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學前教育對幼兒五大能力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其中語言能力占據重要地位,它也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基礎。因此,教師不僅要幫助幼兒實現身心健康發展,還要積極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繪本這一深受廣大幼兒喜愛的讀物作為主要載體,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相關學習活動,全面提升其語言能力。本文探究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繪本教材合理應用的意義,并提出具體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合理應用繪本的意義
(一)有利于強化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科學設計繪本教學內容,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能力,這對提升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大部分繪本都有著色彩豐富的圖畫、充滿童趣且簡潔易懂的語言,生動呈現各類精彩故事。這些特點幫助幼兒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學會文明禮貌的溝通方式,使其在與同學、父母及教師的溝通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技能。第二,幼兒園作為幼兒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為其提供了實踐語言交流的機會。因此,教師應以繪本作為主要教學載體,引導幼兒主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好地理解周圍事物,強化其語言交流主動性和合作意愿。
(二)有利于強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能力是幼兒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教師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語言表達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交流意愿,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具體而言,第一,教師利用繪本豐富的色彩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導他們與繪本角色展開積極互動,從而培養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和獨立思考的好習慣。第二,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開展自主閱讀和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模仿繪本中人物的說話方式與行為,能夠有效降低幼兒對語言應用的畏懼感,提高其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第三,繪本中的詞匯選擇應契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助于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積累詞匯量。當繪本中出現幼兒難以理解的詞匯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結合繪本上下文內容或生動有趣的插圖,自主推測詞義。第四,貼合幼兒生活的繪本內容,能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這有助于他們深刻體會繪本內涵,并產生強烈的表達意愿。
(三)有利于豐富幼兒多樣化的情感
情感發展與語言能力培養具有存在密切關聯,當幼兒感受到豐富的情感時,往往會產生濃厚的表達意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繪本教學引導幼兒感知繪本中豐富的情感,幫助幼兒交流中建立深層情感聯系,為提升幼兒語言交流能力創造有利條件。研究表明,優質的繪本內容能夠幫助幼兒在閱讀中建立正向情感,使其在情感驅動下自主優化語言,有效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具體表現在:第一,繪本的敘事方式能夠幫助幼兒理解“沮喪”“遺憾”“激動”等抽象的情感描述詞匯;第二,繪本故事通常具有教育意義,使幼兒在正向的情感體驗中激發表達欲望,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
(四)有利于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能力
在學前教育中,繪本教學具有以下重要教育意義:第一,繪本教學不僅能有效地貫徹落實學前教育改革新要求,還能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優化幼兒的語言學習過程,提升其交流能力與閱讀能力;第二,教師通過開展繪本角色扮演活動,指導幼兒模仿繪本人物,引導其在對話交流中學習書面語言,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閱讀能力;第三,通過持續開展繪本閱讀活動,能夠幫助幼兒逐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客觀事物的本質,從而提升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為后續的語言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幼兒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合理應用繪本的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繪本內容,創新教學模式
內容豐富精彩的繪本是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必備條件。因此,教師在開展語言教育活動時,應精心挑選符合幼兒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的繪本,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和參與熱情。在繪本閱讀教學中,第一,教師不僅要關注本班幼兒的興趣愛好,還要嚴格遵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關于語言教育的具體要求,確保所選繪本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第二,教師應創設繪本閱讀專區,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科學安排“一日活動”,確保充足的繪本閱讀時間。這些措施能幫助幼兒深入學習繪本中的語言表達方式。第三,幼兒的理解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在閱讀繪本時,部分幼兒可能會出現閱讀理解困難,因此,教師應為幼兒預留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節奏,從而更好地學習其中的語言知識。第四,教師應帶領幼兒在精心布置的繪本閱讀區開展閱讀活動,讓幼兒通過感知周圍環境,在與教師、同伴共同閱讀的積極氛圍中,提升繪本閱讀主動性,深入體會繪本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有效提升語言學習效果。
例如,在《爺爺一定有辦法》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以提升幼兒語言學習能力為目標,引導幼兒認真觀察繪本上的圖畫,并讓他們猜想這本繪本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在幼兒初讀繪本后,教師提出一系列啟發式問題:“小朋友們,你喜歡故事中的爺爺嗎?為什么?”“小朋友們,你們發現書中可愛的小老鼠一家用爺爺剪下來的布做了什么嗎?”幫助幼兒深入理解繪本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為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說一說爺爺的一雙巧手都為約瑟做了哪些事,并思考自己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從而激發幼兒的交流興趣,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
(二)積極討論故事情節,生動扮演故事角色
在開展趣味繪本閱讀教學時,為提升語言教學效果,教師應帶領幼兒共同閱讀,并討論繪本故事情節,幫助幼兒梳理故事發展框架,以深入理解繪本內容,這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與幼兒討論故事情節中,教師應認真觀察班級每個幼兒的參與狀態,當幼兒出現困惑表情時,教師需要及時詢問,并幫助其解疑,通過引導幼兒梳理故事內容,為后續的角色扮演活動奠定基礎。在幼兒閱讀完繪本后,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個人理解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幼兒通過親自扮演繪本中的角色,深刻體會故事內涵。由此可見,教師通過開展趣味繪本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幼兒對繪本的探索興趣,使其從被動閱讀轉為主動閱讀,為其語言表達奠定基礎。
例如,在《屎殼郎的生日禮物》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結合繪本內容思考后續故事。如,當講到小屎殼郎收到“特殊”的禮物后,教師可以停頓一下,讓幼兒猜測小屎殼郎收到禮物后可能出現的表情與想法,使其在深入理解繪本內容的過程中,提升想象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在幼兒能夠把握繪本故事走向與角色定位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自主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扮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結合對角色的理解,適當豐富表演內容,從而激發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使其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提升社交能力。
(三)鼓勵表達繪本內容,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3-6歲幼兒正處于自我思維意識發展的萌芽階段,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探索欲望。因此,在幼兒閱讀完繪本后,教師應預留一定的時間引導幼兒結合繪本內容進行自由表達,闡述自己對繪本故事或某一人物的理解,或提出對繪本內容的不解之處,有效提升幼兒的批判性思維與表達能力。在幼兒積極表達時,教師應扮演“傾聽者”與“引導者”的角色,認真聆聽幼兒的發言,判斷他們對繪本故事的理解程度和價值觀,并據此調整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流程。在幼兒表達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幼兒正向激勵,促使他們能夠主動表達個人的閱讀心得。為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與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導讓幼兒根據繪本圖畫創造性發揮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使其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閱讀交流會,鼓勵幼兒相互交流閱讀心得,或提出自己在閱讀中的不解之處,由此實現語言能力與閱讀能力的雙重提升。該繪本講述了一只名叫蘿絲的母雞走出雞舍去散步,卻受到狐貍的覬覦,通過與狐貍斗智斗勇,最終成功逃離了狐貍的威脅。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與邏輯思維正處于發展初期,有些幼兒提出“狐貍為什么要抓母雞”的疑問。教師抓住教育時機,為幼兒科普母雞與狐貍在食物鏈中的關系,引導他們了解整個故事發展邏輯。為促進幼兒的深入思考,教師可以在幼兒閱讀完繪本后,引導幼兒站在狐貍的視角重新講述繪本故事,有效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優化繪本閱讀模式,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
幼兒對生動有趣的繪本往往充滿濃厚的探究興趣。教師應結合繪本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多元化的閱讀活動,激發幼兒的閱讀主動性,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學齡前幼兒往往難以將抽象的事物進行具象化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再現繪本情節。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著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幼兒作為獨立的閱讀主體,對繪本人物都會產生個性化理解,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幼兒結合繪本內容展開合理聯想并創編故事,從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大熊撿的蛋》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把注意力放在大熊與小鵝互動細節上,根據小鵝成長后的故事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小熊未來的看法。在幼兒讀完繪本后,教師提出問題:“小朋友們,大熊和小鵝雖然是不同的動物,卻教會了小鵝游泳、飛翔和抓魚。我們可以看到小鵝在大熊的照料下成長得非常好,在繪本結尾,小鵝依依不舍地飛走了。你們認為小鵝還會回來找大熊嗎?小鵝在飛走后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這種為繪本“補白”的問題可以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使其在交流中對繪本內容產生新的體會,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中,教師應以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為目標,根據班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發展需求,以及《綱要》中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要求,創設教學活動。教師應深刻認識到繪本在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教學中的優勢,通過創新閱讀教學模式,幫助幼兒實現深度學習,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