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手札
在時代浪潮奔涌的今天,“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絕非一句口號,它是關乎民族靈魂塑造的深沉呼喚,是青少年生命底色的鋪染工程。
學校要筑牢教育主陣地,深化課程融合,善用紅色資源、革命故事等鮮活教材,打造沉浸式課堂與研學實踐,在歷史情境中激發情感共鳴,引導青少年領悟信仰力量。家庭需做好第一課堂,重言傳更重身教。通過共讀紅色家書、尋訪革命足跡、講述祖輩奮斗史,將紅色教育融入日常,在孩子心田播下愛黨愛國的種子。社會應整合資源搭平臺。各類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創新展陳方式;社區、企業、機構可開發優質文化產品,讓紅色教育直抵人心。唯有多方聯動、同頻共振,方能構建起立體化育人網絡,培育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館教協同,教育引導廣大學子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將“紅色基因鑄魂,‘公能’精神育人”浸潤在校園的每一處角落、融入師生日常的每一次行動;從家鄉的“紅色記憶”出發,引導學生從家鄉的歷史中懂家國、從身邊的故事中悟成長;將紅色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自然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本組文章多角度展現了鮮活的紅色教育實踐,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為紅色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借鑒與思考。
金秋時節,廣袤的田野上正鋪展出一幅色彩斑斕的豐收畫卷。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學習到更多相關知識,學校、家庭該如何深挖秋收時節蘊含的寶貴勞動教育契機,開設勞動課程、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弘揚“勞動創造美好”的時代精神?
躬行方知稼穡苦,實踐始悟勞動尊。現面向家長、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公眾征稿,誠邀您結合自身觀察、思考或教育實踐,圍繞“秋收時節話成長”這一主題,分享利用秋收時節開展勞動教育的創新做法、真實故事與深度思考,播撒崇尚勞動、尊重創造的種子,共同點亮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成長之路!
稿件要求:觀點須鮮明,切入角度宜精準,每篇來稿呈現一個現象、思考或觀點。稿件字數:200—500字。請注明姓名、單位、地址、聯系電話,并以附件形式提交。稿件一經錄用,將贈送刊物一份,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