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清晰界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學教育體系里的戰略地位,為各學科教學革新精準錨定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關鍵環節,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作用顯著。然而,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人工智能的介入,為突破這一困局開辟了可行路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的智能閱讀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閱讀素材,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同時,憑借大數據分析,教師得以深度洞悉學生的閱讀習慣與思維模式,為后續調整教學策略提供有力支撐。
一、人工智能在低年段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一)形象化呈現,降低理解難度
由于低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偏向具象思維,理解抽象的文字符號對其而言頗具難度。人工智能憑借先進的圖像識別和多媒體合成技術,能夠將抽象文字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圖像、動畫以及音頻等多元形式。例如,在學生閱讀童話類文本時,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構建虛擬場景,把文字描述的城堡、森林等元素以逼真視覺畫面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感受故事環境,降低對文本的理解門檻,助力學生更高效地把握文本內容核心,從具象感知過渡到抽象理解,從而逐步搭建閱讀思維架構。
(二)趣味化設計,激發閱讀興趣
趣味化設計是人工智能賦能低年段閱讀教學的一大亮點。低年段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興趣是驅動其閱讀的關鍵因素。人工智能平臺借助智能算法,依據學生瀏覽記錄、閱讀時長等數據,可以深度洞察學生的興趣愛好,據此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閱讀方案。在選取閱讀素材上,從海量資源庫中篩選契合學生興趣點的故事,以色彩鮮艷的界面和富有動感的交互設計(如點擊屏幕觸發音效、角色動態呈現等),營造沉浸式閱讀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使閱讀過程不再枯燥,成為充滿樂趣的自主行為,有效提升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
(三)即時化反饋,提升閱讀效率
在低年段閱讀教學中,人工智能的即時化反饋機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詞障礙、理解偏差等問題。人工智能中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實時監測學生閱讀狀態。當學生對某字詞停留時間過長或重復閱讀某語句時,系統會迅速捕捉這一信息,即刻彈出詳細字詞解釋、語句分析等輔助內容,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同時,針對學生閱讀速度以及答題準確率等數據進行分析,生成學生的階段性閱讀報告,精準指出其優勢與不足,幫助教師清晰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為其后續學習規劃提供明確方向,有力提升其閱讀效率。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分級推薦,助力個性閱讀
在人工智能時代,分級推薦助力個性閱讀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閱讀教學策略。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與大數據技術能夠基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各項數據,精準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傾向。隨后,按照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和主題類型,為學生量身推送契合其水平與興趣的閱讀內容。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閱讀教學的局限,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宜的閱讀材料中獲得提升。
以統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教學為例,課文中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體現出不同視角看問題的差異?;诖耍處熆梢岳谩叭私厅c讀”軟件實施基于分級推薦的閱讀教學。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在“人教點讀”中搜集與課文相關的拓展閱讀材料,大數據分析會根據材料的閱讀難度將它們劃分為三個等級。在完成課文講解后,教師指導學生使用“人教點讀”軟件。針對初級拓展資料,軟件推薦《青蛙旅行記》繪本。在這個故事中,那只坐井觀天的青蛙因一場大雨被沖出井口,隨后在田野和池塘開啟旅程。在旅途中,它先后遇到小蚯蚓和小魚,見到與井底截然不同的景象。簡單直白的文字搭配豐富的插圖,能幫助低年級閱讀基礎較弱的學生理解繪本內容,學習新字詞。針對中級資料,軟件推薦《小蝸牛的小世界與大世界》繪本。故事里小蝸牛長期生活在花盆中,把花盆當作整個世界,拒絕了蝴蝶外出的邀請;而小螞蟻四處探索,見識到花園、街道等廣闊地方。通過二者對比,能讓有一定閱讀基礎的學生思考“視野對認知的影響”,這與《坐井觀天》中青蛙和小鳥的認知差異相呼應。針對高級資料,軟件推薦《小熊尋蜜奇遇》繪本,其講述了小熊起初認定森林某區域是唯一蜜源地,一次迷路后它發現了更大的蜜源,進而反思自身認知狹隘的過程??傊?,人工智能分級推薦的這些閱讀材料,能滿足不同閱讀水平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坐井觀天》中關于認知局限與視野拓展的內涵。
(二)語音識別,提升朗讀能力
語音識別是一種將人類的語音內容轉換為計算機可識別文本的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音識別技術可以對學生的朗讀語音進行精準分析,系統會依據預先設定的標準,對學生的朗讀表現給予即時反饋。這能讓學生迅速發現自己在朗讀中的問題,促使其及時改進。此外,語音識別技術還能為學生創設“模仿朗讀”“情境朗讀”等多樣化的朗讀學習場景,充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逐步提升朗讀能力,感受文字的韻律之美。
以統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為例。從內容上看,詩歌中描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感。在課堂上,教師先引導學生初步默讀《植物媽媽有辦法》,熟悉詩歌內容。隨后,打開“喜馬拉雅兒童”軟件,找到該詩歌的專業朗讀示范音頻,讓學生認真聆聽,感受專業朗讀者的語氣、節奏和情感表達。隨后教師打開“喜馬拉雅兒童”中的錄音功能,讓學生仿讀這首詩歌。“喜馬拉雅兒童”的語音識別功能會實時分析學生的朗讀過程,若學生出現發音錯誤,如將“降落傘”的“降(jiàng)”讀錯時,系統會及時彈出提示框,顯示正確的讀音,并配有標準發音的示范音頻,方便學生糾正;若學生的語調過于平淡,缺乏詩歌應有的節奏感,“喜馬拉雅兒童”會在其朗讀結束后,以圖表的形式展示出朗讀的語調曲線,并與專業示范的語調曲線進行對比,直觀地讓學生看到語調差異。同時,針對節奏問題,系統會給出具體的停頓和語速建議。當學生完成朗讀后,“喜馬拉雅兒童”會自動生成詳細的朗讀評估報告,對學生的發音、語調、語速、停頓等方面進行打分,還會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學生的朗讀表現,如“發音較為準確,但個別字詞的聲調還需加強;語調可以更加豐富,以突出詩歌的趣味性”。教師可以查看該報告,根據其中的建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練習。同時,“喜馬拉雅兒童”設有朗讀社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上傳自己的朗讀作品,聆聽其他同伴的作品,互相學習與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三)智能批注,促進文本理解
智能批注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其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能夠深度分析并解讀文本,自動為學生提供豐富且精準的批注內容。與傳統的人工批注不同,智能批注不僅涵蓋字詞釋義、語法解析等基礎內容,還能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情感脈絡以及寫作手法等深層信息。在閱讀過程中,系統根據學生需求靈活呈現批注信息,如彈出注釋或側邊欄提示,幫助學生即時解決閱讀障礙。學生也可以自主添加個性化批注,記錄閱讀中的思考過程。此外,智能批注系統能夠整合多源批注數據,構建共享學習資源庫,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文本解讀視角,從而有效拓展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以統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古詩二首”教學為例,兩首古詩分別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兩首詩語言凝練,意境優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借助“納米盒”的智能批注功能幫助學生理解這兩首古詩。在課堂上,教師先帶領學生朗讀這兩首古詩,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隨后打開“納米盒”軟件中的古詩學習板塊,軟件會自動對古詩文本進行智能批注。如《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會在“白日”側邊彈出“白日”指的是太陽,同時還會配上一幅太陽慢慢靠近山巒的動態小圖,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詩句描繪的景象。當學生讀到《望廬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爐生紫煙”時,“香爐”一詞的批注除了說明是指廬山的香爐峰外,還會附上香爐峰的圖片,以及介紹古人因山峰形狀似香爐而得名的緣由?!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軟件會詳細解釋這一修辭手法,并列舉其他古詩中類似的夸張表達,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是如何借助夸張來展現廬山瀑布的磅礴氣勢。此外,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智能批注中的內容有疑問,或自己有獨特的理解,可以在批注旁邊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個性化批注;學生能在軟件上查看其他同學對這兩首古詩的批注,拓寬自己的理解視角,在相互啟發中,深刻地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境;教師則可以在后臺看到所有學生的批注,對于一些共性的疑問或者有價值的見解,可以在課堂上集中討論。
(四)即時反饋,強化閱讀效果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時追蹤學生的閱讀時長和重點標記,精準評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系統以直觀清晰的方式呈現正誤判斷、答案解析和知識拓展等反饋信息,幫助學生第一時間了解閱讀成果與不足,及時糾正錯誤認知,并調整閱讀方法。同時,系統中的文字提示、語音講解、圖表展示等功能,可以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從而有效提升整體閱讀效果。
以統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教學為例,本文以歌謠形式介紹多個傳統節日,語言簡潔,節奏感強。教師可以利用“小盒學生”軟件開展教學活動。在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時,“小盒學生”可以實時追蹤其閱讀進度。當學生遇到生字詞時,點擊查詢軟件即刻呈現該生字的拼音、部首、筆畫和精準釋義,還會列舉該字在不同詞語中的用法示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字義和用法。閱讀完成后,軟件可依據課文內容與教學目標,自動推送相應的練習題。學生做完提交答案,若答案正確,屏幕會彈出帶有鼓勵性的短語,并簡要回顧題目涉及的知識點,加深學生的記憶;若答案有誤,軟件詳細剖析,清晰指出錯誤根源,給出正確解題思路。此外,“小盒學生”設有專門的閱讀拓展環節,此板塊匯聚了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趣味短文、圖畫故事等多元內容。學生在閱讀拓展內容時,軟件會持續實時監測學生的閱讀進度,一旦遇到不理解之處,點擊即可獲取相應解釋。同時,軟件運用智能分析算法,依據學生在閱讀和練習中的表現,生成高度個性化的閱讀報告,精準總結學生已掌握和相對薄弱的知識點,如“對春節、端午節等習俗掌握較好,對七夕節傳說了解不足”等,為學生后續有針對性地復習鞏固提供清晰指引,有力強化對《傳統節日》一課的閱讀效果。
(五)生成材料,拓展閱讀廣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基于既定的文本主題或學習目標,自動生成多樣化的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空間。通過學習分析海量語料,人工智能可以模仿多種寫作風格,生成與原文相關的閱讀資源。這些資源不僅能在主題上與學習內容緊密銜接,還能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調整難度,確保適切性。而學生接觸多樣化的文本形式,能夠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積累更多知識,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以統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小毛蟲》教學為例,課文講述了小毛蟲從笨拙、不被看好,到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最終破繭成蝶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通讀《小毛蟲》,理解課文內容以及其中蘊含的道理。隨后,在智能交互白板中打開“有道樂讀”軟件,利用其AI生成材料的功能,針對《小毛蟲》這篇課文,生成以小毛蟲破繭成蝶后在新環境中的經歷為主題的故事。故事中變成蝴蝶的小毛蟲飛到一個美麗的花園,遇到各種不同的昆蟲,它們有的對小毛蟲的變化感到驚訝,有的邀請小毛蟲一起探索花園。在這個故事里,會出現新的詞匯和有趣的情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小毛蟲變化后的生活,同時拓展詞匯量。軟件還能生成與課文哲理相關的科普短文,介紹自然界中其他動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像蝌蚪如何一步步變成青蛙,或是蟬的羽化過程。教師借助AI生成的科普短文,能夠讓學生了解到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并且還能拓寬學生對自然界的認知。此外,“有道樂讀”還能以小毛蟲的視角,用生成詩歌的形式,表達它在成長過程中的感受,如:
《小毛蟲的夢想》
小小的我,趴在葉子上,
慢慢爬呀,不怕路長。
陽光暖暖,風兒輕輕,
我知道,夢想在遠方。
一天一天,我努力成長,
雖然現在,還不夠強。
等到那天,我會變樣,
展開翅膀,飛向陽光。
這首詩歌語言簡潔、節奏明快,能從文學角度豐富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感知。學生可以在軟件上自主閱讀生成材料,隨時查詢生詞解釋,在多樣化的閱讀資源中不斷拓寬視野,提升閱讀興趣。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切實可行的創新路徑。智能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節奏。憑借數據分析,系統可以精準識別學生的閱讀難點,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的閱讀節奏中獲得進步。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語文閱讀教學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