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橋,原陸軍某部研究員,大校軍銜。1984年大學畢業后參軍入伍,1985年參加云南老山防御作戰并榮立一等戰功。被評為全國擁政愛民先進個人、全國優秀軍訓工作者、全軍裝備理論研究先進個人、全軍優秀“四會”政治教員。光榮當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首次英雄模范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解放軍和武警代表團團長。在《解放軍報》《環球時報》等報刊上公開發表《用“老山精神”塑血性軍魂》《和平年代為什么要當兵》等系列文章,出版《血染的風采》《血染的答卷》等多部著作。2022年9月30日烈士紀念日,作為解放軍英模團成員,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參加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98年的光輝歷程中,無數中國軍人為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和中華民族的尊嚴英勇戰斗、無私奉獻,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我結合40年前參加云南老山地區邊境作戰的一些經歷,向大家分享一些戰場上的故事以及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忠誠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黨的事業緊密相連,站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第一線,才能使人生綻放出動人的光彩。
我能穿上軍裝來到部隊,是偶然的。1980年高中畢業后,我考入地方大學。4年后,在我大學畢業前夕,石家莊陸軍學校到我所在大學招收大學畢業生。當時感到很新鮮,我和許多同學便一起報了名。領取軍校錄取通知書時,許多同學卻打了“退堂鼓”。
的確,在一些人眼里,大學畢業生去當兵太吃虧,而對我報名參軍更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對我說:“你是學院的學生會主席、省級高校三好學生,又是全院畢業生中唯一的正式黨員,畢業分配單位任你選,你去當兵圖個啥?”
我從小就喜歡軍人,從內心深處向往軍營。另外,我覺得部隊需要大學生,到部隊可以發揮作用。于是,我就抱著在部隊干一番事業的決心和志向,放下剛剛獲得的大學畢業證書,手捧鮮紅的入伍通知書,跨進了軍校的大門。
說實話,上大學時我沒想到還有機會當兵,但當兵后我就想到了打仗。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南部邊疆形勢惡化。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央軍委一聲令下,1984年4月,我軍一舉攻下敵軍侵占的我國云南老山。敵軍不甘心失敗,不斷對我軍發起反撲,我軍在老山開始了多年的艱苦攻防作戰。
我們剛入學時,石家莊陸軍學校的第一批參戰學員剛出發,他們回來時我們還在校。當時,坐在臺下含著眼淚聽了一場英模報告,我被前線戰友的英雄事跡深深感動,覺得軍人沒有上過戰場是很遺憾的事情。我想,如果有機會自己一定會上前線,接受戰火的洗禮和生與死的考驗。
就在我們一年的軍校學習和訓練生活即將結束時,學校接到總部關于選派部分學員去云南老山前線代職見習的命令。那天晚上,中隊教導員在大教室給我們作參戰動員。他還沒講完,我已經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參戰申請書,第一個交了上去。申請書上,我寫了四條理由:第一,我是全中隊120名學員中唯一的正式黨員,政治條件高;第二,我是全優學員,訓練成績總評前三名,軍事技術過硬;第三,登山比賽我曾獲得第一,身體棒;第四,我家兄弟4個,我要是回不來,老胡家也斷不了香火。后來,我又加了一條:我會蒙古式摔跤,說不定還能抓個俘虜回來立個大功呢。
中隊對我非常信任,把我作為一號參戰“選手”報請院黨委,很快得到批準。那一年,全校從2000多名應屆畢業生中選拔56名學員,組成了北京軍區赴滇參戰見習連。
出征前,我和同學們都寫下了“遺書”。記得我寫的第一句話是:“親愛的爸爸媽媽,當你們看到這封信時,兒子已經為國捐軀了。”當時,我們每個人還對著錄音機留了“遺言”。參戰回來后,長春電影制片廠根據我們的經歷,拍攝了一部故事片《陸軍見習
官》,開頭的鏡頭便是參戰見習軍官們對著攝影機“留言”。
沒有親身經歷過,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相信,當時同學和戰友們的報國熱情有多高、決心有多大,許多戰友甚至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了請戰書。平時講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誰都能喊幾句口號,但我覺得當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得失,勇敢地站在第一線,不惜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國家,這就是一個革命軍人黨性的真正體現。
擔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只有懷著一顆忠勇之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前進的道路上勇于拼搏戰斗,才能書寫出人生光輝燦爛的篇章。
我所在部隊是個英雄的群體,涌現了“八一勛章”獲得者韋昌進等著名戰斗英雄,而許多身邊普通戰士的感人事跡更令我永遠不能忘懷。
1985年8月,我們奔赴云南老山前線。到達戰區后,我堅決要求去了最前沿、最危險、最艱苦的陣地參加戰斗。就在我們上陣地的第二天晚上,敵軍突然向我們發起了進攻。當時,一位戰友猛地把我撲倒在地,幾乎在同時,一發炮彈在我們身邊爆炸。一聲巨響,只覺得五臟六腑都快被震出來了,氣浪夾著石頭粉末灌得我滿嘴都是,味道苦苦的。他趴在我耳邊大聲說:“排長,你的姿式太高了,要注意防護!你是大學生,不能死啊!”
后來我了解到,在我們上陣地之前,連里通知過,要重點保護好這些大學生排長。在我剛上戰場、還不知深淺的時刻,這位戰友的舉動令我終生難忘:我的好兄弟,你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保護我啊!
在我23歲生日那天晚上,敵人又一次發動了進攻。戰斗中,相距不足10米的戰友壯烈犧牲,有的還身負重傷。激戰過后,我特別思念親人。那天,我在家書中寫道:“今天過生日,在接受戰友們的祝福時,我也想過犧牲……把生命獻給保衛祖國的戰場,我不感到遺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我人生的信條。”
在當時的戰場上,我先后8處負傷,傷口感染嚴重潰爛,高燒不退,多次昏迷,上級多次要求我下陣地。但是我覺得在陣地哨位上我的職級最高、年齡最大、文憑最高,戰士們都信賴我,我一定要與他們共同戰斗到最后。“誓與陣地共存亡”“有我英雄戰士在,敵寇休想渡邊關!”已成為我們堅定的行動。
我用指甲摳出化膿傷口中的彈片,堅持不撤下去。直至1985年11月19日,部隊換防,我與戰友們最后一批撤下陣地。此時,我還不知道自己因傷口感染已得了嚴重的敗血癥。我被傷員專機緊急送往昆明醫院搶救,幸運地從死亡邊緣被救了過來。至今,胸口下面的一塊彈片已與骨頭永遠長在了一起。戰后,我所在連隊被授予老山“堅守英雄連”榮譽稱號,我本人榮立一等功。我感覺到,雖然軍功章佩戴在我的胸前,但里面卻流淌著無數英烈的鮮血,凝聚著所有前線戰友的榮耀,綻放著共和國戰士的光輝。
奉獻是人生崇高的品格
只有胸懷遠大的理想,無私無畏,永遠保持前線戰士沖鋒陷陣的戰斗姿態,才能讓事業不斷結出豐碩的成果。
云南和廣西邊境,有許多烈士陵園。在這漫山遍野的墓碑下,掩埋著一個個年輕的生命,有的戰士犧牲時才十七八歲,有的參軍才幾個月。每次我置身現場,心靈都會震顫不已。躺在那里的都是中國的英雄,他們應該永遠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緬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擁有這樣一批又一批義無反顧、奮勇獻身的軍人,才能建設自己的強大國家,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24年8月1日,我與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的領導和師生代表在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園開展“英雄,您好!”致敬英雄活動。我在發言中講道: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97年光輝的戰斗歷程中,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為了保衛我們的新中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里是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園,在長達10多年的邊境作戰當中,我們有900多位年輕的戰友永遠長眠在這里。
今天,我們來了,我們當年并肩作戰的戰友們來了。祖國如你們所愿,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今天,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的理事長來了,校長來了,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們來了,他們帶來了全國各省市的美酒、香煙,還帶來了1000朵玫瑰花。理事長賈秀芳說,躺在這里的年輕戰士,他們犧牲的時候只有十七八歲,最小的只有16歲,他們沒有結婚,沒有談過戀愛,但是他們最值得我們熱愛,最值得全國人民尊敬和愛戴。這玫瑰花代表的是人民的愛、祖國的愛。在這里,我們深深地向長眠在祖國南疆的戰友們說一聲:請你們放心,你們的精神我們會發揚,你們的傳統我們會弘揚。英雄自有后來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當年打仗時通信很不發達,沒有電話,與后方聯系只能靠寫信。在前線最高興的事,就是收到后方來信。
在陣地上,我們組織了“讀家信,寫家信”活動,大家把收到的所有來信,包括未婚妻的情書、個人的家信,都在陣地上一一傳看,甚至通過電臺廣播。我在前線收到許多信,都讓戰友們傳看。其中,我母親寫給我的一封信,在陣地上影響挺大,戰友們都說,這信不是寫給你一個人的,是寫給所有參戰官兵的。后來,這封信被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文物收藏。當時,媽媽可能覺得我不一定能活著回來,信寫得很長。在這里,我與大家分享幾段:
國橋,我想念的兒子:
你出征已近三個月了。在這三個月中,全家人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你。我幾次想拿起筆給你寫信,但是作為一個兒子在外出征的母親來說,這信又該怎么寫呢?驕傲、激動、思念、不安……多少種感情凝結在一起,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句,現在對我來說體會尤深。你出征前和出征后的幾次來信,我都反復看讀多遍,有些句子竟能倒背如流。在信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兒子再不是一個胖乎乎的娃娃了,而今變成了一位威武的解放軍戰士,為了億萬人民的安寧,戎馬邊關,戰斗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我的兒子,你出生于1962年,那是國家最困難的年代。從小你在艱苦中長大,在逆境中和父母一起受到了嚴峻的考驗,也得到了拼搏的啟發。你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與眾不同,不怕吃苦,奮力向上,從小學到中學,從四年大學到一年軍校生活,你年年給父母帶回三好學生獎狀,使我們得到莫大的安慰和精神寄托。
你大學畢業后,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學者、一個研究生,可以回到家鄉,回到你女朋友、哥哥及我們身邊,享受常人應該享受的歡樂。然而你沒有這樣做,卻選擇了最艱苦、最神圣的職業,帶著全家人的希望和囑托,入了軍校,上了前線,接受那血與火的考驗,那才是靈敏度最高的試金石呵!在這一點上,全家是放心的,我可以大膽地說,我的兒子,在任何地方都會發出光和熱,都會做一名令祖國和我們驕傲的人。
我雖然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但我仍參加了刊大學習,目前正在加班復習,準備參加11月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對于我來說,學習難度很大。像我這樣的年紀,文憑和資本沒有什么吸引力,但我只想通過參加考試來強迫自己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業務水平,爭取為黨多作點貢獻,對得起我在前線打仗的兒子。讓我們母子二人在遙遠的北國、南疆來一次挑戰吧!
領導對咱家很關心,最近要派人幫助咱家修房子。我們謝絕了,咱家的家風就是奉獻,無私地奉獻。
別不多談,盼回信。盼兒,殺敵立功還!
想念你的媽媽
1985年10月6日
2022年6月,在喜迎黨的二十大之際,恰逢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該館依托館藏原創策劃的“人格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展覽,在國博北8展廳向公眾展出。展覽從家國情懷這一角度,鑒選館藏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飽含對家人、對國家熱愛之情的遺書、手稿、家信等珍貴文獻以及各類實物170余件。母親的信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單元展出。
文物簡介中這樣寫道:胡國橋,1984年7月入伍,1985年參加云南老山防御作戰,榮立一等戰功。胡國橋母親寫信鼓勵他英勇殺敵為國爭光:“帶著全家人的希望與囑托入了軍校,上了前線,接受那血與火的考驗——靈敏度最高的試金石。在這一點上,全家人是放心的。我可以大膽地說,我的兒子在任何地方都會發出光和熱,都會做一名令祖國和我們驕傲的人!”
相比展覽中革命先輩的珍貴手稿和文物,這封信寫于新的歷史時期,年代雖然沒有那么久遠,但它飽含了同樣的使命擔當。那就是:“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犧牲,才筑起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正是千千萬萬個英雄兒女的無私奉獻,才撐起了共和國蔚藍的天空。
軍人自有軍人的情懷。在激烈的戰場上,我切身感受到當一個戰士把對親人的愛與祖國的愛聯系在一起時,情感和品格就會升華,內心就會煥發出一種新的力量。
堅守是共產黨人的光輝品格
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沖鋒陷陣的戰斗姿態,才能讓英雄的旗幟永遠飄揚。
從戰場歸來后,我默默收起了軍功章。我認識到高超的作戰指揮和科學技術在未來戰爭中必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瞄準未來高技術條件戰爭對陸軍戰法和技戰術變革的需求,在軍事科研的新領域開始了人生新的沖鋒,決心為打贏下一場戰爭再立新功。
2011年,我承擔了“陸軍航空兵戰術研究”課題。該課題任務書面成果形式的要求原本是“研究報告”,但我帶領課題組主動擴大研究范圍,增加研究內容。其間,為深入研究高原直升機作戰使用需求和戰法運用,我不顧強烈的高原反應,帶著氧氣瓶,冒著山體滑坡、泥石流和道路塌方的危險,走遍川藏線的每一個直升機起降點和中印邊境的最偏遠邊防連隊,最終形成了一部20多萬字的著作,并作為訓練參考類教材向全軍陸航部隊推廣。
協同是信息化條件下陸航參加聯合作戰和融入陸軍的重要問題,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為此,我長期堅持對聯合作戰陸航協同理論、協同技術、協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十年磨一劍”,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我最終形成了19個專題研究報告和4部專著。2014年,這個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陸航軍事理論研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的新突破。
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后,推進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2015年初,我被確定代表本單位參加優秀“四會”政治教員評比。我克服年齡大、工作多等諸多困難,深入研究黨的創新理論,先后兩次參加原陸航部和總參組織的優秀“四會”政治教員綜合評比活動,均獲得理論知識考試、基本能力測試、課堂現場授課和情況問題處置四項考核總分第一名,創造了“四會”評比年齡最大的歷史紀錄,受到總參通報表彰。
妻子好多年前就勸我早點退休,但我始終舍不得脫下那身綠色的軍裝。我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和傷痛,那種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勁頭從來沒有改變,堅持不懈地在夢想的道路上跋涉著。
近年來,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號召,承擔了大量堅定理想信念、培育戰斗精神、培養“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教育工作。在授課中充分結合自己在戰場上的親身經歷和實踐體會,注重用強軍報國的真情感染人、用鮮活真實的事例打動人,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作為一名參戰老兵,我將永遠銘記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洗禮,讓忠誠在血脈中永遠流淌,讓生命永遠在拼搏奉獻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