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情境化教學已成為語文學科研究的核心議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強調在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這一要求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明確指引。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局限于知識傳授,導致學生缺乏深度體驗,難以提升遷移能力。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后,如何據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關鍵在于構建系統化的教學路徑。具體而言,教師應以“經歷”為紐帶,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情境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他們在“做中學”“用中學”的實踐過程中,實現知識建構、能力發展與情感體驗的有機融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效率。
一、初中語文情境教學中的現存問題
當前,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首先,一些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過度依賴既有經驗而盲目設計,從而導致“重形式、輕實質”的問題,這使得課堂活動看似熱鬧,卻難以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其次,情境設計的不充分與不完整問題屢見不鮮。一方面,課堂教學中的情境設計常局限于單一教學環節,過于注重局部而忽視整體,導致教學情境缺乏系統性;另一方面,情境的運用多集中于公開課等特定場合,在日常教學中應用頻率較低,未能貫穿教學全過程。再次,情境教學實踐在宏觀層面缺乏創新性的設計思路,而微觀層面則存在與實際生活脫節的問題,導致情境任務缺乏真實性和應用性。最后,課后作業是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教師設計的作業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脫節,則會導致學生難以有效建立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基于此,本文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初中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問題,系統歸納情境創設原則并提出相應的實施路徑,以期為廣大語文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時提供有益參考。
二、新課標視域下初中語文情境教學“境”的創設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溯源生活,情境潤教
現實生活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為教學情境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秉持生活化原則,立足學生的真實生活,精心提煉生活素材,并將其有機融入教學活動。學生的生活情境涉及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多個場域。例如,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家庭聚會場景,細致描繪長輩的言行舉止與自身的真切感受;在景物描寫教學中,校園的四季變遷也可成為生動的教學素材。
此外,古詩文教學同樣需要教師貫徹生活化原則,善于借鑒其中的名言警句,如《論語》中的勸學名句等,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反復朗誦名篇佳句,幫助學生積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格言警句。這種深度融合生活元素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有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還能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真實性原則:求真務實,情境致用
真實性原則是教學情境創設的核心要點,強調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避免脫離現實、缺乏可操作性的虛假情境。例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創設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購物情境,能夠使學生迅速融入角色。反之,如在太空商店購物之類的情境,雖然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但卻難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真實性原則不僅強調情境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更注重情境設計的可信度,能夠讓學生相信該情境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或可能發生,從而主動地參與問題解決過程。
(三)具體化原則:精準聚焦,情境塑能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具體化原則,緊密圍繞教學內容,對教學情境進行精準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促進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例如,在學習杜甫《望岳》時,教師可以創設“假設你是詩人,佇立在泰山腳下”的代入式情境;在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時,則可以創設“游子家書”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分組模擬“母子離別”對話,使其在沉浸式的情境中體會詩歌意境,深刻感悟詩人內心情感。這種具體化的情境設計有助于學生精準把握學習重點,從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生動性原則:趣意盎然,情境啟思
生動性原則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重要要求,強調教師應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力。例如,在講解神話故事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動畫片段,并據此創設啟發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討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既有經驗與認知特點,精心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素材,設計富有創意且生動形象的情境任務,使課堂教學既豐富多元又充滿趣味,真正踐行“以生為本”教學理念。
(五)豐富性原則:多元并蓄,情境拓知
豐富性原則體現在教學情境創設的素材選擇、呈現方式以及教學形式等多個層面。在素材選擇方面,教師應搜集并整合各類素材資源,確保其既與教學內容適配又避免單一重復。在呈現方式方面,教師可以綜合運用視頻、音樂、圖片等多種媒介資源,增強情境的感染力與吸引力。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教師可以播放以春為主題的視頻或展示相關的詩詞圖片,使學生能夠從視覺、聽覺等多維度直觀感受春天的美好意境。在教學形式方面,教師應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積極拓展社會實踐、實地考察等多元模式。例如,在開展家鄉文化探索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實地考察歷史古跡、參與社區調研等實踐活動,使其在真實情境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習效果。
三、新課標視域下初中語文情境教學“徑”的實踐策略
(一)創新情境創設方案
在情境教學設計中,首先,教師應采用整體性規劃策略,不僅要合理運用情境資源,還要從宏觀視角把握時空維度,對課前、課中及課后各環節進行統籌安排。同時,基于時空維度進行整體布局,秉持大語文理念,緊密聯結課堂與社會。例如,在《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觀察并記錄春日景象的情境作業,激發學生對春天的感知;在課中,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感受春天的氣息,突破空間限制,實現課堂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在課后,要求學生以“我身邊的春天”為主題撰寫宣傳文案,模擬真實社會情境下的寫作。教師依照邏輯順序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構建連貫、完整且系統的教學情境體系。
其次,教師應重視聯系學生的實際經驗。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全面考量學生的心理特征、經驗水平和認知規律,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學生在知識儲備與能力方面的差異,科學設定教學目標,合理分配學習任務,精心設計情境問題。例如,為性格內斂的班級創設“春天詩畫展”等靜態展示類情境;為活躍的班級創設“春天主題課本劇表演”等動態展示類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最后,情境創設應符合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其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回歸語言運用的真實場景,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初中生的思維特點,情境問題的設計應兼具挑戰性、現實性和遞進性。例如,在學習《春》后,教師可以提出實踐性問題:“作為景區宣傳人員,如何借鑒《春》的寫作手法吸引游客?”并提供多種解決策略,引導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總結,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知識遷移能力。
(二)優化情境創設過程
在情境創設的教學資源篩選環節,教師應立足單元主題,確保所選教學資源與教學內容及目標高度契合。同時,教師應選取具有時代特征的教學資源。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教材內容難免存在滯后性。因此,教師應將教材內容與時代熱點相結合,通過引入熱點話題,創設教學情境。這種設計方式不僅能拓寬學生的時代視野,還能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例如,在“家國情懷”單元教學中,教師在講解《黃河頌》課文時,可以適當補充光未然創作背景的文史資料,并精選不同時期的黃河影像資料,通過對比展示黃河生態環境的變遷歷程,既緊扣文本的愛國主題,又能深化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在情境創設的形式選擇方面,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以下三類策略:一是以實物與實景的形式創設情境,如通過實物展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課文內容,或整合校內外實景資源,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二是以故事案例的形式創設情境,如引入與課文相關的故事,或發揮創意自主設計故事,通過將繁雜的文本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三是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創設情境,對于受條件限制無法直接呈現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將其巧妙處理成圖片或視頻,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給其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例如,在《西游記》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針對初中生思維活躍但閱讀鑒賞能力有待提升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使其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個人見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運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影視教育”資源庫,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向學生生動呈現教學內容,引導他們對這一經典文學作品展開個性化解讀與創造性詮釋。教師播放不同版本的《西游記》影視作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比各版本改編特點,并組織“西游辯論賽”,引導他們發現藝術表現的差異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能力。
(三)完善情境評價機制
在語文教學中,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至關重要。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而學生只有經歷從認知理解到吸收內化的全過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客體融合。此時,語文知識的主線才能貫穿于教學目標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設計評價機制。
一是現實有效性。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既要真實反映現實情境,又要體現適當的復雜性,重點考查學生能否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場景。例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任務情境,指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寫作技巧。二是學生參與有效性,這是評估教學有效性的核心指標。科學的情境創設,能夠在教學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教學中確保全體學生的深度參與、在教學結束后能呈現多元化的學習成果。三是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性。該維度重點評估情境教學的實施效果,如知識適合度、學科適切性以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還應不斷完善評價方式,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強化過程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效能。其中,引入多元評價主體,能夠有效解決評價主體單一問題,除授課教師評價外,還可以邀請學校管理人員、家長、其他學科教師及社區團體參與,綜合運用家長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社區評價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客觀反思與自我管理。同時,教師應強化過程性評價,包括但不局限于紙筆測驗。此外,教師還應將多方面能力考核納入評價體系,采用課堂觀察、師生對話、電子學習檔案等多元方式,科學設定評價基準,從而提升評價的整體性與科學性,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情境教學的“境”與“徑”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入探索。基于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情境教學“境”的創設應遵循生活化、真實性、具體化、生動性、豐富性原則;而“徑”的實踐則需要從創新情境創設方案、優化創設過程、完善評價機制三個維度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