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班主任作為小學德育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已無法完全滿足學生德育工作的需求。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在德育中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強家校聯(lián)動,形成教育合力,已成為新時期小學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
家校溝通是家校聯(lián)動的基礎,也是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班主任要主動作為,采取多元化措施,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家校互動渠道。
每學期初,通過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全面介紹班級的德育工作計劃和具體要求,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在平等交流中凝聚共識、達成一致。同時,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班級博客等網絡平臺,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日常溝通渠道,實時反饋學生在校的學習和表現(xiàn)情況,家長也可以及時反映孩子在家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雙方形成信息共享、互通有無的良性互動。
必要時,班主任還可以定期開展家訪活動,深入學生家庭,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建立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二、共同制定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是引領德育工作方向的指南針,家校雙方應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共同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德育目標。為此,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現(xiàn)狀,深入調查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課堂觀察等方式,收集學生德育發(fā)展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梳理德育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德育目標的初步設想。
在形成初步目標后,班主任要充分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家長對孩子品德養(yǎng)成的期望和訴求,使得德育目標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具可操作性。
需要強調的是,德育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班主任要定期開展德育目標達成情況的評估工作,綜合分析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和進步情況,同時聽取家長反饋,及時調整完善既定目標。
三、開展多樣化德育活動
德育不能僅停留在說教和灌輸層面,更需要通過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理解并內化相關內容。因此,班主任要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積極開展形式多樣、貼近生活的德育實踐活動,力求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做”,逐步內化德育內容。
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會、主題活動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德育實踐。例如,在“學雷鋒紀念日”期間,班主任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社區(qū),開展為老人義務服務的活動。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積極聯(lián)系家長,共同設計和開展親子德育活動。例如,組織“我是小小環(huán)保達人”活動,引導親子合力完成環(huán)保手工制作、垃圾分類等任務,在協(xié)作探究中領悟環(huán)保價值。
這些德育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德育內容的理解和認同,也能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良性的德育互動。
四、注重個性化德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成長背景。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時,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的引導和幫助。
班主任需要仔細觀察,通過多元互動,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家庭背景,洞悉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成長需求。比如,針對性格內向、自信心不足的學生,班主任要給予更多鼓勵,創(chuàng)設展示自我的機會,設身處地感受他們的心理障礙,以積極反饋助力自信重建。
同時,班主任還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其參與個性化德育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興趣特長,自主選擇德育實踐活動,或為其量身定制特別任務。對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的點滴進步,教師也要及時肯定,增強其內在動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家校聯(lián)動,探索德育新途徑,已成為小學德育工作的必然選擇。班主任作為德育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應樹立家校合作理念,凝聚教育共識,積極構建家校協(xié)同育人機制,形成家校協(xié)同、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