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密相連。《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六條強調,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教育未成年人愛黨、愛國、愛人民、愛集體、愛社會主義,樹立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等內容為指引,開展家庭教育。
家庭作為孩子愛國主義思想啟蒙和奠基的重要陣地,父母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本期“話題縱橫”欄目編發(fā)了一組文章,與讀者分享。
有人問我,一個普通的幼兒園教師,哪兒來那么多家國情懷?這話聽起來就像問一個農民為什么總惦記著土地。我對國家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在教育戰(zhàn)線這些年的磨礪,讓我始終銘記,和平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無數(shù)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的。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每每見到年輕面龐面對“家國”二字時的懵懂或疏離,便不禁想起曾經(jīng)的過往歲月。或許,正是這份未曾隨年齡增長而卸下的精神力量,指引著我作為一位母親,要把家國情懷的根深植于女兒心田,使之伴隨她成長。
平凡生活中烙下家國印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有言,愛黨愛國愛人民乃家庭教育的根本指引。我深知這如同一粒種子,需在孩子幼兒時期悄然種下。
女兒尚在稚齡時,每當電視里國歌響起,我便挺直腰板,輕聲對女兒說:“聽,這是我們的國歌。”孩子當時懵懂,只知跟著我一同站得筆直,但從那之后,只要看到升國旗、奏國歌,女兒的表情便會變得莊嚴又肅穆。
記得那年帶女兒回農村老家,那天風大,村口旗桿上的國旗被風吹落,于是我搬來凳子,和幾個鄉(xiāng)親一起小心地將其掛好理正。女兒一直站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看著。后來,她無論在哪里看到國旗歪斜,總會踮腳去扶正。這一份對國旗、國歌的莊重態(tài)度,便是她心中家國情懷最初的萌動。
等到女兒稍大些,我們便經(jīng)常帶她去散步。有一次走得遠了一些,我們路過一家工廠,正值下班時分,夕陽下人群川流不息。女兒好奇地指著人群問:“這么多人,都去做什么?”我指著遠處廠房的輪廓說:“他們去上班,紡棉花、做布匹,做能讓更多人穿暖穿漂亮的衣物。”女兒似懂非懂:“像螞蟻一樣?”我點頭說:“對,我們中國人就像一只只勤勞的小螞蟻,扛起了大世界。”此時此刻,人群匯成無聲的洪流,孩子看著這新奇又壯觀的景象,家國情懷悄然扎根于對同胞最樸素的敬意之中。
女兒上小學后,我?guī)龅牡谝患卤闶前鸭依锏呐f衣物、玩具和繪本打包寄給山區(qū)的孩子。她起初不樂意,抱著自己的東西不撒手。我沒和孩子講道理,而是帶著她看了貧困山區(qū)孩子在艱苦環(huán)境下學習的相關視頻和圖片。當她看到和自己同齡的女孩,穿著露腳趾的鞋在泥濘的土路上奔跑,她不再哭鬧,而是和我一起認真地把物品打包寄出去。汶川地震那一年,她把自己所有零花錢投進了捐款箱。
其實,我一直懂得小孩子心里裝不下“家國”這樣宏大的字眼,對孩子而言,太抽象,遠不如一顆糖果、一次游戲來得真切。但正是這樣懵懂的年紀,卻是“栽種”情懷的“好時節(jié)”。作為母親,我深知說教大道理的作用微乎其微,唯有將那份沉甸甸的情意化作她生活中可見、可感、可觸碰的點滴瑣事,才能讓家國情懷緩緩浸潤在孩子心田。
家國情懷的根須,就是在這樣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里悄然扎下。因此,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家國情懷的初期,切記不要直白地講大道理,而只需在平凡的生活中、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印記。或許當時孩子不解其深意,但這些印記如同種子,靜靜蟄伏,待歲月沉淀,自會破土而出,長成他們生命里對家與國最深沉、最溫暖的認同。這份對家國的認同源自生活、歸于血脈,自有千鈞之重。
言傳身教中培育家國情懷
女兒十來歲時,迷上了閱讀,常常捧著書一坐就是半天。我心里暗暗高興,這可是個難得的契機。對于渴求知識、開始獨立思考的她來說,書卷正是滋養(yǎng)家國情懷的養(yǎng)料。于是,我不再做單向的講述者,而是嘗試做她閱讀旅程的同行者,和孩子一起在字里行間尋找那份屬于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女兒喜歡讀《平凡的世界》,被孫少平在困苦中的堅韌所打動。于是,我順勢遞給她一本《黃河東流去》。拿起這本書,起初她嫌“太舊太土”,可翻了幾頁就沉浸其中了。飯桌上,她眼睛發(fā)亮地說:“媽媽,李麥一家餓得啃樹皮,還惦記著幫更慘的鄰居,這力量是哪里來的?”我放下筷子,問她:“你覺得呢?”她想了想,認真地說:“書里的人總說‘不能給祖宗丟臉’‘要對得起這片土地’……是看不見的精神力量把大家捆在一起使勁。”聽了女兒的話,我點點頭:“這就是千百年來融入我們血脈里的‘家國’。再難,也要互相拉扯著往前走。”一本好書,就這樣讓她觸摸到民族骨子里的韌性與溫情。
后來,書讀得多了,她的想法也活躍起來,對社會現(xiàn)象常有尖銳看法。一次聊起社會新聞,她憤憤不平,言辭激烈。我沒有直接反駁,而是順著她的話頭問:“發(fā)現(xiàn)問題就像看見一棵樹生了病,光罵葉子黃了不管用。如果你是啄木鳥,該往哪里下嘴?”她愣了一下,沉思片刻說:“得找到樹干里的蟲子才行……光說不行,得知道病根在哪兒,怎么治。”慢慢地,她評論時事時不再止于情緒宣泄,而是會去探究背后的緣由與邏輯,甚至會思考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變。這份從書中生發(fā)的責任與理性,正是她的家國情懷走向成熟的標志。對于此時的女兒來說,家國情懷不只是熾熱的情感,更帶有思考的力量。
在少年求知若渴的年齡,書籍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極佳“老師”。書籍能夠超越時空,將厚重的歷史、遼闊的山河、深沉的情感,以故事和人物的方式鮮活呈現(xiàn)。作為家長,與其生硬地灌輸概念,不如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同時因勢利導。當孩子沉浸在蘊含著民族精神的字里行間時,我們所要做的是陪伴他們閱讀,點燃思維的火花,鼓勵他們對書中的世界進行發(fā)問或與現(xiàn)實對照,并引導他們將那份被文字點燃的熱忱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這份由內而外生發(fā)的認同與擔當,遠比說教更為堅實、恒久。
養(yǎng)于涓滴,成于行思
有人曾問我,花這么多心思培養(yǎng)孩子的家國情懷,到底圖啥?我說,就圖某天孩子走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街頭,聽見國歌能下意識地站直身體;圖她在人生岔路口選擇時,心里能有桿秤,知道什么叫“責任與擔當”。家國情懷這顆種子,也許不會讓她大富大貴,但能讓她在風雨里站得穩(wěn)、在黑夜里看得見光。
要知道,家國情懷這棵大樹,不是一夜長成的,它要扎扎實實地向下扎根,才能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叵蛏仙L。這根基,得從孩子懵懂時就悄然打牢。家長別指望幾句大道理就能讓孩子懂得“愛國”的分量,在他們眼里,“國”太大太遠,不如攥在手里一塊糖實在。可正是這懵懂時候,恰是播種的好時節(jié)。
生活即教材,點滴皆浸潤。村口的國旗被風吹落,你鄭重地將其扶正,孩子就記住了“旗子要飄著”。你指著廠區(qū)下班的人流,說他們是“扛起世界的小螞蟻”,孩子便能夠對平凡的同胞產生敬意。這些瑣碎的瞬間,好似腌菜壇子里撒下的第一把鹽,日子久了,味道自然就進去了。孩子當下未必懂,但這些畫面、這些感覺,會像種子一樣埋進心田,靜待日后萌發(fā)。
等到孩子像小樹苗抽條,長至少年,心竅開了,書讀得進去了,這就到了第二個關鍵點。這時,光靠生活點滴引導已經(jīng)不夠了,他們渴望理解更廣闊的世界,書本就成了渡他們過河的船。孩子讀書多了,對社會現(xiàn)象有看法了,哪怕言辭激烈,家長也別急著壓服,不妨順勢引導他思考根源,尋找問題背后真正的答案。最終,家長要讓書里的情懷落到實處,讓孩子去身體力行地實踐,家國情懷便可由此化作真實的行動和溫度。
說到底,培養(yǎng)家國情懷,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幼時,把那份沉甸甸的情意,落在一舉一動的尋常日子里;少年時,借助他們愛讀的書,點燃思維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并鼓勵他們邁出哪怕小小的一步,去觸碰、去感受、去分擔屬于這片土地的真實與責任。
“家國”二字的分量,終有一天會融進孩子的骨血里,成為支撐他一生的脊梁。
(作者系蘭州市城關區(qū)徐家巷幼兒園教師)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