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理念在幼兒教育中的實踐應用核心是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并遵循安全性、開放性、實踐性和適度性原則。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教師通過制定“一日生活常規”、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材料、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環境以及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等策略,有效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創造力和規則意識。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放手”理念在幼兒教育領域日益凸顯其價值,其倡導教師應通過減少過度干預來激發幼兒的內在潛能。然而,踐行“放手”理念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前提下,遵循科學的教育原則,巧妙設計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以實現幼兒自主性的有效培養。
一、“放手”理念在幼兒教育中的實踐原則
將“放手”理念融入幼兒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幼兒的自主性,促進其適應性成長,因此教師在踐行這一理念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師應遵循安全性原則,只有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為其創造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行為,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并教導幼兒識別潛在危險,培養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其次,教師應遵循開放性原則,為幼兒打造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間,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這需要教師不僅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和充足的活動時間,還要給幼兒創造與同伴、老師互動交流的機會,通過精心設計活動區環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興趣。
再次,“放手”理念強調讓幼兒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取經驗和知識。這需要教師遵循實踐性原則,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即使幼兒在嘗試過程中遇到挫折,教師也應提供積極的正向引導,幫助他們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教師應遵循適度性原則。雖然“放手”強調減少干預,但教師仍應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耐心指導,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確保幼兒在成長道路上能穩步前行。
二、“放手”理念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的實踐策略
(一)制定“一日生活常規”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將“放手”理念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通過制定“一日生活常規”,確保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首先,教師應明確一日生活中的各項常規要求,這些要求應全面覆蓋幼兒在園生活的各個環節,包括晨檢、如廁、洗漱、進餐、午睡、游戲等。其次,在制定要求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確保各項要求具體明確、操作性強。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示范、講解和反復練習等方式,逐步引導幼兒理解并遵守這些行為規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再次,為有效落實“一日生活常規”,教師可通過打造適宜的教室環境來輔助幼兒遵守常規。如在洗手池旁張貼洗手步驟圖,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在玩具區設置分類標識和收納圖示,培養幼兒物歸原位的好習慣;利用墻面、地面空間布置“安靜排隊等待”等標識,以直觀形象方式提醒幼兒遵守常規。最后,在引導幼兒遵守常規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正面激勵的方式,當幼兒表現出遵守常規的行為時,教師應及時提出表揚和肯定,如“你真棒,能自己整理好玩具”等。這樣積極的反饋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使其主動遵守“一日生活常規”。值得注意的是,一日生活常規并非固定不變,而是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適時進行動態調整和改進。這就要求教師密切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常規內容,同時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對有特殊需求的幼兒提供更多的支持與關懷。
例如,在某幼兒園的典型一日活動中,我們能清晰看到這一理念的實踐成效。在入園晨檢環節,教師設計以下常規流程:在入口處設置晨檢區域,配備體溫監測設備、晨檢記錄表等物品;引導幼兒按照地面標識有序排隊,逐一完成晨檢;適時介入,如提醒幼兒張開嘴巴配合檢查口腔。通過實施此流程,不僅使幼兒養成自主有序進行晨檢的好習慣,還確保了衛生檢查的規范性。在進餐環節,教師在餐前系統講解用餐禮儀,包括如何正確使用餐具、不挑食不浪費、保持桌面整潔等。在就餐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食量自主取餐。如果有幼兒不小心灑出飯菜,教師不應立刻上前幫忙清理,而是引導其他幼兒一起思考清理方法,并加以實施。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能讓幼兒學會自我管理飲食,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午睡環節,教師提前布置安靜、舒適的午睡環境,如拉上窗簾、播放輕柔的音樂等。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整理衣物并上床入睡。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輕聲提醒個別未入睡的幼兒保持安靜。這一環節使幼兒學會自我調整作息,遵循午睡常規。在游戲環節,教師在教室的玩具區設置可視化玩具分類標識和收納圖示,以便幼兒在游戲結束后,能夠根據標識將玩具放回原位。同時,教師在墻面張貼“輪流使用玩具”“友好合作”等提示語,當幼兒出現爭搶玩具時,教師引導幼兒參照墻上的提示語,自主協商解決矛盾。這種環境設計既能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還能使其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二)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材料
在以“放手”理念為導向的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材料,并鼓勵幼兒自主選擇,為其自主學習與探索創造契機。這就需要教師系統觀察并記錄幼兒的日常行為表現與發展特點,并以此為依據精心篩選滿足其實際需求的活動材料。同時,教師應根據觀察結果,搜集或制作涵蓋藝術、科學、建構、角色扮演等多元領域的活動材料,并確保各活動區域材料種類豐富、數量充足,為幼兒的自主游戲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教師應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選擇適宜的活動材料:為小班幼兒準備顏色鮮艷且形狀簡單的材料、中班幼兒配置具有一定復雜度的半結構材料、大班幼兒提供更具挑戰性的科學實驗材料。在一日生活活動中,教師還應科學劃分活動區域,如打造建構區、美工區、閱讀區、角色扮演區等,并有針對性地投放材料,并建立定期整理、更新的材料管理機制,優化教育支持效果。
例如,清晨,當幼兒走進幼兒園時,他們立刻被教師精心布置的活動區域所吸引:在建構區,積木、磁性片、管道拼接等玩具琳瑯滿目,每一件都色彩鮮艷、形狀各異。如有的幼兒用管道拼接出一個復雜的迷宮,還有的幼兒則用積木搭建起一座夢想中的城堡,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與自豪的笑容。這正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精心挑選并投放適宜材料的成果。在美工區,畫紙、水彩、黏土、剪刀、膠水等藝術材料和工具應有盡有,且擺放得井井有條。幼兒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材料進行創作,如有的幼兒用水彩描繪心中的彩虹,有的則用黏土塑造小動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創作的喜悅。教師在一旁觀察,適時給予指導和鼓勵,引導幼兒在自由探索中體會藝術的獨特魅力。在閱讀區的書架上擺滿了各類繪本,既有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書,也有人文科普類讀物,使幼兒沉浸于書海中,享受著閱讀帶來的樂趣。教師還特別設置了一個“好書推薦角”,并定期更新書籍,引導幼兒探索更多的精彩故事。在角色扮演區,幼兒更是玩得不亦樂乎,這里不僅有醫生、警察、消防員等職業服裝,還有超市、餐廳等模擬場景,幼兒可以自由選擇角色,體驗各種社會職業。
(三)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環境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環境,支持幼兒自主探索,是實施“放手”理念的關鍵舉措。教師應明確環境創設的目標和原則,致力于打造一個安全、舒適、開放的活動環境,以此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首先,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園區條件,合理規劃活動區域布局,確保每個區域空間充足、動線合理,可供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探索。其次,教師運用色彩、圖案、形狀等元素裝飾環境,營造溫馨、活潑的氛圍,并設置清晰的主題標識和互動提示,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和學習。再次,教師應按照設計方案,將活動材料、家具、裝飾品擺放在合適的位置,確保環境整潔有序,并預留一定的靈活調整空間,以滿足幼兒的創新性活動需求。最后,教師應根據主題日活動需求,適時調整環境布局。如在某一傳統節日活動中,教師根據節日主題布置班級環境,并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支持幼兒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
例如,教師運用鮮艷的色彩、生動的圖案和有趣的形狀,將幼兒園裝扮得溫馨而活潑。在藝術創作區,墻面上貼滿了幼兒的畫作,這些畫作色彩絢麗、想象豐富,仿佛一個夢幻的童話世界。這樣的活動環境不僅能營造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還能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同時,為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和學習,教師結合活動主題設計了相關標識和提示。如,在自然觀察區,教師團隊精心布置了一個小花園,里面種植了各種花卉和植物,并貼上了相應的植物名稱及其生長習性介紹卡,讓幼兒在觀察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獲取知識,激發對自然界的探索興趣。此外,教師應根據每個區域的特點和需求,科學安排材料的擺放位置,確保活動區域環境的整潔有序。如在建構區,積木、磁性片等材料被整齊地擺放在開放式的架子上,幼兒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自主選取,進行創意搭建。
(四)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應實現有效延伸,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形成協同育人共識,確保生活常規教育的一致性。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電話、微信、QQ群等多種方式,向家長介紹科學的育兒理念、教學計劃和活動安排,以及在“放手”理念下的合作項目,加強家園之間的密切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礎。其次,在“放手”理念的引導下,為強化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教師可以將當天的習慣養成項目內容,如作息時間、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等告知家長,確保幼兒在園所和家庭中的生活常規一致性,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再次,教師應鼓勵幼兒參與自我服務活動,如穿衣、整理玩具等,并建議家長在家中安排相關能力訓練活動,合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最后,幼兒園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由家長代表參與幼兒園的決策和管理,如共同策劃幼兒園一日生活主題活動,以此提升教育實施的適切性。
例如,在“小小美食家”一日活動中,家園共育就展現出顯著的教育協同效應。在活動前,教師通過微信公眾號、班級群等渠道,向家長詳細介紹此次活動的教育理念,即通過讓幼兒參與美食制作過程,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對食物的認知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并分享活動流程和實施細節。家長們積極響應,紛紛表示支持,這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互信基礎。在活動當天,教師采用分組方式讓幼兒進行簡單的水果沙拉制作,并在一旁指導幼兒自主完成選擇水果、清洗、切塊等流程,充分踐行“放手”與“做中學”教育理念。同時,教師將當天培養幼兒自主選擇、獨立完成任務等習慣養成教育內容,通過班級群實時告知家長,并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如,在準備午餐時,家長讓孩子幫忙擺放餐具、自主盛飯,保持與幼兒園一致的生活常規。在活動結束后,為強化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教師引導他們自主整理廚具和桌面。家長在家中積極響應這一教育延伸,讓孩子參與洗碗筷、整理餐桌等家務,進一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放手”理念在幼兒教育中的實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安全管理、活動設計、環境創設及家園共育等方面協同推進。通過本文的探討可見,“放手”理念對幼兒自主性、創造力及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未來,我們期待更多教育者能夠深入實踐這一理念,為幼兒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