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教育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滋養。那么,如何讓愛國愛家鄉的種子在孩子心里扎根?如何讓“奉獻”“擔當”這些品質成為孩子的行動自覺?
在薊州這片土地上,長眠著王崇實、卜榮久、白砥中等無數革命先烈,他們“為民族解放奮斗、為人民幸福擔當”的精神,是最鮮活的教育素材。我曾在薊州區第一小學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最打動我的,是這所學校把紅色教育深深扎進了腳下的土地:不搞空洞說教,而是領著孩子們循著家鄉的紅色脈絡,去觸碰真實的歷史;讓他們在祖輩的故事里讀懂家國、在身邊的故事中感悟成長,在日常的點滴中學會擔當。
而這一切,離不開家長的參與。畢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紅色基因的傳承,更需要家校“手拉手”,把教育融入柴米油鹽的日常。
紅色教育不用刻意“上課”,融入生活細節里反而更有力量。
很多家長已經行動起來:有的家長和孩子圍坐在一起開家庭會議,爺爺講起年輕時參與家鄉建設的故事,孩子聽得眼睛發亮;有的家庭周末一起看《長津湖》,邊看邊聊“為什么戰士們愿意舍命守護”;還有的家長把“學習強國”里的紅色故事當成睡前讀物,孩子聽著先烈事跡慢慢入睡。
一個個傳承紅色基因的故事又被編成校園心理劇,讓紅色精神像陽光雨露,悄悄滋養著孩子。“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動手做一遍。”紅色精神的底色是“行動”,薊州一小的家校活動,總在引導孩子“做起來”。
“孩子連家鄉的歷史都不了解,怎么會愛家鄉?”薊州一小的老師們常說這句話。于是,“尋訪薊州之最”成了很多家庭的固定活動。家長們帶領孩子走進盤山烈士陵園,在墓碑前讀先烈的事跡;去黃崖關長城,聽“長城抗戰”的故事;再去看看如今的美麗鄉村、產業園,孩子指著新修的公路說:“原來家鄉現在這么厲害!”
有的家庭還一起搜集薊州本地的紅色故事,并引導孩子畫成畫報,在班級里進行展示。一位媽媽分享:“以前帶孩子出去玩兒總是拍風景,現在拍的是紀念館里的老照片、聽的是村里老黨員講的故事,孩子的日記本里,多了好多‘家鄉的故事’。”
家長做好榜樣,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有位爸爸是電力工人,他給孩子講述自己參與山區電網改造的經歷:“冬天爬電線桿,手凍得握不住工具,但想到山里孩子能用上暖氣,就覺得付出是值得的。”孩子聽了,在作文中寫道:“爸爸的‘擔當’,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正是薊州一小最看重的“榜樣力量”:家長愛崗敬業,孩子就懂得“責任”;家長對鄰居友善,孩子就懂得“互助”;家長主動參加學校的紅色教育活動,孩子就會覺得“這件事很重要”。就像老師們所說:“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活教材。”
不管是在薊州,還是在其他地方,紅色教育的核心都是相通的。從薊州一小的實踐里,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簡單易做的實踐小貼士,家長們不妨試試。
一是挖一挖“家里的紅色故事”。問問家里的老人:祖輩有沒有參與過革命、建設?哪怕是“爺爺當年種過試驗田”“奶奶是村里第一位女拖拉機手”,都是孩子能聽懂的“家國故事”。結合本地的先烈事跡,孩子會明白:英雄不在遠方,就在身邊的歷史里。
二是帶孩子“做一點實在事”。不用追求“大場面”,從幫家人做家務、給社區做點小事開始。孩子在付出中體會到“被需要”的快樂,“奉獻”“擔當”這些詞,就會從書本中走進生活里。
三是把家鄉變成“教育基地”。查查本地的紅色地標:烈士陵園、紀念館、老廠房……帶孩子去走走,哪怕只是聽當地人講講老故事,都能讓孩子對“家鄉”產生更深厚的感情。愛家鄉,才是愛國家的起點。
四是自己先當“紅色傳承人”。你認真工作的樣子,你談論國家大事時的真誠,你給孩子講歷史時的嚴肅……這些都會刻在孩子心里,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校的紅色教育活動,和老師并肩努力,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紅色教育,說到底是“養根”的教育。就像薊州一小的實踐所展現的:不急于求成,而是在日常里滋養;不脫離生活,而是從身邊事做起。當家長把紅色教育變成“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那些關于愛、責任、擔當的品質,自然會成為孩子生命里的底色。
愿我們都能做那個“播種子”的人,讓紅色的種子在孩子心里慢慢發芽、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