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校園里那棵老國槐的枝葉,在黑板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會跳動的碎金。教室里熱鬧起來,國慶節的腳步近了,孩子們正興高采烈地布置著:有的舉著鮮艷的國旗排練合唱比賽歌曲,有的拿著紅粉筆把板報上的國旗描了又描,有的小心翼翼地把紅旗的小貼紙貼在臉頰上……我站在講臺旁,看著那些揮舞的小紅旗在晨光里翻飛,看著孩子們臉上映出的紅,忽然想起剛入職時老校長說過的話:“愛國主義教育就像這國槐的根,平時看不見,可養分都在土里藏著呢。”那時,我對這句話懵懵懂懂,直到這些年在講臺與孩子們之間那些細碎卻滾燙的瞬間,它們像一顆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漾開了一圈圈名為“傳承”的漣漪。它們從不是轟轟烈烈的宣講,而是藏在瑯瑯的書聲里,躲在孩子們稚嫩的筆畫中,落在掌心相貼的溫度里,在不經意間便長成了參天的模樣。
在文字的肌理里,觸摸英雄的溫度
學習《朱德的扁擔》一課時已是深秋,國槐的葉子已經泛黃,一片片落在窗臺上,像給教室鑲了道金邊。那天的語文課,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張照片:朱德身姿挺拔,目光堅定,透著歲月沉淀下的堅毅與從容。我輕聲問道:“孩子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孩子們面面相覷,稚嫩的臉上寫滿了疑惑。
我提高音量,耐心詢問:“有人知道朱德、了解朱德嗎?”然而,回應我的依舊是沉默,只有窗外偶爾傳來的風聲打破這份靜謐。
我點開了精心準備的朱德生平簡介視頻,朱德波瀾壯闊的一生徐徐展開,從投身革命到艱苦的戰斗歲月,再到為國家建設鞠躬盡瘁。孩子們瞪著大大的眼睛,全神貫注地看著。我能想象,他們起初對這個人一無所知,但并不妨礙他們去認識、去了解。而我的職責就是帶領他們叩開這扇認識革命先輩的大門,讓朱德的形象在他們心中生根。
視頻播放完畢,我微笑著看向孩子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跟朱德同志有關。”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朱德的扁擔”五個大字。“讀讀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一個孩子舉手問道:“朱德既然是將軍,為什么還有扁擔呢?扁擔不是挑東西的嗎?”“因為他力氣大唄。”這時,教室的角落里傳來一個很小的聲音,這聲音雖小,但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打破了教室的沉寂,引得哄堂大笑。
我輕輕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靜,接著說:“大家的疑問都很有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去探尋朱德將軍挑糧背后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讀完課文,我在黑板上列出三組數據,輕聲說:“大家看著這些數據想一想,寧岡有多高,他們要走多遠,他們的擔子有多沉。”
數據一:寧岡的平均海拔高達1300米以上;
數據二:1里=500米,50里=25000米,小學標準操場跑道一圈是200米;
數據三:一根扁擔要挑兩個筐,一個筐大約盛60斤大米,一個小學生書包的平均重量為6—7斤。
看著黑板上的數據,有的孩子掰著手指算操場跑道的圈數,有的用手比劃著60斤大米該有多少個書包重……慢慢地,教室里安靜了,看著孩子們驚訝的表情,我把聲音放得更柔:“這些數字背后,藏著的是前輩們一步一步踩出來的路。等你們再長大些,或許會更明白,為什么一根扁擔能被人們記住這么久——因為那上面挑著的從來都不只是糧食啊!”
那天的語文課沒有喊出響亮的口號,可我看見有的孩子悄悄把書包帶又緊了緊,還有人下課時對著黑板上的數字看了好久。有些力量,本就不需要大聲宣告,就像春雨落在泥土里,慢慢就會發芽。
在實踐的土壤中,扎根信仰的種子
當最后一片槐樹葉飄飄灑灑地落在地上,窗外的世界逐漸被冬日的蕭瑟籠罩。那天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第一課時,幾個孩子圍在講桌旁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老師,天津是周恩來總理的第二故鄉,我以后想考南開中學。”
“我以后還想考南開大學呢!”
“我想知道周恩來總理上學時是怎么學習的。”
“時代不同了,現在國家強大了,我們就不需要像周恩來總理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了……”
或許這一刻他們還未真正理解什么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或許現在的他們還不明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學習”是為何,想到這里,我覺得這課書的第二課時不應該在教室里上了。
于是,我向學校申請了一次特色實踐活動,帶領孩子們去了周恩來總理曾經讀書的地方。
在南開中學,迎接我們的是一名意氣風發的學生講解員:“周總理在南開讀書時,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背書,從不偷懶。剛來學校時,周總理的英文成績不好。于是,他把洗漱和吃早飯以外的時間以及午休時間全部用來學習英文。到二年級時,他的英文水平就已經很高了。后來,他成為精通五門語言的國家總理。他上學時還經常和同學討論國家大事,還辦了報紙……”幾個孩子趴在展柜前,認真地看著周恩來總理當年的筆記,上面的字跡工整有力。“周總理寫的字真好看!”有個孩子忽然轉頭看向我,“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樣,認真寫作業,好好讀書。”
來到南開大學,我們不僅了解了周恩來總理的生平,還了解了南開大學領先全國甚至世界的研究,那句“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或許就在孩子們的驚嘆聲中具象化了。
返回學校的路上,孩子們在公交車上嘰嘰喳喳地分享著見聞。小宇湊過來小聲對我說:“老師,周爺爺的愿望實現了,中國騰飛了,對不對?”我摸了摸他的頭,看著窗外掠過的街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忽然意識到:當孩子們站在周恩來總理曾經奮斗過的地方,看著他用過的物品,讀著他寫下的文字,那些關于理想、擔當的種子,便悄悄埋進心里,伴隨著時光,一株株“信仰”的樹苗便開始生根發芽……
在日常的褶皺里,生長向上的力量
又是一年春天,國槐樹抽出新的嫩芽,一片生機。課堂上,當我讀到:“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此時,教室里一片安靜,我卻分明感受到一股股力量在翻涌。
我放下課本,繼續說:“董存瑞炸碉堡那天,天特別冷,風刮在臉上像刀子。他們連沖了三次都沒沖過去,碉堡里的機槍突突地響,戰友們一個個倒下……”我的聲音有些哽咽,“董存瑞當時才十九歲,他托起炸藥包的時候,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再晚一點,就會有更多戰友犧牲。他喊的‘為了新中國’,就是希望有一個不被欺負、不用躲炮彈,能安安穩穩坐在教室里讀書、不用忍凍挨餓的國家。”
這時,有個孩子忽然站起來,他的聲音帶著哭腔,卻很響亮:“老師,我太爺爺是抗美援朝老兵,他說過,打仗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后代享福。”
是啊,六年級的孩子們,還有誰不知道董存瑞的故事呢?那天的課堂,我們沒有接著講課文,而是開了場“英雄故事會”。舍己為人的張思德,烈火焚身卻紋絲不動的邱少云,還有劉胡蘭、楊靖宇……孩子們的聲音此起彼伏,有的講著課本里學過的英雄,有的說著家里長輩念叨的無名者,淚珠兒滾在臉頰上,卻沒有一個人擦。我靜靜聽著,忽然發現那些曾經只存在于歷史里的名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正通過孩子們的聲音,一點點變得溫熱鮮活。
下課鈴聲響了,沒人像往常一樣急著沖出教室。國槐樹的新葉在春風里沙沙作響,像誰在輕輕鼓掌。我望著窗外搖曳的枝丫,忽然明白:英雄從不是遙遠的符號,他們早被一代代人裝進心里。當孩子們知道,先輩們犧牲時心里裝著的“后代”就是現在的自己時,那些關于勇敢、奉獻的基因就會順著血脈流淌,成為他們生命里最堅硬的骨頭,成為此刻教室里這些濕潤的眼睛里閃爍的光。而這些光會順著春風、順著新抽的嫩芽一直長下去。
此刻,剛入職時老校長說的那后半句話縈繞耳畔:“等春風來了,你就知道,那些藏在土里的根,早就長出新芽……”
是啊,“愛國”從來不是刻意的教導,就像這棵老國槐,年復一年,用細碎的光斑、飄落的槐花、沉默的枝丫,把養分悄悄藏進土里。而我們要做的,只是陪著孩子們,一起觸摸歷史的溫度,感受土地的厚重,守護日常的美好。總有一天,那些藏在書聲里、筆畫里、掌心里的種子,會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長成比國槐更挺拔的脊梁,撐起一個更壯闊的中國。
現在,陽光正穿過國槐的枝丫,在黑板上投下溫暖的光,像極了孩子們眼里那片永不褪色的紅……
(天津市南開區中營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