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連旺,天津市薊州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局長。任職期間,推動薊州教育多點突破,2所學校入選教育部鄉村溫馨校園典型案例,薊州一中獲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實施三項工程 加快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入選中國教育報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實踐案例。2024年,其主導的《以“三項工程”帶動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發展》入選全國教育“百佳案例”,同期接受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教育頻道專訪。
在教育革新的時代浪潮中,天津市薊州區以“知行合一”的千年智慧為指引,將這片紅色沃土上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轉化為沉浸式研學實踐的生動教材,打造出極具影響力的教育IP。“百萬學生研學在薊州”活動的開展,正是薊州區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素質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讓知識在真實場景中生根發芽,成為學生成長路上最鮮活的養分。
研學鑄魂:回歸教育本真的時代選擇
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要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研學實踐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是破解“重知識、輕實踐”教育痛點的關鍵舉措。
從國家層面看,研學實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當前,教育正從知識本位向素養導向轉變,而研學實踐打破了校園的圍墻,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觀察、思考、體驗,實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薊州作為革命老區、千年古縣、國家地質公園,擁有得天獨厚的研學資源。推動研學實踐,既是落實國家教育政策的政治責任,更是發揮地域優勢、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使命擔當。
從學生成長角度而言,當代青少年亟須在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在盤山烈士陵園,學生通過敬獻花籃、模擬抗戰宣傳品印刷、傳遞雞毛信等方式,深刻理解了“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黃崖關長城,他們觸摸磚石刻字,才真正明白課本里“萬里長城永不倒”的深刻內涵。這些體驗是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它讓知識從書本中“走”出來,在學生心中“活”起來,最終內化為品格、外化為行動。
從教育改革維度分析,研學實踐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薊州區200余所中小學校的實踐證明,研學活動讓學生“玩中學、學中思、思中悟”。許家臺鎮中心學校的老師反饋:“學生參加研學后,課堂發言更積極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更開闊了。”這種變化,既是研學實踐對校內教育的有效延伸,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沃土賦能:薊州研學的獨特優勢與體系支撐
紅色基因厚重,歷史脈絡清晰。薊州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老區資源,從20世紀20年代末中共黨組織建立到“九·一八”事變后的抗日救亡運動,從1938年邦均鎮打響冀東西部抗日武裝大暴動第一槍到李子光、包森創建盤山抗日根據地,這片土地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抗爭史詩。日軍推行的“三光政策”留下了上倉慘案、花峪慘案等傷痛記憶,20390名同胞遇難、6332名華工被擄走的史實,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而三千余名烈士的犧牲與奉獻,更詮釋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如今,盤山、爨嶺廟、龍山烈士陵園,盤山、梨木臺、九山頂等抗日根據地,青山嶺戰備電臺洞,孟家樓平津戰役指揮所等160多處遺址,構成了完整的紅色研學版圖。學生在平津戰役精品展中重溫“解放東北先頭部隊”的壯舉,在八里莊談判舊址感悟“北平和平解放”的智慧。薊州區第二中學在東水廠村研學中,通過參觀十三團指揮部舊址、中華勞工血淚史警示教育園,聆聽大槐樹下的紅色故事,實現了“觸摸歷史、銘記苦難、傳承精神”的教育目標。
自然生態優越,科學資源豐富。薊州的中上元古界地層以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和古生物化石豐富等特點聞名于世,被海內外地質學家推為世界同一地質時期的標準剖面,是出露在中國境內的“地質瑰寶”,被譽為“大地史書”。薊州溶洞的鐘乳石,梨木臺、九山頂、八仙山的石英砂巖峰林,都是地質演化的“天然標本”。在“大地史書”解讀活動中,學生們手持放大鏡觀察巖石紋理、尋找藏在巖石里的化石。在鐘乳石生長觀測中,他們計算“100年生長1厘米”的自然奇跡,直觀理解地質科學原理。此外,薊洲國際航空航天科普基地的模擬飛行、科普游子基地的太陽黑子觀測,讓學生在“做中學”中點燃科學夢想。
成長蛻變:研學實踐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厚植家國情懷,增強責任擔當。在盤山烈士陵園敬獻花籃時,學生們自發整理衣襟的動作;在勞工血淚史展館,他們緊握拳頭的沉默;在“重走抗戰路”活動中,他們傳遞“雞毛信”時的緊張與堅定。這些細節印證了紅色研學的育人實效。
健全心理素質,增強抗壓能力。薊州將自然挑戰與心理疏導相結合,構建了“戶外體驗+心靈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吉姆冒險世界的冒險島,學生們在“高空繩索”“障礙穿越”中突破自我極限,導師通過“鼓勵式引導”幫助他們克服恐懼,在“失敗—調整—再嘗試”的循環中學會接納挫折;白蛇谷的爬山項目則更注重團隊心理建設,學生們分組攀登陡峭山路,體力不支時互相攙扶,登頂后共同吶喊釋放壓力,在“集體成就感”中增強自信心與歸屬感。
薊州路徑:研學實踐的創新做法與寶貴經驗
編寫校本教材,實現“研學前有鋪墊、研學中有任務、研學后有延伸”。為讓研學與校內教育深度融合,我們組織骨干教師、文史專家編寫《紅色記憶》《歷史文化》《我愛你,薊州》三套校園讀本,系統梳理薊州革命史、地質常識、民俗文化,成為研學活動的“前置學習手冊”。學校教師依據讀本設計“烈士書信解讀”“長城磚刻拓片”“蘑菇生長日志”等互動板塊,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實踐;研學中,結合“任務卡”完成“紅色故事演繹”“地質數據采集”“課本知識實用”等探究任務;研學后,通過“讀后感征文”“研學成果展”實現知識內化。這種“教材—實踐—反饋”閉環,讓學生不由得感嘆:“書本上的文字突然有了溫度,研學成了‘立體的課堂’。”
立足學段特點,設計“階梯式”體驗項目。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認知規律,我們構建了“低年級趣味體驗、中年級主題探究、高年級課題研究”的分層體系。小學生在八仙山領養昆蟲、制作梨茶飲,通過游戲化任務激發興趣;初中生在黃崖關長城開展“軍事防御體系模型制作”,在青山嶺戰備電臺洞體驗“摩爾斯電碼破譯”,培養探究能力;高中生則聚焦“盤山抗戰史料考證”“中上元古界地層年代測定”等課題,運用歷史研究方法、地理探測工具完成研學報告。特別是,官莊鎮中心學校的“溶洞研學”根據學段差異,為小學生設計“鐘乳石繪畫”,為初中生安排“形成原因辯論”,真正實現“一班一方案,一生一收獲”。
推出“京津冀研學聯盟”計劃,吸引區外學生共享資源。為擴大薊州研學影響力,我們啟動“京津冀研學聯盟”行動,通過“資源共享、政策優惠、服務升級”三大舉措吸引周邊學校參與。一是發布《薊州研學線路京津冀共享清單》,將13條精品線路、26個核心點位向京津冀三地學校開放,提供“紅色研學+生態體驗”“地質探秘+農事實踐”等組合套餐,滿足不同學校的定制需求;二是推出“團體研學優惠政策”,對京津冀地區學校實行“門票減免”;三是建立“研學服務中心”,提供“線路規劃—師資對接—成果展示”一站式服務,為京津冀三地學校量身定制“兩天一夜”“三天兩夜”研學方案,包含住宿、餐飲、保險等全要素保障。
自活動啟動以來,全區200余所中小學校陸續組織開展研學,吸引11萬余名師生參與,薊州區第二中學的東水廠村紅色研學、薊州中學的黃崖關長城探秘,都成為“行走的思政課”典范。未來,薊州將進一步增選點位、設計多元組合研學線路,擴大“百萬學生研學在薊州”活動的影響力,讓這片紅色沃土成為京津冀學生成長的“實踐大課堂”,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貢獻薊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