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神》一課講述了劉伯承元帥拒用麻醉、忍痛手術的故事。以往面對“病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這樣的描寫,學生多是埋頭筆記。這次我轉變了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若為劉伯承元帥頒發‘鋼鐵意志獎’,你的頒獎詞會怎么寫?”
我引導學生圈畫關鍵詞:“72刀”“抓破床單”“一聲不吭”。這時,一個男生舉手提問:“老師,他為何不用麻藥?”我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契機,便順勢讓學生循著課文找到答案“我今后需要一個非常清醒的大腦”,再結合元帥運籌帷幄的拓展故事,引導孩子們漸悟:所謂軍神,是將劇痛嚼碎了咽下的擔當。
頒獎詞中,孩子們的字里行間流淌著真誠。一女生寫道:“您把手術臺變戰場,72刀割開皮肉,折不斷那鋼鐵脊梁。”更有學生鄭重標注:“頒獎請敬隊禮,此乃至高敬意。”
原來,紅色基因的傳承就蘊藏在這些用心寫就的字句里。當孩子們以己之言禮贊英雄,英雄的模樣已然深深鐫刻心底。
(天津市薊州區第三小學 羅金輝)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能夠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以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購物》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實施創新教學策略。
創設紅色場景。用故事引入紅軍根據地集市,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感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革命精神,了解草鞋、斗笠等物資對戰士的重要性。
互動實踐。基礎計算環節,讓學生解決“紅軍戰士用1元買3角的草鞋后,剩余錢能買幾頂5角斗笠”的問題,鞏固人民幣換算和加減法。拓展提升環節,讓學生自主設計支援傷員方案(例如,需要購買哪些包扎的物品,花了多少錢)、斗笠降價后節省多少錢等情境,深化計算應用。
情感升華。引導學生思考當時物價低、戰士生活簡樸的原因,結合歷史說明物資匱乏下軍民同心的奉獻,讓學生體會紅色精神,實現知識學習與紅色基因浸潤的結合。
(天津市河西區全運村小學 王琪)
激發幼兒內在主動性,是播撒紅色基因的關鍵。唯有讓孩子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創造者,紅色精神才能真正生根。為此,我園開展了“自主創想體驗”系列活動。
在“我和爺爺演故事”活動中,孩子們自主表演打動他們的情節:有的用積木搭建“戰場”,有的畫“沖鋒”,有的和小伙伴自發扮演“送雞毛信的小英雄”。在“童星軍校”天地里,孩子們通過一次次自主選擇、親手操作、自由表達的實踐,將紅色精神轉化為可觸摸的創造與行動。那專注的神情、投入的演繹、充滿敬意的作品,正是幼兒在自主實踐中成為小小傳承人的證明!
(天津警備區第一幼兒園 林玥)
我們充分挖掘每次節日節氣活動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而不是生硬地說教。每月會定期開展進社區、社區共建等活動,帶孩子們走出幼兒園。清明節期間,帶領孩子們參與社區共建活動“緬懷先烈憶初心·砥礪奮進愛國魂”,滲透紅色教育。
我們用孩子們能懂的方式,讓“傳承”變得溫暖又具體。圖書區擺放紅色故事書,傳承紅色基因,讓百年黨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讀英雄故事,學英雄精神,孩子們閱讀后進行分享,展現了小英雄的活潑、勇敢與不屈……讀紅色故事,憶英雄時代,讓永不褪色的紅色精神在幼兒心中扎根。
(天津市津南區第十三幼兒園 潘越)
思政教育只有遵循價值生成的邏輯,才能真正觸動心靈;只有讓抗戰歷史走出課本,化為學生指尖可觸、血脈相連的生命體驗,精神的基因方能真正植入骨血,在傳承中完成從歷史記憶到生命自覺的蛻變。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來臨之際,我組織了一場聚焦“英雄的抉擇”微劇場活動。不同于傳統的歷史復述,我引導學生關注抗戰中普通人的情感與選擇:學生小張扮演臺兒莊戰役中犧牲的年輕士兵,通過反復研讀家書史料,發現自己與這位戰士同齡,卻身處截然不同的時代。當他穿上粗布軍裝,用帶著方言的顫抖聲音念出“母親,兒此去未必能歸”的遺言時,全班陷入寂靜——這種共情,遠比說教更有力量。
活動后,有學生在周記中寫道:“我原以為英雄離我很遠,但現在明白了,他們也曾是怕黑卻咬牙沖鋒的少年。”這份觸動,正源于我們對角色細節的還原和情感投射,讓紅色基因轉化為可感知的青年敘事。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不少家長反饋,孩子回家后主動詢問祖輩的抗戰記憶——這說明角色扮演不只是一場表演,更成為連接代際歷史認知的橋梁。
教育的真諦,或許就在于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份,而是讓青少年在“成為他人”的過程中,讀懂自己肩頭的責任。
(天津市聾人學校 楊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