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聽到這首歌,我仿佛來到抗美援朝戰場,看到英勇無畏的志愿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的場面。
我的太姥爺王志義就是一名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老兵。關于那場保家衛國之戰,他總是不愿更多提起:“我們不過是把該做的事做完。”可我知道,這簡簡單單的“該做的事”,卻承載著何等驚心動魄的壯烈:死守飛虎山、激戰黃草嶺、血戰松骨峰、寒戰長津湖、決戰上甘嶺……
在戰場上,他和戰士們不顧一切困難,不畏一切風險,不惜一切代價,勇猛地殲滅敵人,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巨的任務。每次戰斗后,幸存下來的戰士都會仔細地搜尋每一寸焦土,絕不漏掉任何一名傷員和戰友遺體。指戰員的話語斬釘截鐵,烙印在每個人的心頭:“記住了,我們得送烈士回家!”
這份對生命的敬畏與珍視,源于戰場最樸素的真理:不管指戰員有多少決策、是多么正確,結果都取決于前線士兵們能不能去執行、去完成。
記得太姥爺九十歲那年,還曾給我講關于他和戰友們的往事:吃草根樹皮、睡冰天雪地,用步槍打飛機、用血肉堵槍眼……在他們心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不是口號,而是刻進骨子里的信仰,是“身后即是祖國,我們無路可退”的誓言。
去年盛夏,我踏上了“東方第一村”琿春防川的土地。站在高高的龍虎閣上,“一眼望三國”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左邊是俄羅斯,右邊是朝鮮,前方是日本海。來自遠方的風拂面吹過,我靜靜地矗立在閣樓上,對太姥爺的思念涌上心頭。這和平的邊境線,不正是無數像太姥爺那樣的戰士用生命和信仰換來的嗎?
抗美援朝戰爭留給我們的是什么?是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的不朽精神。志愿軍戰士以“鋼少氣多”戰勝“鋼多氣少”的強敵,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這些撼天動地的英雄壯舉,是全體中國人民志愿軍精神風貌的縮影,凝聚成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這份精神,點燃了我的愛國熱忱,更熔鑄了我對英雄最初的想象。我觀看了很多抗戰題材的經典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這些影片伴我長大,而我也在這光影的滋養中,漸漸豐富了對英雄的認識。去年,我還特意去了趟長春電影制片廠。那一刻,我認識到:“銀幕上的每一幀,都是對那段血火歲月最深刻的銘記。”
太姥爺常以戰場上的專注教導我:“學習是自己的事,要沉下心,切記貪多嚼不爛。”我深知,這份專注與堅韌,正是他戎馬生涯刻下的烙印,是他帶離戰場、融入平凡生活的精神財富。他們在異國他鄉的英勇奮戰,以生命守護信仰,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
此刻,我的思緒在筆尖流淌,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仿佛要寫滿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歷史:
向我的太姥爺,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士致敬!
向所有用生命和行動捍衛祖國,踐行“把該做的事做完”的老兵們致敬!
山河永固,英雄長存;
薪火相傳,吾輩自強!
(作者系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少先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