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南開中學,紅色基因鑄魂,“公能”精神育人,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浸潤在校園的每一處角落、融入師生日常的每一次行動,促使孩子們在傳承中汲取力量、在“為公增能”的實踐中成長。這會給予家長怎樣的啟發呢?
您是否好奇,一所名校究竟用什么滋養孩子的心靈,讓他們不僅學業優秀,更能胸懷家國?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在南開中學看到的那些“潤物細無聲”的力量——那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與歷久彌新的“公能”精神。
走進南開校園,青磚灰瓦間沉淀著厚重的歷史,您一定會注意到教學樓門廳那面刻著“容止格言”的鏡子。那40字箴言,是“南開校父”嚴修先生修訂的,歷經百年,依然像明燈一樣,無聲地提醒著孩子們儀表端方、品行端正。而當您看到孩子們肅立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輕輕獻上鮮花,簇擁著鐫刻英烈名字的石碑時,那份莊重與敬仰會讓您明白:這不是簡單的儀式,更是一個民族記憶的傳承,是南開人刻在骨子里的對先烈的緬懷與對信仰的堅守。
南開的體育,遠不止于強身健體。老校長張伯苓先生“無體育不南開”的理念,今天依然鮮活。學校秉持著“面向全體、培養全人、沁潤一生”的體育觀,引導孩子們在汗水中“為公”克己、團結協作,“增能”去弱、錘煉意志。正如學生朱坤燦在感想中所寫:“這種精神引領我們形成熱愛運動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咬牙堅持中懂得了什么叫永不言棄!”體育課里也藏著“思政”。您看,在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和學雷鋒日時,孩子們排演的校園短劇《開往春天的列車》,生動展現了學子服務社會的熱情。而那堅持了20多年的“義工制”,更是培養了孩子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公德心,讓“公能”精神在新時代孩子們的行動中閃閃發光。
您知道嗎?在南開中學,開展紅色教育,絕不會生硬地說教。學校非常巧妙地拉近了孩子們與那段崢嶸歲月的距離。孩子們走進天津城建職技學院的思政課堂,在“傳承載人航天精神”的實踐課上,通過老照片、模型和奮斗者的親述,真切感受到國家成就的輝煌與天津這座城市的貢獻。激昂的南開校歌在校園回蕩,孩子們在院士墻前仰望科學高峰,在烈士碑前獻花緬懷,在排球場上奮力拼搏,在科創實驗室里探索未知……在這些日常的點滴里,紅色基因和“公能”精神像空氣一樣自然融入孩子們的血脈。
作為家長,我們都關心孩子“三觀”的塑造。說實話,那些革命年代的故事和精神,有時確實離孩子的生活有點遠,但南開中學的老師們很用心,他們用身邊的故事、校園里的場所、感人的細節,使紅色文化變得可親可感。
重視“身邊的歷史”。南開中學的經驗告訴我們,教育不一定都在課本里。那些鐫刻在校園里的格言、矗立的紀念碑、傳唱的校歌,甚至杰出校友的故事,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也可以在家中聊聊家族歷史、講講城市故事,讓家國情懷有根可循。比如,您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看家族的老照片,講講祖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參觀本地的歷史遺跡,讓他們在實地感受中了解家鄉的過去。
感受“體育的力量”。南開中學把體育看得如此之重,因為它鍛煉的不僅是身體,更是意志品質和團隊精神。支持孩子多運動,鼓勵他們在運動中學會堅持、合作,這本身就是品格塑造。您可以陪孩子一起跑步、打球,或者為他們報名參加體育俱樂部,讓他們在運動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同時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
關注“實踐與體驗”。紅色基因和“公能”精神,是在孩子們參與義工、研學、紀念活動等親身實踐中生根發芽的。我們可以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參與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在行動中理解責任與擔當。比如,鼓勵孩子參加社區的環保活動、關愛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務,或者組織家庭研學旅行,讓孩子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珍惜“榜樣的力量”。周恩來、彭雪楓等杰出校友,以及那些講述父輩故事的校友后代,都是活生生的榜樣。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了解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樹立健康向上的偶像觀。您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名人傳記、觀看勵志電影,或者帶孩子參加優秀人物的講座,促使他們從榜樣的身上汲取力量。
看著孩子們在傳承中汲取力量,在“為公增能”的實踐中成長,我們深深感受到:這不僅是南開中學對歷史的答卷,更是為未來培養棟梁的堅實步伐。當我們的孩子胸中裝著家國、肩上扛著責任、腳下充滿力量,他們就能更好地接過時代的接力棒,書寫屬于他們的、也屬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