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每聽到老師在課堂上說起“家國情懷”,我總是托著下巴,望著窗外搖曳的樹葉發呆。那時候,我在心里琢磨:這個詞聽起來就像電視里的新聞聯播,宏大又遙遠,和我這個每天忙著上學、玩耍的小孩子有啥關系?那時,看到“家國情懷”這四個字,只覺得它像天上高不可攀的云朵,離我幼小的世界實在太過遙遠,我甚至“幼稚”地想:或許只有那些頂天立地的大人物才能擁有如此大的情懷吧!實際上,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于我尚未察覺之時,家國情懷早已浸潤在我生活的點滴、熔鑄于我的血肉,成為指引我前進又幫助我“扎根”的精神力量。
其實,最初關于“國”的模糊印記便從家里廚房的煙火氣里悄悄滲入心田。每逢春節,奶奶和媽媽總在廚房里忙碌,我繞在她們身旁,眼巴巴望著那兩雙巧手如變魔術般把餡料包進面皮里,再捏成鼓囊囊的餃子。奶奶每次包住餡后都會“狠狠”捏上一個褶。每每此時,我總是忍俊不禁,而奶奶一邊包一邊念叨:“餃子得把邊捏緊實了,這樣煮時才不會散開,才叫團團圓圓!”這話我似懂非懂,只覺餃子中那緊實的邊縫,仿佛藏著某種看不見的、將我們牢牢系在一起的力量。餃子包好后,媽媽盛了一碗叮囑我:“餃子煮好了,給隔壁張爺爺送一碗去。”廚房里熱氣氤氳,那些樸素的叮嚀在香氣里彌漫,無形中將小家的溫情與鄰里的情意縫貼在一起,拼成一張溫情的大網。廚房那小小燈火,原來一直默默照著我,讓我懵懂知曉,家的溫度與這片土地的厚愛,從來都是緊密相依、無法分離。
后來,我漸漸長大,眼睛開始看向廚房之外更廣闊的世界。那天,電視里正播放“神舟飛船凱旋”的新聞,當航天員叔叔走出艙門的那一刻,全家人都喜氣洋洋,臉上的笑意如花般綻放,爸爸甚至鼓起掌來。我轉頭看他,他笑容里的光彩竟是如此熟悉,仿佛平日我考了好成績時,他眼中閃爍的驕傲與欣慰。原來,每個人心中對祖國的驕傲與熱愛,都恰似父母對孩子那份無言的歡喜,如此平凡,卻又如此深刻地震撼心靈。
再后來,在新聞里看到火災現場,救火后的消防員叔叔們累極了,就那樣蜷在馬路邊上沉沉睡去。那一刻,我緊盯著畫面,心里仿佛被什么攥住了,又酸又暖。他們不顧安危的守護,那樸素無言的守護之姿,就是家國情懷最滾燙的注解。也就在那一瞬間,我突然領悟——原來對家國深沉的愛,是無數人愿意為之默默付出辛苦乃至生命的行動。
如今,隨著成長的腳步我才越發明白,家國情懷并非懸在云端的宏大概念,而就在奶奶包餃子的力道中,在母親端著餃子讓我送給鄰居時的溫香里,還有新聞畫面里那些平凡而偉岸的背影中。這份情懷,是根植于血脈里的古老眷戀,更是照亮內心、引領我們前行的不滅燈火。
我們這些孩子,所能做也應當做的便是:從此刻起,珍視那些熟悉又溫馨的日常。認真念好每一篇課文,努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愛護門前的一草一木,守護我們共同棲息的家園;耐心聽爺爺奶奶講述過去的故事,小心接過這一份厚重的精神行囊。這些微小而堅實的腳步,正是我們丈量并擁抱家國情懷的開始。原來,家國情懷并非遙不可及的高峰——它只是我們內心悄然點亮的一盞小燈籠。這燈籠的光芒起于家中廚房的煙火氣息,終將一路延伸,溫柔照亮我們腳下這片名為“祖國”的廣袤大地。當無數這樣微小而堅韌的光點匯聚起來,便足以輝映整個民族未來的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