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宋之爭與嘉道時期的性情詩學

2025-10-03 00:00:00鄭易焜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5年3期

嘉道時期,漢宋之爭進入高潮。江藩撰寫《國朝漢學師承記》為以考據與訓話為核心的漢學張目,直斥宋學“獨標性命之旨…考鏡則不足也”,①其有別門戶之意顯見。方東樹撰《漢學商兌》,駁斥攻許,指漢學之失。事實上,早在乾隆年間,宗宋學的姚鼐便與漢學家戴震等人產生分歧,甚至發生直接沖突。②從姚鼐到方東樹,桐城派始終處于這場激烈學術思想碰撞的中心,其詩文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在嘉道之際的詩學中,性情論占據重要地位,它廣泛出現并對后世詩歌批評產生影響,其中主性情論者多為桐城派著名文人如方東樹、梅曾亮、曾國藩等,他們大多具有深厚的宋學背景,對這場學術論爭有著清晰的認識。“性情\"本就是宋明理學關注的一大核心問題。嘉道間,以桐城派為代表的士人用“性情\"來構建自己的詩歌創作、審美體系,多帶有理學色彩,同時,漢學家也對性情與詩歌關系有所闡發,使性情詩學內涵愈加豐富。將嘉道性情詩學置于漢宋之爭背景下予以考察,不難看出其與當時學術風氣的緊密聯系。

一、從培養道德心性到詩歌創作:“性情\"詩學的理論路徑

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道:“如宋之陸,明之陳王,廢講習討論之學,假所謂‘尊德性’以美其名,然舍夫‘道問學'則惡可命之‘尊德性'乎?”④“尊德性而道問學\"出自《禮記·中庸》,戴震視宋明理學為“尊德性\"之學,以培養道德心性為主,而忽視了“道問學”,即以講習討論而致知。其時漢學正熾,對“尊德性\"貶斥的漢學家當然不正戴震,江藩直接說出乾嘉時宋學的尷尬處境:“近今漢學昌明,遍于寰宇,有一知半解者,無不痛詆宋學。\"①又謂“其所以為理道心性之說者,往往雜乎老釋之旨”②。做學問者無不以漢學相標榜,而宋學重心性之說因近佛道被鄙棄,這種偏見幾乎彌漫朝野。事實上,宋學并不能同“尊德性\"畫等號,但強調涵養心性、提升道德修養確實是宋學的“顯著特色”,這恰好被作為典型而受到攻擊。

嘉道之際,宋學漸受重視。道咸名臣祁嚮藻在日記中感慨:“近日倭、李二公以理學倡導后進,風氣殆將轉乎?吾教子孫唯以‘孝弟忠恕’四字,圣賢千言萬語,皆不外此。\"祁氏之言可見當時之學術風氣。而處在漢宋之爭旋渦核心的方東樹則著眼于“性理”為宋學辯護,他駁斥焦循“宋儒言性言理如風如影”的觀點道:“程朱言性、言理,皆從身心下功夫,以日用倫常為實際,何嘗如風如影?”④焦循\"如風如影\"之說指斥宋學空疏,是缺乏考據的實學,而方東樹指出宋儒治學核心,即“從身心下功夫”,學問正在“日常倫理”。

此一時期,不少學者恪守“從身心下功夫\"之旨,看重培養道德心性。祁嚮藻日記道:“余謂安眠之訣,不外靜心。…則五官所用,皆專于一,自然心無旁騖而眠穩矣。由此而常行之,亦君子誠意慎獨之功也。”③祁駕藻取日記名“觀我\"便有自觀、內省之意,而“靜默守心\"“誠意慎獨”也是宋明儒的修身方法。曾國藩立下十二個課程,有敬、靜坐、養氣、保身、作字等,這些大多涉及明理修心。故在此環境下,將道德修養與詩學建立聯系已有水到渠成之勢

嘉道性情詩學顯著特點是廣泛使用理學話語,并主張在培養道德心性過程中創作詩歌。舒位《與甌北先生論詩并奉題見貽續詩鈔后》云:“人受天地中,同此一氣耳。發而為詩歌,亦是氣所使。如涂涂附非,活潑潑地是。鑄出真性情,鑿成大道理。\"其用\"亦是氣所使\"“活潑潑地是\"等理學術語來闡釋詩歌,將“性情\"與“道理\"并提,“鑄出\"強調涵養性情的過程,“道理”在此詩語境下意為天地、萬物之理。孫原湘《楊飛詩稿序》云:“溫柔敦厚謂之性情。第涵養其性情,充之以義理,言其所不容已于言者,即唐宋諸名家豈有外是哉?\"孫原湘指出作詩涵養性情、充以義理,連唐宋名家也不外乎是。文宗桐城的何紹基詳細論述培養道德與作詩的關系,其《與汪菊士論詩》云:

凡學詩者,無不知要有真性情,卻不知真性情者,非到做詩時方去打算也。平日明理養氣,于孝悌忠信大節,從日用起居及外間應務,平平實實,自家體貼得真性情,時時培護,時時持守,不為外物搖奪。久之,則真性情方才固結到身心上,即一言語,一文字,這個真性情時刻流露出來。…若平日不知持養,臨提筆時要他有真性情,何嘗沒得幾句驚心動魄的,可知道這性情不是暫時撐支門面的,就是從人借來的,算不得自己真性情也。②

袁枚有《答何水部》云:“若夫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從性情而得者,如出水芙蓉,天然可愛;從學問而來者,如玄黃錯采,絢染始成。”@性情是心聲的表現,正是“出水芙蓉,天然可愛”,既是“天然”,便不需后天的培養,此處性情其實就是性靈。何紹基則認為性情需要后天養成,即通過培養道德心性而得“真性情”。他指出作詩要得“真性情”,不僅須“明理養氣”,還須在“孝悌忠信大節\"與“日用起居\"上下功夫,更要時時持守,不為外物所動,這明顯是受到宋明理學的影響。朱熹指出:“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①\"天理\"稟賦人身,形成天命之性或謂天地之性;“理\"進入形體受到氣質熏染,形成“氣質之性”,使人有善惡之分。故宋儒主張經過后天道德修養以變化氣質。何紹基此論中“明理養氣”,強調性情要平日持養也正是此意。只有如此,“真性情”才能與身心結合,從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及文藝創作。

何紹基進一步指出,“性道”才是詩文之根源,“性靈\"受到前者啟發。他在《與汪菊士論詩》中又說:“故大家之集,題目大小雜出,而未有無正經性情道理寄托者,性道處固啟發性靈,即器數文物,那一件不從大本原出來。考據之學、往往于文筆有妨,因不從道理識見上用心,…則圣賢真意不出,自家靈光亦閉矣。”②大家所作詩文,正有“性道\"寄寓其中。“性道\"即是“性情”“道理\"之義。因何紹基對作詩闡明義理、書寫性情十分看重,所以他并不喜作詩以考據為主,認為這會妨礙“圣賢真意”,所謂“圣賢真意”便是義理。如此,性情與性靈在他的詩論語境中被完全區分開了。

桐城派方東樹、曾國藩則以“立誠\"為最高原則,且以之作為性情詩學的統攝。《周易》有“修辭立其誠”一說,以為作文當表達真實意圖,“立誠”也是宋明儒的修身之道。方東樹論陶淵明《飲酒》(羲農去我久)道:“少真,謂皆從于茍妄也。舉世皆非,不得一真,欲彌縫之,道在六經。崇尚乎此,庶可以反性情,美風教,成治化,著誠去偽,返樸還淳。\"陶淵明此詩有“舉世少復真”一語,方東樹即由此闡發,他認為欲改變陶淵明詩中描繪的“舉世皆非\"環境,應尊尚儒家“六經\"來“美風教”“反性情”“成治化”。“著誠”顯然是他看重的“六經\"在心性與道德修養上的作用,“得真\"才是最終目的。從“修辭立其誠”出發,那么詩歌創作就需要“立誠”,以表現真情。方東樹又說:“要之尤貴于立誠。立誠則語真,自無客氣浮情、膚詞長語、寡情不歸之病。”④

曾國藩從創作實踐出發,標舉“立誠\"的重要性,他反省道:

思將昨夜三詩譽稿,…乃方譽之時,意欲求工,展轉求安,心愈迫,思愈棘,直至午正方譽好。…若平日蘊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偽日拙,所謂修詞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③

曾國藩發現愈想將詩改好,反倒愈難達目的,這是因為雕琢字句卻缺乏內在的義理與真情。作詩必須有真情激發并加以“胸中義理”,這離不開平日積淀與醞釀,正是“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基于此,曾國藩提出“立誠”,“立誠\"的過程就是后天的道德心性培養,以消解“平日蘊釀不深”之弊。

“誠\"作為理學話語進人詩學中,其時較為廣泛。將“誠”與“性情\"結合起來,看重“真性情\"的還有法式善,其《蘭雪堂詩集序》道:“余維詩以道性情,哀樂寄焉,誠偽殊焉,性情真,則語雖質而味有余;性情不真,則言雖文而理不足。\"法式善論詩推崇“性情真”,指出“真\"與“不真\"會影響詩歌韻味與義理,正是“誠偽殊焉”,此處“真”便是“誠\"之義。劉大紳《傅巖溪先生詩集序》亦云:“莫不有至誠側怛之性情以相為貫注,由是而之文,則性情之文也。由是而之詩,則性情之詩也。\"①宋明儒常言“至誠側怛”,“側怛”出自孟子“側隱之心”,劉大紳指出先有“至誠側隱之性情”,后有“性情之文”“性情之詩”,視“至誠”為前提條件,其詩論受理學影響已很明顯了。

嘉道之際,“尊德性”作為宋學思想的核心內涵,被引入性情論中,并與之巧妙融合。士人學者不僅強調性情來自后天的道德修養,需要不斷持養鞏固,還用了“明理”“立誠”“天機活潑”等宋學常見理論話語加強論說,形成性情詩學。一方面,乾隆至道光時漢宋之爭趨于激烈,文士漸從瑣碎的考據中解脫出來,關注社會現實與自我精神的修養,為詩文理論的生產與轉型提供新方向;另一方面,“性情\"\"仁理\"諸說本身就在宋明理學的話語體系中,將之作用于詩論有深厚的理論來源。不僅是作詩,曾國藩、何紹基等人更認為,道德修養與文藝活動密不可分,曾國藩日記道:“何子貞來,談詩文甚知要得藝通于道之旨。\"②其書信《致溫弟沅弟》道:“古文、詩、賦、四六無所不作……則通一藝即通眾藝,通于藝即通于道,初不分而二之也。\"“道”即為“性道\"之意,“藝通于道”是將藝術創作與平日心性涵養結合起來,每一次藝術創作也是涵養心性的過程,這對創作者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正與變:“性情之正\"與“性情不俗\"論

從強調作詩應由培養心性出發,嘉道士人進一步探討詩歌應表現何種內容與藝術特征。以桐城派為代表,他們提出“性情之正\"與“性情不俗”的創作審美理念。“正\"即“中正\"意,不偏不倚,詩歌須表現“忠厚和平\"情緒,不以激忿怨誹為主,這一思想是對儒家“溫柔敦厚\"詩教和理學影響下詩歌觀的繼承延續。

《毛詩序》指出:“《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④此論雖認為寫詩是發自于情感,卻用“先王禮義”作為詩歌的評判標準與情感規范。宋代,朱熹提出“性情之正”,將詩歌創作應遵循的規范由外在的“禮\"轉變為內在的“心”,更看重詩人的主體性。朱熹曰:“孔子嘗言‘《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獨為是詩者得其性情之正,是以哀樂中節,而不至于過耳。\"朱熹認為是詩人的性情在主導詩歌寫作,只有詩人具有“性情之正”,才能使詩歌中喜怒哀樂等情緒不過度。而性情又源于內心,所謂“性是體,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統之\",所以能否得“性情之正”,完全在于詩人心性。這一詩學思想,將詩人“性情之正\"視為基礎,而“中正\"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詩歌風貌。這對詩人提出較高道德要求,帶有強烈的宋學“性理\"說色彩。

嘉道時期,桐城派吸收孔子、朱熹等詩論。首先,他們強調“性情之正\"在創作中的重要性,對詩人品行提出了明確要求。劉開《擬古詩序》道:“我朝詩教浸深,既有得夫性情之正,復講求乎音律之原,士之有志詩歌者,不可守偏而承暗。\"劉開指出清代詩歌性情與音律并重,但他將“性情之正\"置于“音律之原\"前,用“復\"字來揭示二者先后關系,以此表明“性情之正\"最為重要。姚瑩則認為詩乃心聲,“性情之正\"能展現在詩人的詩歌中,其《鄭云麓詩序》云:“君詩用力魏晉,以迨唐宋名賢,持格甚正,妙理清才,都雅有則,.而憂時憫俗之心時露言表,蓋以為得詩人性情之正焉。\"鄭云麓詩歌\"持格甚正\"\"妙理清才”,更有“憂時憫俗之心”,“憂時憫俗”是詩歌內容風貌,同時也是其“性情之正\"的表現,凸顯詩人的社會責任心與良好的道德修養。其次,桐城派推崇具有“中正\"藝術風貌的詩歌。方東樹以為“詩之為學,性情而已\"①,論其學詩道:“古人詩,譬行長安大道,不由狹斜小徑,以正為趨,則通于四海,略無阻滯。…夫大道乃盛唐諸公之所共由者,予但由乎中正,自能成家。\"此處“中正\"既謂詩歌風貌,也是學詩取徑。曾國藩家書《諭紀澤》道:“五言詩,若能學到陶潛、謝朓一種沖淡之味和諧之音,亦天下之至樂,人間之奇福也。爾既無志于科名祿位,但能多讀古書,時時哦詩作字,以陶寫性情,則一生受用不盡。法王羲之、陶淵明之襟韻瀟灑則可,法嵇、阮之放蕩名教則不可耳。”曾國藩認為詩歌能\"陶寫性情”,可上溯魏晉名家,學習他們的作品。不過曾國藩以禮教為準繩,他看到王羲之、陶淵明“襟韻瀟灑”的一面仍在禮教范圍內,嵇康、阮籍的做法則徹底與禮教相悖,上述之人性情也影響到他們的詩歌創作。如陶淵明、謝朓性情中正,也使他們詩文有沖淡、和諧之音,故曾國藩認同向二人學習。

這一時期,漢學家也持“性情之正\"論詩文,阮元《孫蓮水春雨樓詩序》云:“吾觀蓮水之為詩,清麗有則,唐人正軌也。且不茍作,不多作,意必新警,語必逋峭,一字未安,吟想累日,所以性情正而詞氣醇。”④阮元雖也講求“性情之正”,但是從修辭角度“意必新警,語必逋峭”來闡發,指出如果詩人都能細究詞句,像孫韶(蓮水)那樣“一字未安,吟想累日”,則自然能避免浮濫淺易之弊,得“性情之正”。顯然,他并未過于強調性情的重要性,而是首先將目光投向修辭,體現由“修辭\"到“性情\"的觀念。相比性情,漢學家更看重學問在詩文中的作用。焦循《與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道:“蕭統所選,專取詞采之悅目,…不求根柢性情之正,或為之汨。是又詞章之有性靈者必由于經學,而徒取詞章者不足語此也。\"③焦循對《文選》“專取詞采之悅目\"很是不滿,他以為詞章應本于經學,這樣才能根柢“性情之正”。

另外,從表現\"溫柔敦厚\"\"中正和平\"之意出發,受理學家強調“忠孝大義\"的影響,嘉道士人常結合性情與忠孝來論詩,有強烈的政教意味。鄧顯鶴評價陳鵬年詩道:“公詩和平大雅,原本忠孝,根柢性情。\"此處所說的性情,便是以忠孝為基礎的、中正平和之性情。郭蘑《靈芬館詩話》曰:“君詩多牢愁掩抑之音,然元本性情,一歸忠孝。”更將性情與忠孝視為詩歌創作的本源。方東樹則一針見血地指出,“詩道性情,只貴說本分語。如右丞、東川、嘉州、常侍,何必深于義理,動關忠孝;然其言自足自有味,說自己話也”③。可見,他對詩歌“動關忠孝”并不認同,而是更推崇有個性的表達,即“說自己話也”。

看重“性情之正”,是對宋儒傳統性情論的繼承。嘉道士人的性情詩學也在積極求變,他們主張詩人需表現自己獨特的性情,反對“依傍古人”,從而創作出不流于俗的詩篇,是為“性情不俗\"論。在宋代,蘇軾、黃庭堅等人便常以“絕俗”“不俗\"等語論詩。但尚未將其與性情論結合。嘉道士人則將性情與不俗、邁俗等語相結合,不僅用來評價人格,還用來評價詩歌。用以評價人格者,如曾亮《上程問源中丞啟》云:“蓋有過人之德位,必兼邁俗之性情。\"他將“過人德位”與“邁俗性情”并提,看重“性情”的同時也在強調德行的重要性。湯鵬《送江龍門孝廉》其二云:“念子樅陽去,逍遙慕隱居。性情元不俗,泉石故相于。\"@湯鵬以為江龍門不逐時好,逍遙隱居,適志山水,正是其性情不同于流俗的表現。梅、湯二人,都直接用不俗為性情界定,實是重視詩人的品德修養。

“性情不俗\"用以評價詩歌,則強調詩歌創作應體現詩人獨特的精神氣質。梅曾亮《吳笏庵詩序》謂:“吾一人之情也,性也,使的然呈露于文字聲律之間,而人皆以為境如是、情如是者,千萬人而不得一也。”①每個人的“情”“性\"都是不同的,故呈現在詩歌文字中的“境”與“情”也應是獨特的,是詩人自我情感、精神的表達。梅曾亮《法可庵詩序》指出法良自幼生長于富貴中,雖不同于“起蓬累之中而中放逐于江海者”,但法良詩歌能得“清曠之氣”,便是因其“性情之邁乎流俗,尤不可及也夫”②。可見詩人作品風格不僅是因其成長環境決定,其超邁流俗的獨特氣質擴充于筆下,亦能影響詩歌創作,因此,詩人后天的精神氣質至關重要。黃培芳評黃沃棠詩云:“世或以蔭亭之耽酒為嫌,不知蔭亭胸中浩浩落落,無塊壘,無城府,以酒為天,性情氣概,拔俗超塵,且胸懷經濟,有非迂儒庸士可企其萬一者,讀《楚游》諸作,可以見其人矣。\"③黃培芳指出,黃沃棠喜飲酒,胸懷經濟,其性情氣質絕非庸儒可比,正可謂之拔俗,這也反映在他的詩中,因詩見人。何紹基在《使黔草自序》討論“性情不俗”:

就吾性情,充以古籍,閱歷事物,真我自立,絕去摹擬…顧其用力之要何在乎?日:不俗二字盡之矣。所謂俗者,非必庸惡陋劣之甚也。同流合污,胸無是非,或逐時好,或傍古人,是之謂俗。直起直落,獨來獨往,有感則通,見義則赴,是謂不俗…莫善于涪翁之言日:“臨大節而不可奪,謂之不俗。\"欲學為人,學為詩文,舉不外斯旨。④

“充以古籍\"要求詩人有學識、有積淀;“就吾性情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須樹立“真我”,反對模擬,二是要培養良好品行,不逐時好,不與流俗合污。如此,庶幾可達不俗之境。

由上可見,在嘉道時期,“性情之正”與“性情不俗\"均用來評價主體人格與詩歌藝術風格。“性情之正\"這一說法源于朱熹,同時也符合儒家仁、禮的要求,其對中國傳統詩歌影響深遠。所以盡管它帶有較強的宋學中“性道\"觀念,但自宋至清,這一評價話語已然成熟,因而無論學者宗宋或宗漢,在對詩歌闡發時,大抵不離原有內涵。“性情之正\"對詩歌的內容及情感表達提出要求,即詩人須通過完善自身修養,使創作詩歌表現的情緒在儒家禮義范圍內,更以“明道”與“中正\"作為目標。而“性情不俗\"論則是講求“樹立精神”,從嘉道士人論述中可見,他們不僅主張“邁俗”,與時俗劃清界限,還反對亦步亦趨學習前人的詩歌,要能創作出獨具個性的作品。“性情之正”與“性情不俗”論二者并非對立的,而是并行的,這拓展了性情詩學的內涵。

曾國藩、何紹基等人也是宋詩派的代表人物,后嗣宗宋的同光體詩人對“性情不俗”論予以發揚,陳三立《南昌青云圃馬道人遺像題示住持》一詩云:“至道還自然,繕性挫銳芒。變異夸末俗,謾誕階披猖。\"他贊成馬道人自然之至道處世,涵養本性,并批駁近世所追逐的變化詭謫,不合常理的“末俗\"行徑。陳衍直言“詩歌最患淺俗\",并以為:“然不先為詩人之詩,而徑為學人之詩,往往終于學人,不到真詩人境界,蓋學問有余,性情不足也。\"陳衍主張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一,卻并不贊成從“學人之詩”入手,而是認為要先寫“詩人之詩”,成為“真詩人”,體現“真性情”。這些可見性情詩學對后世詩壇的深遠影響。

三、漢宋融合視野下的性情與學問論

嘉道之際,漢宋之爭雖仍在進行,但已隱有洪波匯聚之勢。江藩對黃宗羲為人與論學頗為贊同:“宗羲之學,出于蕺山,雖姚江之派,以‘慎獨‘為宗,實踐為主,不恣言心性,墮入禪門,乃姚江之諍子也。教學者說經則宗漢儒,立身則宗宋學。\"①江藩暗指明儒姚江一派“恣言心性,墮入禪門”。即治學者若一味“空談\"乃至\"束書不觀”,則其學難免流于空疏,毫無根柢,但江藩對黃宗羲“立身則宗宋學\"實無駁斥之意,這是因為黃宗羲學說實兼漢宋—“以‘慎獨’為宗,實踐為主”,其既能培養道德心性又不流于空談。方東樹認為江藩所論“自黃黎洲起而振其頹波,顧亭林繼之,于是承學之士知習古經義矣”乃“確信不誣”,方東樹實反對從惠棟開始“專標漢幟\"的做法。②是以嘉道間學者如江、方等盡管在宗宋與宗漢問題上確有齟齬,但并未全然否定對方,且他們都不認同明儒束書不觀的行為。而后不少學人主張調和漢宋。曾國藩《致劉蓉》以為“漢學、宋學之分,齗斷相角,非一朝矣。仆竊不自揆,謬欲兼取二者之長\"③,而《諭紀澤》謂\"余私有志,欲以戴、錢、段、王之訓詁,發為班、張、左、郭之文章\"④。曾氏之意旨乃在由漢入宋,使作文兼具考據訓話與性情義理,這些皆能看出學術與詩文思想在悄然發生變化。

嘉道詩壇上,性情與學問的關系被廣泛提及。前已舉阮元與焦循的“性情之正\"說為例,漢學家一方面認可并借用了朱熹關于性情的觀點,另一方面依然維護學問在創作中不可忽視之地位。道光詩壇領袖程恩澤崇尚漢學,其性情與學問關系論具有代表性,他在《金石題詠匯編序》道:

《詩》《騷》之原首性情,次學問,《詩》無學問,則雅頌缺;《騷》無學問,則大招廢。③

程恩澤以“首性情,次學問\"之論肯定了詩歌中性情的重要,不過他進一步指出學問才是基礎,像《詩》《騷》中的詩篇多以學問為積淀,若無學問,則詩歌表現的性情也不能深厚,最終得出“性情又在學問中出\"的結論。這一邏輯思路與漢學家焦循很是相似,他們都認為詩歌應兼具性情與學問,卻將學問置于關鍵地位,而性情深厚也是得自于學問而非道德修養,這與桐城諸子重視“從身心上下功夫\"不同。

盡管以方東樹為代表的桐城派力駁漢學家攻許,但他們也看到明人“束書不觀”“論學近佛老\"之弊。于是桐城諸子不僅強調道德身心修養,也十分看重讀書致知,主張做切實的學問,避免為漢學家落下口實。梅曾亮《寄王小梧》曰:“臨安別后多書札,史論精嚴見性情。俗學未堪隨計吏,丈人肯與共功名?\"詩中稱贊王小梧不隨流俗,不計功名的治學處世態度,更指出王小梧性情于其史論中可見,即要見性情終須看其學問。姚瑩《張南山詩序》道:“性情正,胸懷曠,才力峻,學問博,…千載以下讀其詩如見其人。\"?他對張維屏評價甚高,以為:“南山之為人,忠孝溫厚人也,其得于天者既優而又能盡力于學,充其至,吾無以量之。\"認為張維屏不僅具有忠孝溫厚的性情,可謂得“性情之正”,還具備天賦與學力,故詩作不可限量。何紹基在《題馮魯川小像冊·論詩》中道:

作詩文,必須胸有積軸,氣味始能深厚。然亦須讀書。看書時從性情上體會,從古今事理上打量。于書理有貫通處,則氣味在胸,握筆時方能流露。蓋看書能貫通,則散者聚,板者活,實者虛,自然能到腕下。如短釘零星,以強記為工,而不思貫串,則性靈滯塞,事理迂隔,雖填砌滿紙,更何從有氣與味來。故詩文中不可無考據,卻要從源頭上悟會。①

可見何紹基的詩文創作理念是將性情與學問結合起來,又將性情置于首位(源頭)。是用性情來統攝學問,而非以學問導源性情,這自與漢學家不同。何紹基的詩神采飛動,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與抒情性,亦不乏詳細考據。其《題瘞鶴銘寄還楊龍石》在詩前序文里辨析《瘞鶴銘》拓本流傳,又述及往日拓銘、收藏拓本的經歷。詩中則以“我昔渡江冬揚舲,笠戴大雪拓鶴銘。登山瞻之疑有靈,雪色石氣交晶熒。以手捫拂如天星,指皴欲墮腕不停”②描寫雪夜拓碑場景,令人讀之恍若身臨其境,凸顯詩人性情。其《竟寧銅雁足燈詩用厲樊榭韻三首寄六舟上人》詩前有百余字小序,闡釋燈器上銘文具體意義,并指出厲鶚釋文錯誤,詩開篇云:“長安帝都勢逾迪,未央宮闕云雨垂。孝元皇帝材藝奇,瑟籀書節度厘。……行幸屢至甘泉祠,此燈當日隨所攜。長麗光耀神來時,漏深弦靜朗經帷。\"③想象雁足燈伴孝元帝推崇儒術、講讀經書,以抒發感慨。何紹基有意劃分序與詩歌界限,于序文中為考據,詩中則著重抒發性情,無疑是融合學問與性情的一種嘗試。

另外,作詩重視切實的學問,不僅關乎經史,更在小學。漢學家善于通過音韻來訓話、考據。清初,顧炎武撰《音學五書》對古音進行詳細討論,至戴震《爾雅文字考序》云:“夫援《爾雅》以釋《詩》《書》,據《詩》《書》以證《爾雅》,由此旁及先秦以上,凡古籍之存者綜核條貫,而又本之六書音聲,確然于故訓之原,庶幾可與于是學。\"這種音義互證的方法,對辨明古書文義,推求古人本意,用處甚巨。戴震的研究,為乾嘉以音韻治學提供了方法思路。在此學術氛圍下,嘉道桐城諸家論詩亦重音韻,然更強調音節,并將后者與性情關聯起來。

乾隆時,喬億《劍谿說詩》已有“性情詩之體,音節詩之用\"③一說,其雖已說明體用,然而卻將性情與音節分而論述,未深入分析二者關系。而后,桐城派劉大槐論文則以神氣為主,認為“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但又須通過明辨音節來吟詠文章,使“神氣出矣”,正是“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為神氣之跡\"。劉大槐“神氣\"的概念源自孟子、韓愈,孟、韓的“知言養氣\"“氣盛言宜\"諸論,將人的精神品格與文章聯系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劉大槐說的“音節”一詞,是包含“音”與“節\"兩個概念即音律和節奏、節拍。只有詩人對音節熟悉掌握,才能分清音調高下并有節奏地涵泳詩文,甚至影響到神氣,關乎詩人性情,這就將漢學家重視的音韻從繁瑣的經史考據中解放出來,轉移到文藝審美與創作中去。

劉大槐神氣與音節關系論對后代產生了深遠影響。降至嘉道時,性情與音節在詩歌中的關系被廣泛討論。首先,嘉道士人強調詩歌中性情居于主導地位,音節附之。孫原湘《孫懸圃雪堂兄弟詩集序》稱孫雪堂、懸圃二兄弟的詩“性情不同,其音節亦迥異”,可見每個人的性情不同,他們詩歌中音節表現也有差異,那么性情自是影響詩歌風貌的首要因素。其《林研莊詩集序》稱林研莊的詩“悉屏其聲律比偶之習,感時觸物,一以自抒其情志”③,即書寫心志、表現性情才是林詩的核心,有時應摒棄追求聲律、對偶的習氣。方東樹也說:“漢學諸人,輒矜其音學一得,欲張其門戶,言之愈精,愈不可奪。則知聲韻一事,只屬偏端單義。\"方東樹對漢學家尤其是戴震以聲韻治儒經的方法并不認同,認為是“偏端單義”。實際上,方氏繼承劉大槐的觀點來論詩,其《昭昧詹言》道:“欲成面目,全在字句音節,尤在性情,使人千載下如相接對。\"①相較文章,詩歌對平仄聲律的要求更為嚴謹細致,所以更能顯現出“音節”的重要性。方東樹雖言“全在音節”,卻又點明“尤在性情”四字,要求作者除了關注字句音節,還須能表現自己性情,使詩歌獨具面目。何紹基《陳子鶴屬題董書詩幅》稱“余論詩最重音節\"②,其在《與汪菊士論詩》中又道“神理音節之妙,可以涵養性情”③,在他看來明辨音節、誦讀詩書,亦是為了涵養性情,作詩當以性情為主,這與劉大槐論神氣與音節關系也相當近似。

其次,桐城派士人將音節上溯到《詩經》,認為音節與詩樂緊密聯系,是用來表現性情的。如姚瑩《謠變(并序)》道:

古人詩與樂合,未有不可歌者。…三百篇多愚夫婦之所謳吟,其人豈皆嘗習金石、愔宮商之奏哉?然而自合于樂者,天籟之音也。后人不求自性之真,而摩古人之音節,即之愈真,去之愈遠矣,漢魏以后詩與樂分,其道遂亡。④

姚瑩所說的音節,其實是與古詩相配合的樂音與節奏。他指出謳吟完全出自天然,后人不明此道理,用音韻學的知識揣摩古人的音節,反倒去之愈遠。所以寫詩更應追求的是“自性之真籟”,不應揣摩、模仿古人的音節,而應追求展現性情之真。姚瑩有意變換了音節的內涵,使之與詩樂聯系。劉開在《擬古詩序》也說:“古之時,詩與樂合。三百篇之詩,皆以被之弦歌,故性情與音節俱臻其妙。后世詩與樂分,古樂亡而聲音之道不講,故性情是而音節非。然音節既失,辭無往復流連之致,而性情亦為之異焉,非不深且摯也,而出之不覺其永。\"劉開的詩歌理想是“性情與音節俱臻其妙”,他也直接上溯至古代歌樂,認為“詩與樂合\"是最高標準,古樂既失,音節亦非,便使性情不能深摯。由此可知,他所說的音節亦是與詩樂緊密結合,并在表現性情中能起至關重要作用的。

結語

綜上,嘉道間士人對性情在詩歌中的作用與地位進行的廣泛討論,正是在漢宋之爭背景下展開的,桐城派更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桐城派為代表,他們揭示培養道德心性與詩歌創作的密切關系,這成為其理論的核心,也是對當時漢學家動輯談訓話、考據而輕視義理的反撥。而桐城派提出的“性情不俗”性情與音節關系論貢獻尤大,也最為精要。前者體現了他們對獨立人格精神的重視,要求詩歌創作超邁前賢,自成一家,蘊含著積極進取,不為束縛的精神;后者表明,音節不僅可以運用于訓話考據,它還是創作與審美中重要的一環,并對涵養性情有所幫助。以上諸論均極具卓見。

作者簡介:鄭易焜,文學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詩學、詞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2014|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人妻21p大胆|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看| 91青草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91色|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99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伊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黄色片|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一区二区影院| 在线看国产精品| 欧美劲爆第一页| 2020国产精品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日韩a级片视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色老头综合网| 亚洲天堂网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欧美午夜小视频|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网站| 久久精品丝袜| 在线观看视频99| 亚洲av无码人妻|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成在线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