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最關心的莫過于他們能否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而這種品格的培養,離不開愛國主義精神的浸潤。在新時代背景下,讓孩子們了解國家的歷史、認識民族的命運、激發內心的使命感,是學校教育中始終堅守的初心。
每當我在課堂上講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古訓,望著孩子們專注的眼神,我常常被深深打動。教育從來不是簡單地講授知識,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是一次心靈的喚醒。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愛國”不只是課本上的詞語,而是真正走進孩子們心里?怎樣才能讓他們明白,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的未來息息相關?
天津不僅是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更是一座有著反帝反侵略歷史和深厚紅色文化底蘊的城市。從大沽口炮臺到平津戰役,從張太雷的誓言到工人運動的火種,這些歷史印記見證了民族的奮斗,也承載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我希望孩子們能在家鄉的土地上,親身觸摸那些沉甸甸的歷史,感受到前人的信仰和勇氣。在教學中,我會帶領他們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紀念館,現場聆聽歷史的聲音;我也會設計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活動,引導他們思考:如果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該如何抉擇?又該如何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希望讓孩子們從小種下熱愛祖國、勇擔使命的種子。相信只要這顆種子扎下根、發了芽,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家校共育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我們在學校里講好歷史故事,也希望家長在家里多陪孩子聊聊這座城市的過往,讓他們在點滴中體會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紅色記憶的滋養中,成長為心中有愛、眼里有光、腳下有力量的新時代少年。
依托地域文化,讓愛國主義教育“可觸可感”
愛國的種子,常常是在一次觸動心靈的經歷中悄然發芽的。
一次,我帶領學生來到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講述百年前列強炮轟天津的歷史悲劇時,孩子們的眉頭不由自主地緊鎖,眼中閃爍著憤怒與疑惑。當他們站在大沽口炮臺遺址前,手指輕觸那些被歲月洗禮的古老石墻時,有個孩子問:“老師,那時的人一定會非常害怕吧?”我點點頭,沉思片刻后說:“是的,的確有恐懼。然而,比恐懼更強烈的是信念,正因為心中有信念,他們才能無畏地站在那片土地上。”那一刻,歷史從課本中走了出來,變得觸手可及。孩子們不再僅僅是“學習”愛國主義,更在那片歷史的遺址中真切地“感受”到愛國精神的深沉與偉大。到大沽口炮臺遺址憑吊,我們不僅喚醒了歷史的記憶,更激發了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同與共鳴。
希望孩子們不是機械記憶幾段歷史事實,而是真正走近這些歷史背后的故事和人物。比如,參觀平津戰役紀念館時,孩子們會圍著講解員連珠炮似發問:“當時的指揮官是怎么作決策的?”“天津的百姓參與了嗎?”他們眼中閃著光,那是對當年不怕犧牲、欲血奮戰的解放軍將士的欽敬,感悟到創建新中國的艱難。
這些年,寶坻區第五中學堅持利用天津這座城市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讓孩子們“走出去、看進去”,從家門口的紅色印記中讀懂家國情懷。從望海樓的屈辱到大沽口的抗爭,再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見證,用自己的心去理解。這種沉浸式學習,比任何課本更有溫度,也更有力量。
我們始終相信,只有真正走進歷史,孩子們才能從心里產生對祖國的熱愛與責任感。而這種情感的建立,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我們在課堂內外用心營造氛圍,也希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講述一些關于祖國、關于城市的故事。比如,飯后的一次閑聊、周末的一次參觀,都會成為滋養他們精神世界的陽光與雨露。
挖掘紅色文化,讓思政課堂“走新走心”
課堂是孩子們心靈成長的重要空間,而在學校,課堂更是激發愛國情感的溫暖陣地。相對于枯燥的理論講解,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的紅色故事,無疑是最打動人心的“教材”。
在歷史課上,教師講解了解放戰爭期間的“平津戰役”、天津早期的革命歷史。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歷史,特別提到了曾在天津從事革命活動的李大釗、張太雷等,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為國家和人民作出的犧牲。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探討張太雷的事跡——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中國共青團創始人之一,在領導廣州起義時中彈犧牲。我們鼓勵學生用寫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張太雷烈士的敬仰。有的學生寫道:“如果我能穿越時光,我也希望能像您一樣,用信仰和勇氣去捍衛祖國的未來。”通過這樣的書信活動,學生不僅從課本中學習歷史,而且在情感上與這些先烈產生了共鳴,更深刻地理解了歷史的意義。
原來“愛國”不僅是書上的口號,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信念與行動。此外,我們還組織了“紅色故事大賽”,鼓勵孩子們回到家中,向長輩打聽家鄉的紅色記憶。他們有的拍短視頻,有的畫連環畫,有的寫演講稿。很多家長都說:“原來我小時候聽老一輩講的那些事,現在也能成為孩子的作業,這種傳承真是太有意義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只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應在點滴生活中喚起孩子們的情感共鳴。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成為“愛國教育”的參與者,讓我們的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的共同滋養中,成長為真正心懷家國、腳踏實地的新一代。
拓展實踐路徑,讓愛國主義教育“落地生根”
在課堂之外,我們同樣重視為孩子們搭建豐富的實踐平臺,讓愛國主義不只停留在“聽過”“學過”的層面,而且能夠在生活中真實體會、在行動中逐漸沉淀。
為此,我們構建了“研學+實踐”育人機制,將天津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鮮活的學習場域。例如,在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孩子們不再只是游客,還是小小研究員。他們一邊實地參觀,一邊探究“天津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與衰落”,并思考:面對今天的科技發展,我們該肩負起怎樣的責任?在盤山烈士陵園清明祭英烈活動中,孩子們為先烈獻上手寫的悼詞,有的孩子輕聲說:“他們那么年輕,卻那么堅定。”那一刻,歷史的厚重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印記。
同時,我們也努力讓愛國教育“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融入孩子們的真實生活。比如,我們組織“紅色文化進社區”活動,引導孩子們到社區里講天津的紅色故事、張貼手繪文化宣傳板,甚至學著用短視頻記錄家鄉的紅色印記。他們以小小講解員、小小創作者的身份,去面對社會、表達情懷,也逐漸學會肩負起一份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次活動、一節課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場靜水流深的“長跑”,需要一點一滴去浸潤、去守望。如何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對教師而言,我們能做的就是悄悄把“種子”撒進孩子的心田。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回望過去的結束語,而是面向未來的出發點。我們會繼續把天津這片土地的紅色記憶融入課程、融入實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片文化沃土上汲取養分,成長為有擔當、有理想、有溫度的新時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