把蔣介石打垮后,返里,看大人,請大人原諒吧”。早年參加革命的鐘敬之也是12年沒跟母親聯系了。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他擔任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抽暇給在老家嵊縣的母親寫信,暢敘別情:“和母親是一定要見面的,那時候,或者是我回家去,或者是請母親來上海。”1950年8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建軍節,王少勛收到弟弟的來信,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趕緊給弟弟回信:“您想,我心中是多么的難過呀!回想十三年前的分別,我為了抗日救國民族解放事業,奔赴民族解放的疆場。這一分別,竟然成為永別了。”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并非沒有感情的人,他們想家、想念親人,期盼與親人團聚。可是為了大多數人的解放,很多人沒有回到他們魂牽夢縈的家鄉,再也沒有見到自己的親人。
在家書里,我們讀到了他們信仰堅定、勇于犧牲的精神。1948年9月27日在塔山阻擊戰前大東山戰斗中犧牲的許英烈士,在戰前寫給母親還沒有來得及寄出的家書中說:“為著母親的幸福,為著全人類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殺敵,我的光榮正是母親的光榮、全家的光榮。”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的華野九縱25師75團偵查員牟明亮烈士,于1948年10月21日給父母寫信說:“我們日前攻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殲敵十余萬人,勝利品很多,但我在戰斗中,右背負傷,現已痊愈。我又回到本單位工作,各方面也特別的快樂,希大人勿念。”許英、牟明亮,都是在人民軍隊里鍛煉成長起來的堅強戰士,他們認清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堅定跟黨走,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革命的勝利。
家書紙短,家國情長。捧讀這一封封浸滿歲月滄桑的家書,使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繼、犧牲奉獻的結果。他們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將永載史冊,值得后人銘記。
(摘編自《學習時報》2025年1月26日)
◆賞析
家書作為特殊的文本,讓家國情懷從宏大敘事落地為可觸摸的情感細節。陳鴻漢對父母的歉疚、鐘敬之對母子重逢的期盼、王少勛對母親永別的痛惜……這些獨特的溫情與他們奮不顧身地投身于革命事業形成強烈對比。這種對比恰恰揭示了家國情懷的深刻內涵:正是對小家的眷戀,催生出守護“千萬家”的決心。他們把對親人的愧疚,轉化保衛家國的動力;將與家人團聚的期盼,寄托于新中國的誕生,讓“為家即是為國,為國即是為家”的理念有了最鮮活的注腳。
佳作風采
以有我之意鑄時代,以無我之志耀中華
◎袁雪蕭
歷史長卷中英雄們的英勇與智慧猶如星辰般閃耀,引領我們穿越時間的長廊,思考我們當下的抱負與使命。
酌古,杜牧是一位深諳時代發展的政治家,他的《阿房宮賦》是對唐敬宗的一次大膽勸誡。這篇文章不僅展現出他對歷史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也體現了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自覺擔當。杜牧博通經史,專注于治亂與軍事,寫過許多策論咨文。那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正是他對那個時代清醒的認識。斟今,我們正身處一個科技發達,但仍面對著諸多挑戰的時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時代需要青年個體的“有我之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時代亦需要青年群體的“無我之志”。
心系天下愿為國,吾輩青年當志存高遠,銳意進取。古有立志“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六次出擊匈奴,只為解除匈奴對漢朝邊境的威脅;今有“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的李大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如今的我們安穩地生長在紅旗下,更應砥礪前行,共筑華夏熠熠前程。
心系天下愿為國,吾輩青年當扛起重任,擔起使命。一如“藍領院士”韓利萍,為確保火箭發射精準入軌,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見成敗;“大國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著柴油機發出的100多分貝噪聲,三年完成上千次試驗,成為名副其實的“發動機醫生”。若不是心中有家國,何以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枯燥重復?他們為我們樹立起了榜樣,吾輩青年更應揮灑汗水,用實干創造未來。
心系天下愿為國,吾輩青年當走向世界,立于時代潮頭。楊士莪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和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完成我國科學家首次獨立指揮和實施的大型水聲綜合考察任務,引領世界水聲科學。青年作為新生力量也當沉潛以積蓄力量,擁有站在時代潮頭的智慧與勇氣,成為推動中國走向世界中央的一股“新潮”。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青春如我,不負韶華。我將勤奮學習步入理想大學,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期待在未來以“有我”之境界,成“無我”之功業,為發展蓄力,為新時代建功!
讓我們攜手并進,以青春之名,響應時代的號召。正如杜牧那樣,既要立遠志,也要善實干,既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最終影響國家與時代。讓我們去攜手共筑中國夢,擘畫強國之藍圖吧!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呈貢學校】
◆點評
作文開頭以杜牧及《阿房宮賦》導入,聯系課內所學,引出每個時代都需要有擔當的青年的觀點。接下來具體分析當今時代的特點,指出時代需要志存高遠、擔起重任、走向世界的青年,層層遞進,邏輯清晰。結尾聯系自身,將“小我”與“大家”聯系起來,體現了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