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社會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均提到了新的戰略性高度。我們當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通過強化黨的全面領導、涵養高尚師德師風、實施多維教師培育體系、營造尊師重教新風尚和以愛鑄魂文化傳承等多維路徑,加快推進教師隊伍高素質專業化發展,從而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一、強化黨建引領,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我園把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與黨課、政治學習日有機結合,旗幟鮮明地將政治要求落實到每一位教師身上,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形式深化理論學習成效,引導全體教師實施鑄魂育人行動。
首先,從學習內容上看,系統化設置“菜單式”學習思政內容、學前教育及教育相關政策、師德師風相關法規和教育家精神解讀等,強化愛國主義理想信念。
其次,從學習形式上看,嚴格落實每季度至少一次的全園思想政治學習和每月一次的部門、級組思想政治學習制度;啟動“黨員先鋒微課堂”活動,每位黨員、骨干教師每學期至少講授1次“思政微教學”,將理論學習落實為自身可感知的教育行為。
再者,從學習轉化來看,幼兒園注重將科學思想理論與學前教育實踐相結合,開發特色課程模塊,引領教師不斷將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扎實的育人實踐。
二、踐行育人使命,涵養高尚師德師風
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提升教師隊伍的師德素養成為每間學校隊伍建設的第一關鍵要素。幼兒園將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與紀律教育等緊密結合,多角度融合開展活動,以系統化的師德培育體系來涵養教師高尚師德
一是固本強基,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制訂師德師風考核機制和民主監督機制,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細化為日常行為規范,讓師德建設有章可循。通過量化評價將師德表現納入教師年度考核體系,對違反師德的行為實行“一票否決”,并建立問責機制,確保師德建設落到實處。制訂《“紅橙黃牌”預警監督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每年簽訂一輪“師德師風承諾書”和“家庭助廉承諾書”,每年開展一次師德師風專項整治行動,每年定期開展警示教育、法治教育和家教家風教育,每年在各節慶日開展“綠色承諾行動”,使廉潔文化和高尚師德師風深入校園。
二是多維賦能,激發教師師德養成內驅力。通過開展教師沙龍、微演講、心靈驛站等活動,引領教師深刻認識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價值、意義與時代賦予幼兒教師的重要使命;組織開展“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慶祝教師節師德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紀錄片重溫教育家精神,培育教育情懷和家國情懷;每年舉行一次莊嚴的幼兒教師宣誓儀式,引導廣大教師厚植教育情懷,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實施“教師自我培育計劃”,引領教師內心深度覺醒,自覺樹立職業信仰和終身學習理念,制訂自我成長規劃,激發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心中明確“四個有”——職業有規劃、工作有目標、發展有定位、自身成長有期望,勤于學習、樂于求知、善于思考,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以AI信息化時代所必備的教育能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大先生”。
三是多元共治,構建家園社協同監督新機制。建立立體化監督體系,開設“家長委員會信箱”和“園長信箱”,開通線上師德監督平臺實現24小時動態反饋,聯動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在園內外設立“師德監督欄”,定期發布師德師風建設動態,并邀請全園家長、社區委員會代表共同參與,形成“幼兒園嚴管、家庭監督、社會評價”的監督閉環。實施師德積分制管理,將家長滿意度調查數據納入教師考核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師德潛在風險,聯合社區開展“師德師風建設主題教育月”活動,構建起全員參與、全程覆蓋、全域聯動的師德監督生態系統。
三、實施多維培育體系,鑄就啟智潤心之師
結合區域教師發展規劃,幼兒園從教師梯隊建設和解決教學實踐重難點問題出發,分別實施“多維梯隊培育工程”和“教師綜合素養提升工程”。
一是多維梯隊培育工程。幼兒園按年齡、教齡和專業發展水平,將教師隊伍劃分為新生代(0—3年)、成熟型(4一8年)、骨干型(8年以上)及名師(評定)四個培育層級,有針對性實施差異化培養方案。新生代教師通過“青藍工程”強化教學基本功,同步夯實理論根基,建立成長檔案實施過程性評估;成熟型教師依托“導師制”培養教學領導力,做教學深度研究與探索;領航型教師重在成果轉化,依托名園長、名師工作室承擔園內教學研究、指導任務;名師則開展前瞻性課程研發或創新性項目研究,承擔區域教研指導、師資培訓等專業引領任務。這樣實施各層級差異化培養路徑,既強化個體精準培養,又促進團隊協同發展,全面激活教師隊伍成長動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師資培養生態。
二是教師綜合素養提升工程。幼兒園從解決教學實踐層面的問題出發,實施“教師綜合素養提升工程”,內容涵蓋師德師風、教科研、園本課程建設等三個方面,通過線上研討、教研交流、課題講座、課程觀摩、外出參觀、經驗分享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學習提升的平臺,引導教師拓寬思路、主動思考、創新模式、敢于突破,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建立“五個一”教師成長檔案(一份個人發展規劃、一份案例分析、一項小專題研究、一堂精品課例、一次教學分享),實現“一人一檔、動態追蹤”,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精準畫像,支撐個性化培養方案制定,形成“記錄-診斷-改進-提升”的良性循環機制。
依托多維培育體系,教師專業素養得以系統化錘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即來源于此。每一位教師既能適應新時代社會、兒童的發展變化,又能將教育理想轉化為精準的育人實踐,真正實現從知識傳授到生命滋養的跨越式成長。
四、倡樹尊師重教新風尚,激發教師育人情懷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學前教育領域,這種價值認同需要轉化為可操作、接地氣的制度設計與文化實踐。
幼兒園構建“制度保障一專業成長一人文關懷”三位一體的激勵機制。第一,通過制度供給重塑職業尊嚴,建立教師榮譽制度,設立教育匠心獎、童心守護獎、潛心育人獎等特色榮譽,設立專門的師德津貼,構建師德表現與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評優評先聯動的動態評估體系,將精神激勵與物質保障有機結合。第二,從專業成長層面上講,實施“多維培育體系”,讓每位教師在專業發展道路上都能獲得精準幫扶與支持。第三,在人文關懷層面,創新開展教師宣傳工作,選樹典型,加大教師表彰力度,以良好的師德典型引導和激勵教師立德樹人,耕耘教壇;定期舉辦“教育故事會”,邀請教師家屬參與親子教育沙龍,增強職業認同感與歸屬感;開展“弘揚教育家精神,爭做幼兒筑夢引路人”主題演講,用一個個感人的育人小故事傳揚人民教師傳道、授業、立德、樹人的正向能量;在幼兒園微信公眾號開設“致敬榜樣力量,傳承教育家精神”專欄,用優秀教師的親身經歷和感人事跡,展現新時代幼教人敬業立學、崇德尚美的精神風貌,營造良好的尊師風尚。
五、以愛鑄魂立德樹人,文化傳承潤澤童心
幼兒園作為教師成長的搖籃,致力于通過系統化培育將教師“愛的教育”轉化為他們職業成長的核心動力。每季度開展一次“心靈加油站”活動,通過教育電影欣賞、教育名家思想辨析等,啟迪教師對“愛”的哲學思考;每月舉辦一次“教育觀察特訓營”,觀看日常教育小視頻,共同拆解師生互動時的情感回應策略和隨機教育中的教學支持策略;每季度開展一次“師德工作坊”,通過教師成長故事會、師德微演講等啟發教師用愛培育愛,為幼兒創造愛的環境,讓幼兒在關愛和理解中健康成長。
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師成為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幼兒園通過創設浸潤式文化環境,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區角游戲、主題墻與戶外區域,如在區域游戲中設置“扎染”“活字印刷”體驗角,戶外活動融入“二十四節氣”體能游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日生活中浸潤童心。在傳統節日教育中,精心設計體驗式主題活動,如元宵節開展“賞花燈、猜燈謎、包元宵”親子活動、端午節開展“龍舟競渡”體能大循環等,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在嶺南文化傳承方面,開發嶺南傳統文化園本課程,讓幼兒在探索、參與和體驗的活動中深入了解本地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在紅色教育領域,每周一組織師生、親子通過“國旗下的童話”講述紅色經典,每年十月開展“紅旗小軍營”體驗活動,每班組織“紅色繪本漂流”親子共讀活動,將家國情懷具象化。同時,創新家校協同機制,邀請祖輩非遺傳承人進課堂,構建起立體化的文化育人網絡,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