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時,正是中國乒乓球崛起的年代,莊則棟、李富榮、徐寅生、張燮林等乒壇名將,讓世界乒壇為之矚目。1964年,母親把上小學的我送到市業余體校,課余進行乒乓球訓練。我對乒乓球的愛好就是這時培養起來的。工作閑暇經常打球的我,曾在成都市武侯區第六屆運動會獲乒乓球(50歲以上成年組)男子單打第六名;在全省出版系統乒乓球運動會獲男子單打第三名。
退休后,我有了聰明可愛的孫女。從孫女上小學開始,作為爺爺,我對她的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很上心。當看到孫女每天埋頭于大量家庭作業,睡得很晚,并戴上了近視眼鏡,身體素質也有所下降,我心疼不已。我覺得必須為孫女選擇一項體育運動,讓她在運動中適當放松緊繃的“精神發條”,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健康基礎。于是,我首先想到了乒乓球。打乒乓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夢想,是名副其實的“國球”。1959年,容國團用這顆銀球砸碎了“東亞病夫”的屈辱標簽,從此乒乓球就成了刻在中國人DNA里的榮耀密碼。另外,醫學研究發現,揮拍運動(網球、乒乓球、羽毛球)是所有運動中最好的運動,可以強身、健腦、益目,并且提升肌肉和心肺功能。
孫女喜靜不喜動,喜歡看動漫圖書、動畫電視,對打乒乓球毫無興趣。我對孫女說,打乒乓球是一項非常好的體育運動。乒乓精神是一種永不言敗、勇于拼搏的精神,它激勵著無數乒乓球愛好者在賽場上奮勇爭先,也激勵著更多人在生活中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
一番苦口婆心之后,孫女總算答應了練習打乒乓球。我給孫女當教練沒三個月,她就嫌基本功訓練太乏味,總是要和我打比賽。我說,你現在要先練基本功,哪兒能剛會走幾步就要快跑?就你現在那點啟蒙水平,爺爺我稍稍認真一點,打5局就有5局讓你“剃光頭”(即每局一分不得)。
孫女表示不服,我便連著剃了她5局“光頭”。“光頭”剃下來,孫女對我開始愛搭不理,練球也懶洋洋的。問她怎么了,她哼一聲:不想打乒乓球了。
仔細琢磨后悟出,我給孫女當教練要講究訓練方式,要學會心理引導。于是,我重新制訂了訓練和心理誘導計劃,先由“家庭教練”降格為“專職陪練”——每次和孫女打球時,我總是為她送上不急不快、高低合適的“和平球”,讓孫女盡興而快樂地扣殺,我的目的是,先培養她對乒乓球的愛好。
說實話,這樣的“專職陪練”對我來說,既累人又沒樂趣。基本功糟糕的孫女揮拍扣殺實在離譜,天一板地一拍,直扣得我這最初的“家庭教練”淪落為“專職陪練”,現在成了滿地撿球、練腰功的老齡“球童”。盡管如此,每次陪練時我依然會不厭其煩地將“和平球”送上,讓孫女不斷扣殺。偶爾打出一個好球,她就會高興地大喊大笑。就這樣,在充分滿足孫女好勝心和存在感的同時,也漸漸培養了她打球的愛好。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在孫女愛好形成后,我對她的執教變得順風順水,她的練球變得更加自覺,在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球技也得到了提高。
2025年4月中旬,成都武侯區總工會舉辦了全區乒乓球親子比賽(要求以家庭老少成員組隊參賽,小孩子年齡限12歲以內)。我決定在實戰中檢驗對孫女的訓練成果。在這次比賽中,我作為年齡最大的參賽選手,以唯一的“爺爺+孫女組合”,戰勝了眾多“父親+兒子組合”,奪得比賽第三名。賽后,孫女拿著季軍的獎狀和獎品,興奮而自信地說:“我要更加努力地訓練,爭取在學校今年的冬季運動會上,打入乒乓球比賽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