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反復寫自己的名字時,某個筆畫突然變得陌生;盯著同一個文字看久了,竟一時想不起它是什么意思了。心理學上稱其為“語義飽和”,簡單來說就是:同一個字看太久,大腦識別系統會暫時“罷工”。
首先,我們的大腦識別漢字分兩步:先看字形,再關聯到它的意思。而長時間盯著同一個字看時,眼睛會持續接收這個字的字形信息,這會讓大腦中負責處理該字形的神經元反復被激活。這些神經元不斷向神經中樞傳遞信號,促使神經中樞反復調取記憶庫中的相關信息。但在短時間內經歷這樣的高頻重復過程后,神經元會因過度工作而疲勞,到最后甚至“罷工”,不再向神經中樞傳遞信號。
有研究發現,帶有中性情感的字詞最容易出現語義飽和現象,而最不易發生語義飽和的是帶有消極情緒的字詞。這是因為中性詞往往缺乏深刻的情感聯結或關聯性,比如像“桌子”“窗戶”,我們日常頻繁使用卻很少投入情緒,反復凝視時,大腦也就懶得持續關注了。