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國平臺”)作為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核心工程,為基層學校提供了優質資源與技術支持。市橋先鋒小學以大思政視域下的“先鋒智研SMART模式”為突破口,通過校本化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以思政教育為引領、數智技術為支撐、教研一體化為路徑的數字化轉型道路,為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案例。
一、理論框架
(一)政策導向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三全兩高一大”目標,要求構建“互聯網 + 教育”新生態。國平臺匯聚優質資源,為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評價體系、落實新課標提供了重要支撐。先鋒小學校本教研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平臺資源與校本特色結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戰略性。
(二)核心理念
SMART模式以“思政引領、多維融合、智能驅動、研訓用一體、范式創新”為核心,構建了“目標導向—資源整合—技術賦能一隊伍成長一體系優化”的閉環生態,形成了“數智思政教育”的校本范式。
S(Socialism-Ideology)思政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學,充分挖掘本土及學校特色資源,從思想根源上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M(Multi-Dimensional)多維融合:在思政課程中深化新課標理念,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例如讓黨史故事進課堂,讓情境展示進課堂,讓項目式學習進課堂,提升課程“高度”;回應學生關切,激發學生興趣,打造“思辨性、體驗式”課堂,提升課程“熱度”;緊跟時代步伐,提升課程“鮮度”,對校本課程進行智能化升級,提升課程“效度”。
A(AI-Driven)智能驅動: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學生精準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的思政素養發展進行動態監測與評估,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R(Research-Training-Appli-cation)研訓用一體:堅持應用為王原則,通過工作坊構建“導師 + 骨干教師 + 教研團隊”的三螺旋研究共同體,聚焦教育教學的重點、難點、熱點等現實教育教學問題,開展“ 1+2+N′′ 常態化教研聯動。
T(Transformative)范式創新:結合廣州市中小學(中職)思政課新結構教學評范式及廣東省雙融雙創教師素養大賽教學設計范式,推動思政教育向“結構化、一體化、精準化、個性化”轉型,形成可復制的數字化轉型樣本。
二、校本實踐
(一)核心理念升級
1.區域策略對接
坐標錨定:深度融入番禺區“2455”區域教研戰略(二重、四同、五有、五抓)。二重即重實際、重實效;四同即目標同向、資源同享、教研同步、成果同創;五有即有規劃、有團隊、有平臺、有機制、有成果;五抓即抓關鍵少數、抓重點環節、抓典型示范、抓品牌建設、抓質量提升。
2.模式迭代方向
縱向貫通:建立“國家平臺資源 $$ 區域特色資源 $$ 校本創新資源”三級轉化機制。深入挖掘“國平臺”的優質資源,結合區域特色與校本實際,進行二次開發。
橫向融合:推動“SMART模式”與區域“2455策略”中的“五育融合”等深度銜接。借助國平臺實現思政教學資源的共享與交流,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研活動。在五育融合方面,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德智體美勞各個教育環節中,實現思政教育與五育協同發展。
靶向突破:針對思政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問題,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度與體驗感。針對數字化應用淺表化的問題,加強教師的數字化培訓,深度挖掘數字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潛力。
(二)實踐路徑深化
1.資源建設:金字塔型思政資源生態
(1)基座層:國平臺標準化資源
在國平臺精選“黨史教育”“法治教育”等專題資源,對資源進行二次開發。與基地校同盟共建“番禺紅色基因數字圖譜”,通過實地考察、采訪當地老人等方式,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
(2)中堅層:校本特色資源
AI工具: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數據分析與算法模型,生成學生的素養報告,全面評估學生的成長情況。
VR場景:打造“校史風云”VR劇場,設置各種道德抉擇情節。學生通過佩戴VR設備,身臨其境地參與到虛擬的劇場中,體驗不同選擇帶來的后果,從而深化對道德觀念的理解。
三跨案例庫:收集整理跨學科主題/項目/研究性學習案例,如紅色輪滑思政課,通過設置模擬長征路線的輪滑賽道,讓學生在體驗輪滑運動的同時,感受長征的艱辛與偉大,培養學生的堅韌品質與愛國情懷。
(3)頂層:生成式創新資源
開發“思政問答機器人”,創建“元宇宙思政展廳”,構建沉浸式的思政教育空間。學生可以在元宇宙中參觀虛擬的歷史場景、革命紀念館等,與虛擬人物進行互動交流。
2.教學實施:推行雙師四課教學模式
(1)名師直播課:每學期邀請一位大灣區知名思政教師,通過國平臺進行一次主題直播授課,內容涵蓋黨史、國情、法治等多個方面。名師直播課利用國平臺的直播回放功能,方便學生課后復習鞏固與提交作業、及時評價等。
(2)雙師協同課:利用國平臺的名師課堂資源開展雙師課堂,通過國平臺開展協同備課,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與課堂提質。雙師協同課利用國平臺開展集體備課;引入AI虛擬助教,協助教師進行作業批改、答疑解惑等工作,減輕教師工作負擔。
(3)項目探究課: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數字提案實踐,組織學生深入社區、企業等進行社會實踐調研,如調查社區的垃圾分類情況、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等。學生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數字提案。項目探究課依托國平臺的社會實踐模塊,記錄學生的實踐過程與成果;運用數據可視化工具,將學生收集到的數據以圖表等形式呈現,使數據更直觀易懂,便于學生分析與總結。
(4)游戲化學習課:設計“百年校史奮進路”闖關游戲,每個關卡包含不同的歷史事件與思政知識點。學生在游戲中扮演不同角色,通過完成任務、回答問題等方式闖關。游戲化學習課還原校史中的重要地理場景,如校園的舊貌、歷史事件發生地等,增強學生的代入感。
3.評價改革:三維動態評價體系
(1)學生維度:設置“先鋒少年成長樹”數字徽章,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任務與挑戰,獲得對應的6類徽章。全面、客觀地記錄學生的品德成長過程。
(2)教師維度:開展“SMART教師能力測評”。借鑒廣東省教師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框架及相關標準,建構“SMART教師能力”評價標準,從“意識理念(智能教育認識)、知識與技能(人工智能技術技能)實踐應用(智能化教學設計、智能化資源開發、智能化課堂實施、智能化協同育人)專業發展(思政素養、合作交流、教研創新)社會責任(示范引領)”5個維度10個小項對教師進行評價。
根據測評情況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發展建議與培訓方案。同時,將“先鋒思政智研工坊”的成果納入國平臺“智研先鋒榜”,供區域內其他教師學習與借鑒,提升整個區域的思政教學水平。
(3)學校維度:通過對學校思政教育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繪制學校的思政教育數字畫像,直觀展示學校思政教育的優勢與不足。發布年度《先鋒數智思政白皮書》,總結學校在數智思政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成果與創新點,促進學校的發展并為同盟校提供參考。
三、全域應用
SMART家長學院:利用國平臺資源,通過線上推送家庭思政微課,線下組織“親子數字研學挑戰賽”,強化實踐育人。
數字平臺賦能管理:借助“監測駕駛艙”實時呈現資源使用率、課堂活躍度等數據,為大思政教育決策提供支持。
(二)成果與輻射效應
1.教師專業發展優質均衡
截至2024年12月,參與國平臺相關培訓的教師覆蓋率達 100% □教師開發的校本創新課例數量逐年增加,在區域內開展的教學展示活動中獲得高度評價。教師在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獲獎數量顯著增長。
2.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得到全面發展,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文化素養明顯提升。在學科學習上,通過平臺資源的應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都有顯著提高。體質健康優良率提升12個百分點,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獲得了多個獎項??萍紕撔卤荣惈@獎增長 30% ,勞動實踐參與時長增加 200%
3.學校數字化轉型影響力不斷增強
2025年,學校成為廣東省校本教研基地項目“基于數字化轉型的校園應變研究與實踐”基地校,獲評市思政教學評一體化基地校和番禺區實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實驗校等。2024年11月市橋先鋒小學承擔了番禺區首場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雙師”教學展示交流活動,輻射到番禺對口幫扶地區。探索出基于國平臺的“研、備、說、磨、踐、思”協同教研模式,其經驗做法在“廣東教育”公眾號刊載。番禺區教師發展中心還把學?;趪脚_開展研修活動的經驗輻射到福建上杭、梅州蕉嶺、五華等地區,促進了區域模式和資源的共享。
(一)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 四、結論與建議
市橋先鋒小學的實踐表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大思政教育校本教研提供了資源基礎、研修交流平臺,加速了學校數字化轉型。未來需進一步深化“思政 + ”學科融合,探索STEM教育、勞動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滲透;構建動態資源更新機制,鼓勵教師生成式創作;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建立“平臺 + 學校 + 企業”生態聯盟,共建共享優質資源。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