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半,鬧鐘響起,你猛地從夢中驚醒,伸手按下“稍后提醒”。九分鐘后,鈴聲再次響起,你又按了一次。第三次響起時,你終于艱難爬起,卻感到腦袋昏沉、四肢沉重,仿佛比直接起床還更疲憊。這種每天都在上演的“起床拉鋸戰”,你是否也參與其中?
在不少睡眠專家看來,這種習慣可能正悄悄削弱我們最寶貴的睡眠階段。專家指出,清晨即將醒來的階段,是整晚睡眠中最富含快速眼動睡眠的時段。然而,每一次被鬧鐘強行喚醒,再迅速回到淺睡狀態,都會打斷這一過程,讓大腦從高質量的修復期退回到低效率的淺層睡眠。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也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行為的復雜性。有專家表示,在合理時間范圍內,“賴床”并不會顯著損害認知,反而可能幫助人們更溫和地清醒。
從目前研究來看,若你本身睡眠充足、賴床時間不超過30分鐘,未必有害,甚至可能幫助你更平穩地清醒。但若你長期睡眠不足、半睡半醒的狀態頻繁反復,則可能打亂生理節律,反而加劇疲勞與認知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